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笔记——一个县长的独白》
第4节

作者: 当朝七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早上八点,正是上班的时间,夏日的阳光耀眼而灼热。政府门前车来人往,机关干部们有的面目凝重,有的神气十足,有的特立独行,有的三五成群,陆陆续续走进政府大楼。时常有几辆轿车驶上缓坡车道,从车上下来的都是领导层次的政府要员。一些匆忙上班路过政府大楼的市民,都不由自主地向这边投来羡慕的目光。

  我站在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想到今后自己也将成为这令人羡慕的官员之一,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抬头望了望头顶上方的国徽,正了正衣襟,庄严地走上长长的台阶……
  由于家人事先做好了工作,加上名牌大学高材生的光环,我的分配去向很好,市政府机关的两个部门可以任由我选择。一个是市计划委员会,一个是市标准计量局。
  当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所有的资金、物资都是按照各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统一分配和调拨。计划委员会正是地方政府控制经济、资金和物资的权力机关,掌握着资金的审批和物资的调拨权,地位高,权力大,是当时最热的政府部门之一。企业要想申请计划项目和资金,必须经过计委的审批,走后门搞特权者更是必修此门。

  标准计量局就是后来居上的质量技术监督局,但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无权无势不起眼的小局。我没有洞悉未来发展的高远眼光,按照当时两个部门的社会地位高低和机关职能大小,权衡利弊后,自然选择了前者。
  我拿着工作关系介绍信,到计划委员会干部调配科报到。计委的人事科长姓李,是个女干部。虽人到中年,但风韵犹存,说起话来表情丰富,眉飞色舞,能说会道。初次见到我,就象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问这问那,有说有笑。
  看得出她可是机关老人儿了,人事局上上下下都很熟悉。李科长拿着我的档案,跑前跑后地办理调转手续,走廊里不时传来她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工夫,就办完了调转手续。随后,领着我去见新的顶头上司——计委主任。
  (待续)
  日期:2011-04-14 23:37:23
  (接上)

  我听人事局的干部调配科长说,计委主任姓王,名甫成,五十多岁,是不久前从县委书记任上调过来的,早年是团职转业军官。
  王主任的办公室在二楼走廊的最里头,偏僻肃静,对门是他秘书的办公室。主任秘书是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孩,虽然年龄不大,级别不高,但因为是领导身边的人,也算是身居要职,让人不得不高看一眼。
  李科长领着我来到主任秘书办公室,让我在门前等着。她推门进屋,冲主任秘书媚笑着亲切地喊了一声老妹,惊讶地发现她今天穿了一条新裙子,于是不失时机地上上下下夸奖了一番,并用手轻轻弹去秘书肩上的几粒头皮屑,拉着她的衣裙亲热地寒暄了起来。
  “果然是做人事工作的,恭维人的手法、语言、表情和动作极其自然到位。真让我开了眼,领略了机关女干部的风采。”我心里虽有些不屑,但还是暗自佩服其做事老道。
  李科长和主任秘书亲热了好一阵,最后小声地嘀咕了几句。主任秘书探头看了一眼一直在走廊里规矩地站着的我,我知道他们在议论自己。

  确认王主任在办公室后,李科长领着我轻轻地走到王主任门口,毕恭毕敬地拉了拉衣角,小心翼翼地敲了两下门。
  “进来!”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我看到李科长轻轻地抖动了一下,自己也身不由己地一激灵。
  李科长领着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办公室。王主任正在批阅文件,头也没抬地说道:“坐吧”,李科长和我提着半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我飞快地扫视了一眼房间。王主任的办公室并不宽大,在房间的一个角落,斜着摆放着一张写字台,转椅上,端坐一个体型微胖的领导模样的男人。办公桌上堆着一摞文件,桌子一角摆放着一部电话,旁边放着一个大号的印有“抗美援朝”字样的茶杯,袅袅地飘着热气,看来,王主任确有一段光荣的军旅生涯。
  房间很静,静得能听到王主任写字的声音,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快……王主任批完最后一个文件,喊来秘书,交代了几句,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李科长和我马上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王主任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了我好几个来回,翻了翻我的档案资料,问了问我的学习和家庭情况,最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人才难得啊,好好努力,将来一定大有前途……”王主任微笑着走到我身边,亲切地拍打着我稚嫩的肩膀说道。
  我感激地仰视着身材高大的顶头上司,激动得语无伦次地连声道谢。
  (待续)
  日期:2011-04-15 16:17:38
  (接上)

  第四章   初入仕途
  我被分配到计委的一个重要科室——项目计划科,主要负责国家和省级项目的审查申报和市级项目的资金审批工作,在当时可是个令人眼热的肥缺。计划科算我一共四个人,一个科长,一个副科长,还有一个科员。
  科长姓陈,名云鹏,年近五十,是一个浙江人,据说是早年随父母逃荒来到北大荒的。人很聪明,账算得精,说话语速很快,做事认真细致,但时常流露出几分南方人的狡黠。
  副科长姓孙,名成民,三十多岁,本地人,是从县里提拔上来的,据说和王主任关系密切,是委里的处级后备干部之一。学历不高,中专毕业,高度近视,人很厚道,但业务能力一般。
  科员姓阎,名庆华,毕业于当地的一所三表大学,比我高一届,据说是市经委副主任的乘龙快婿,门子很硬。
  上班第三天,陈科长召开科务会议,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情况下,宣布调整科内的工作分工:陈科长和阎庆华负责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和考察论证;孙科长和我负责项目的管理推进和进度协调。

  宣布完工作分工后,陈科长转向孙科长问:“你的意见呢?”
  “同意。”孙科长在基层工作多年,熟知官场这一手,明着是征求意见,实际是在走形式,反对自然是无效的,只好顺水推舟,但面部表情明显表现出不悦。
  “工作先暂时这么分工,以后有必要的话再调整。”陈科长心里明白,这样分工权力明显走偏,为了缓和气氛,故意留下一个悬念。
  工作了才一个月,果然如我预料,权力的天平严重失衡。陈科长那边大权在握,好事连连,迎来送往,风光无限,忙得不可开交。来找陈科长办事的厂长经理走马灯似的一波接着一波,没有空手而来的,礼品礼物堆满了两个文件柜。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利润要如数上缴,根本没有自有资金扩大再生产,要项目、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对此高度重视,一般都是由单位主管领导出面,带上几个工程技术人员,挖门子、找关系,磕头作揖,个个都是笑容可掬,递烟送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