《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58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15 02:09:03

  把我自己的阅读体验贡献出来解剖呢,是因为觉得这个过程有一定的代表性。想来不少读了多遍《红楼梦》的同学约有相似的经历。初读的时候,只关心宝黛爱情;再读时,留心到了其他红楼女儿;三读时,开始把眼光看向贾王史薛四个家族的背后;以后读来,就觉得红楼无一处不是文章了。
  将《红楼梦》看成曹雪芹的家史,并且以曹雪芹本人代入(或至少部分代入)宝玉。这个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阅读视角,其实是胡适、俞平伯以后“新红学”时代才有的。在此之前各种索隐说法盛行,此外“爱情小说”、“家庭小说”、“遁世之作”、“诲淫之作”的说法都有人各执一词。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红楼梦》本身的博大精深固然是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以外呢,从现代文艺评论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是作者唯一的作品,而作者本人的情况我们几乎无从了解,这对于解读《红楼梦》文本就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事实上,虽然现在有所谓的“曹学”,但是我们对曹公本人的了解依然少得可怜。
  现代以来的作家,仅以单部小说作品,就获得了大师级的文学声誉。这是极少发生的。但是这在中国明清小说上,却成了常态。四大名著加上《金瓶梅》的作者,只有一个罗贯中可以算得上著作等身。施耐庵的作者身份算是较少争议的,曹雪芹的作者身份还遭到相当一部分学者质疑,吴承恩几乎只能说是考据出来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索性连个真实身份都没法确定。生平事迹不可靠,就几乎无从以作者的自身背景来推断作者的创作思想。而没有其他作品的佐证,也无法看出作者创作轨迹的变化。

  在《红楼梦》来说,这个问题同样存在。《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名字如果真得能代表不同的作品,或者《红楼梦》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各种不同面貌。那肯定能读者解开很多存疑百年的“红楼谜题”。只是假设永远是假设,《红楼梦》仅只一部。所以我们的研究者便要可怜的靠这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细微差别来发掘其中的“微言大义”。想来也是可悲的事情。

  好在于我个人而言,却有了一个“通感”的借鉴方法。前文已经言及,第一个阅读层次,便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层次。其实对于大部分非红迷的读者而言,或者对于从戏曲等其他形式了解《红楼梦》的国人而言,始终便是停留在那个层次上的。
  并非说这个层次的境界便是低了,比如62越剧电影版《红楼梦》直到今日还是一部经典。但这终究不是《红楼梦》的全貌。就像越剧电影版中的“林妹妹”,王文娟老前辈。有很多爱好者推崇她才是心目中最贴近原著的“林妹妹”。这一点我很难加以评判,倒不是一个认同度的问题。而是越剧版的篇幅太短,“宝黛爱情”故事的线索太单一。仅凭这些片断,要说王文娟便是“最像的”,可能还是出于对一个老艺术家的尊敬和存于内心的美好记忆被放大的结果吧。

  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来阅读的。以我追述的个人阅读体验来印证,那是一个阅读“英雄和爱情”的时代。“英雄和爱情”,也就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所谓“Romance”作品之母题。去除了这一词汇在狭义专门意义上的宗教外衣,我们现在所读的大多数小说,都在这一范畴之内。如果是各大书店和当当、卓越上的畅销排行榜,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前十名应该多数仍属于这个类型。而起点网上的前十名作品,我几乎可以肯定,全部是关于“英雄和爱情”的。

  也正是为此,我在之前特地绕开去,说起了《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在金庸小说中是一个高峰,在所有的“英雄和爱情”Romance中(Romance从语源上来说是指罗曼语系的,有人译作“罗曼史”,我在此处的语意泛指“传奇”),也是一部极富价值的佳作。从“宝黛爱情”的层面看《红楼梦》,大约相当于我们看金庸(抑或金庸自己的创作境界?)小说时的《天龙八部》阶段。能看出这是最好的浪漫主义小说,或者浪漫主义的“传奇”。

  第二个阅读层次,是延展到了《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宝黛以外,十二钗中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大观园之外,东西两府的爷们、太太、奶奶之间的恩怨情仇。主子们以外,大大小小的丫环奴才们的命运走向。这时方意识到,一部《红楼梦》所说的远远不止是宝黛爱情,视角也远远超出了“风花雪月”。
  再去印证我的阅读体验,这个阶段读的书目广泛得多了,之前就提到了历史、哲学和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因此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斗争便有了更大的兴趣。尤其是历史。与西方人治史的方法大不相同,中国人的史书自《史记》以来便是以“纪传体”为撰写方式的。因此,读史(无论是一部《二十四史》还是一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在我的体会而言,完全在读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斗争”。

  熟悉中国史书的同学都知道:“纪、表、志、传”中,“纪”、“传”是主体。而“纪”、“传”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拼接而成。小到两个人之间的私室秘语,大到改朝换代时各人的言谈举止。中国的历史是由很多具体到“一言一行”细节的小故事构成的。人物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太史公以来的笔法,又多是冷峻的、相对客观的。而“纪”、“传”中的都是重要政治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牵扯到极大的利益和影响。看着这些“大人物”的“小故事”,“小故事”却往往牵着“大干系”。怎会不令人着迷呢?

  个人的同步经验也罢,索隐派的源流传统也罢,不少人读《红楼梦》都把她和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只是索隐派从中非要找到“一一对应”的人物,我看起来却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此人与彼人,此房与彼房。人还是那些人,无论是个管家婆子还是个宰相枢密,彼此的争端同是为了一个权字。事情还是那些事情,新朝想“鼎革”了旧朝,无非不过是小厨房内秦显家的取代了柳家嫂子。奸佞贪酷,阿凤也同样贪酷;皇帝荒淫,珍琏也一般荒淫;朝堂上是一片平静之下波涛汹涌;贾府内是歌舞升平之下暗潮涌动。

  浪漫主义的情怀在此时转为了现实批评主义的锐利目光。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看到的只是人性的光怪,斗争的复杂。《红楼梦》的生活既可说和我们每个常人生活圈一样,也可说和最顶端的政治权力圈一样,都交织着波谲云诡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与之相应,我想到可以比拟相近阅读体验的,就是写于《天龙八部》之后的《笑傲江湖》。
  当然,这个《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指得都不是他们和《红楼梦》之间任何直接相似的共同点。而是指读者,或者就是我个人的某种共通的阅读体验进阶罢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