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59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9-19 23:03:49
之前很多同学都围绕着贾母说了不少见解,其中关于贾母素日言行的分析,多半都是蛮准确的。而议论最多的,恰是贾母有些言行,我们读者不容易“看透”。比如之前有同学提到,在贾母身上看到了一个“冷”字。更有甚者,认为贾母的行为中莫不透露出一种“自私”的冷漠。
这话要说“错”呢?倒也不算全错。但是全书中,贾母少有机会与贫贱者直接接触。一次是清虚观打醮,有个小道士乱闯进了贾府内眷的队伍,挨了王熙凤一记嘴巴。贾母见此的反应如何呢?原文: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然后让贾珍把孩子领了下去,并给了几百钱。
第二次自然便是见着了刘姥姥。以贾母所处的地位,怜老惜贫,帮补刘姥姥一点家用,给些银两。这都平常。即便贾母当时“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唤刘姥姥进去闲谈几句也就罢了。可贾母偏实实在在地让刘姥姥做了一回“老亲家”。携她一起逛大观园,邀她一处饮宴作乐。难得的是,两回书中,虽有王熙凤拿刘姥姥做个“取乐”的女清客。但贾母待她全没有一处失礼。称呼、座次、攀谈,就是和同辈的亲戚往来一样亲切自然。
以这两处来看,贾母对待社会阶层迥异的陌生人(刘姥姥的“亲戚”关系真正叫“八竿子也打不着”,与路人甲无甚区别),非但不“冷”,还热情得很。刘姥姥这节,更是超出了一般“怜老惜贫、积德行善”的范畴。可偏偏另外有些处的文字,确实从字里行间透露出贾母语调和语气的“生冷”。就难怪读者不起疑心、不觉纳闷了。
又有关于贾府实际经济状况,贾母是否了解、掌握的问题。比如贾琏串通鸳鸯,把贾母动用不到的贵重器物拿出去质变银子。再比如贾府内的各项供应支用,比起以前大大不如或者多有不足。这些情况要说完全瞒过了老太太,想来也无可能。要说她知道实情呢,贾母却几乎从不对此话题多说。也从不见她为此关心、操心,更不用说筹策办法来解决困局。
这么看来,贾母岂非真的如不少同学所说,只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奉着一种“有生之年享尽荣华富贵,管他死后洪水滔天”的信条。因此是否可以推论:贾母就本质而言,是个“极自私”的老人呢?
题外话:古今中外的“享乐主义者”其实都是“悲观主义者”,反而那些能修持苦行或者为了理想或事业坚持不懈奋斗的人,才是“乐观主义者”。
再有一个极大的疑惑,当然就是贾母对于“宝黛爱情”和“金玉良缘”的选择问题。
稍熟悉原著的读者们(毕竟还有很多来自于越剧版、电影版、新红版的观众,他们认定了高续中主持掉包计的贾母形象),非常清楚一条虽无明文但人人知道的“潜规则”,贾母只要在世一日,她对于宝玉择偶的问题,就有最终的发言权。
而在八十回中,读者们固然可以找出许多处的文字,来佐证“贾母已经内定了宝玉和黛玉婚事”的观点。尤其是两次从王熙凤,这个实际主持贾府日常内务工作的一把手口中,可以得出相当明显的证据。其一是王熙凤拿“喝茶”的事情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抄录这段的时候,脑海中又想起87版的演出。邓婕快意说笑的神态,晓旭拧身蹙眉、便待发作的神情,宝玉既窃喜又怕真恼了黛玉、对着王熙凤欲言又止的样子,实在是演绝了。)
王熙凤多么精明的人,决不会胡乱拿这种事情来信口开河。而且第五十五回的时候,王熙凤与平儿的谈话中再度坐实了她对于“宝黛爱情”想当然的肯定:“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这是密室私谈,都是王熙凤的心里话。“一娶一嫁”四个字完全透露出,这桩婚事在贾府内部的广泛预知。
或者掌握贾母心态的王熙凤以外,连紫鹃这个丫头都会为黛玉进行“宝黛爱情”的SWAT分析。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事情的关键就在于“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可见贾母对于“宝黛爱情”的倾向性意见似乎都已经传达到了大丫鬟这个层级。
但是能影射贾母未必无意于“金玉良缘”的证明倒也有几处。
最显眼的一处自然是第二十八回,贾母当着众人的面,称赞宝钗。原文: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而且这话听着又不似全然无心或者一般的客套虚词。
还有打醮一回,张道士提亲之后,贾母说道:“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有人以为这是作者暗示贾母不以黛玉贫弱为意,认为可以许配宝玉的说话。但是说林黛玉“那家子穷”,实在是扯不上。倒是多数读者以为,直到这个关头贾母并未想好宝玉、黛玉的婚事出路,因此多留心人选。这个推断,才不无道理。而且宝琴到来的时候,似乎贾母也动过也聘娶的心思。
当然,最大的一段悬案,还是在第五十四回。贾母借批女先儿说书的事情,言道:“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每每读到此处,就有读者疑惑贾母话中有话,似乎就是暗指黛玉。印象中89版电影便是这样处理,待贾母说完,特地补了一个黛玉蹙眉的镜头。加强了观众的这一联想(电影版中陶慧敏这一蹙眉,刹那间的神韵极为动人;回头再看蒋MM的呆相,实在无语)。
那么,这些贾母身上的疑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或者这些看似“矛盾处”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