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57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1-01-31 12:42:29
【4-10】
说完了日军,再说说桂军。
提到桂军,就不能不说钢七军。钢七军是桂军的主力部队,北伐战争的时候创立而成,部队从军长到马夫全是广西人,英勇善战,屡建功勋。当时,钢七军总是以少胜多,连连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即使兵力一比四,也能打得奉军丢盔撂甲,望风披靡。那时候,唯一能够和钢七军势均力敌的,是叶挺所在的铁军第四军,而第四军则由广东人组成。
军阀混战时期,钢七军与铁四军也有过交锋,昔日同壕战友,竟然兵戎相见,钢七军主力27000人对阵铁四军主力45000人,经过五天五夜激战,铁四军大败,钢七军把铁四军从广东追到了江西,让铁四军的番号差点被取消。
抗战开始后,穿着草鞋的桂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在最前线,用简陋的老套筒,与日军的飞机军舰和大炮作战。在淞沪会战时,钢七军最先赶到,阻击了七倍的日军,用密集的手榴弹和前赴后继的勇猛将日军指挥部逼退到了黄浦江边,日军总指挥松井石根一度逃到了舰艇上躲避,日本大本营深为撼动。
后来,日军调集兵力,全力进攻钢七军的防区,钢七军伤亡过半,防线岌岌可危,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桂军的另一支部队48军从广西赶来了,与钢七军并肩作战,战士们身体缠满手榴弹和炸药包去炸坦克,夜晚挥舞大刀袭击日军阵地,桂军硬是用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中,有两支国军作战最为勇敢,战果最为辉煌,一支是拿着老套筒,穿着草鞋,千里奔袭的桂军;一支是当时国军中装备最精良的三个德械师:教导总队、87师、88师。而国军在上海顽强坚守三个月,为上海的工厂设备向西南后方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后,日军军舰源源不断地从本土运来援军,国军难以抵挡,只好后撤。桂军井然有序地撤到了徐州郊外,在国军组织的徐州会战中,损失过半的桂军仍旧给日军大量杀伤。
钢七军的兄弟是48军。当时,钢七军出师北伐后,留在广西的留守部队扩编,组成了桂军历史上的第二支部队:第48军。第48军有一个绰号叫做“加钢黄鳝”,意思是说这支部队能打能跑,战机抓得较准,灵活得像黄鳝一样。
大家公认的抗战国军十大主力中,桂军钢七军和48军占有两席。
抗战开始后,钢七军和48军都损失惨重,桂军扩编,大量民团战士加入,组成了第31军、第84军、第46军,走上抗日第一线,他们先后参加过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战役,表现都异常抢眼。其中31军下面有两个师:188师和189师,因为对日作战中战果辉煌,当时国军中就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家要学一八九、一八八,到处有人夸。
解放战争中,桂军与解放军作战,一直保持全胜记录,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9月11日,毛泽东电告刘邓:‘目前几个月内,你们作战似应避开桂系主力七师、四十八师,集中主力歼灭中央系及滇军’……”而据《汪东兴回忆录》记载,毛泽东认为南方省份的人最能打仗的有四个:广西第一,广东第二,湖南第三,江西第四。
桂林保卫战中,守卫桂林的是桂军31军和46军,满打满算5万人,而进攻的日军则高达8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15万人,这是日军第11军全盛时期的人数。这次,日军不再像进攻衡阳那样采用添油战术,而是集中了11军的所有兵力。
守卫桂林的,除了桂军31军和46军外,白崇禧还将韦云淞调来做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就是桂军中赫赫有名的“黑豆将军”。他小时候家境异常贫穷,父亲还精神失常,他是依靠自己一步步努力,从下级军官升为军长的。1930年,滇军龙云部三万人围攻南宁,但是桂军在外线作战,守卫南宁的仅有3000人,而韦云松依靠3000人在南宁抗击了滇军三万人长达三个月的进攻,粮食吃完了,就吃用来喂牲口的黑豆,后来,人们送他”黑豆将军“的美誉。
蒋介石的打算是,希望桂军能够在全州、桂林、柳州坚守三个月,等到滇西会战结束,国军最精锐的远征军就可来援广西,一举击败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日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