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笔记——一个县长的独白》
第5节

作者: 当朝七品
收藏本书TXT下载
  项目审批前,陈科长还要随企业国内国外地考察一番,堂而皇之地借机公款旅游一回,而且有企业前后侍候着,非常之受用。项目经过外出考察后,要召开经济技术论证会,聘请一些经济领域的专家和技术方面的权威,对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论证会上,陈科长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自然备受推崇;论证会后,还有不菲的咨询费入手,总之,好处多多,不一而足,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孙科长这边有职无权,可就荒凉苦涩多了,平日几乎无人来问津,只是偶尔来办事的熟人会顺便扔过来一支烟。虽然好事儿不多,但麻烦事却不少,常常被搞得焦头烂额。

  那些企业家们在要项目的时候拍着胸脯,信誓旦旦,保证提前完工,早日投产;等钱儿一到手,立刻就变了个人儿,故意拖延项目建设进度,找各种借口要求追加投资。
  全市一年新上项目和结转项目有上百个,难免有个别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进展缓慢。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们手眼通天,常常是恶人先告状,指责计委资金到位不及时,协调不利耽误工期,把责任都推到计委的头上。于是,市领导不满,主任发火,科长批评……孙科长和我是腹背受敌,憋气窝火,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也许是同命相怜,很快,孙科长就把我当作自己的心腹了。在下企业检查工作时,时常在我面前议论陈科长过去的言行过失,揭秘委里某人的神秘来历以及和达官贵人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孙科长还经常提醒我,要特别注意和委领导建立好个人关系,在关键事儿和关键时候给我指点迷津。
  初入社会,能够遇到孙科长这样良师益友般的好领导,我感到自己真是太幸运了,他的指点句句都是金石良言。
  现实中真如古书所云,官大一级压死人,陈科长与孙科长境遇的天差地别,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古训的无比正确。风光由上级领受,辛劳由下属承受,如此切身的感悟,让我茅塞顿开,下定决心,从此以后要全力以赴地向上爬……

  八十年代中期,以大批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第二个高丨潮丨期。引进日本和欧洲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生产线,成为全国各地争相上马的最热门的项目。
  日立、三洋、松下、东芝、菲利普……一时间,洋品牌如潮水般越洋而来,迅速成为国人争相抢购的紧俏商品和热议的话题。
  为了防止重复引进造成生产过剩,国家计委制定了项目引进的总体定点方案。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之内,一般只能批准引进二至三条同类产品进口生产线。
  我所在的松江市,虽然有一些工业基础,但并不算发达,像样的国营企业也不过七、八家,但家家都有引进国外生产线的冲动,其中,一家六十年代建厂的电子元器件厂热情最高。
  这家电子元器件厂自建厂以来,一直生产一个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七十年代初期曾经红火了将近十年。进入八十年代,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国外进口的电子产品日益增多,特别是款式新颖、制作精巧、功能先进的日本电子产品,更是受到国人的热捧。这家电子元器件厂,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与进口产品相比毫无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已是濒临倒闭。

  电子元器件厂是家老国营企业,厂长姓黄,名凤林,是一个市管的副处级干部。黄厂长虽然不懂业务,但极善于钻营,上层路线通达,和市里的主要领导关系密切。企业虽然连年亏损,职工已经八个月不开工资,但并没有耽误黄厂长执着地出国。两年之内,黄厂长先后三次以引进项目的名义,陪同市领导到日本和美国考察。
  黄厂长一行不辞辛苦,每次出国都是满载而归。从大到电冰箱、彩电、洗衣机、录像机、录音机、音响,小到照相机、剃须刀,甚至圆珠笔,回回携带物品的件数和重量都要达到海关限定的上限。
  虽然出国在外、身在异乡,黄厂长依然时刻惦记着万里之外的市领导们。洋货按照价格高低不同,对应领导的官职大小不等,保证市级领导们每人送一份。
  两次出国后,黄厂长在上层领导中间的印象逐渐好转,人缘和口碑不断上升,除了几位有职无权的人大、政协领导颇有微辞外,几乎是有口皆碑了。
  黄厂长每次出国都会有新感觉,都要给全厂职工开半天大会,大谈西方世界的高新技术、先进管理、文化自由和幸福生活。发了一通感慨之后,考察引进的项目却没有了下文,最后不了了之了。
  电子元器件厂的职工多是建厂时入厂的老工人,已经父一辈、子一辈地在工厂干了二十多年,一大家子人都是靠工厂养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厂长花费重金“引进”来的洋道理,听起来非常令人振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吃饭和温饱问题。
  厂里半年多不开工资,职工的生活无以为继,一些退休的老职工联合起来,多次到市政府上丨访丨。奈何黄厂长有市领导罩着,乌纱坚挺,毫发无损,只是吃喝玩乐活动有了明显的收敛。
  (待续)
  日期:2011-04-16 12:10:13

  (接上)
  为了保证下一年度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市级领导班子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机关给松江市选派了一位新的市委书记——欧阳清。
  自上而下逐级下派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的党政“一把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路线。地方官员上任伊始,惯于新官上任三把火,来个下马威,一是要证明一下自己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二是敲山振虎以树立自己的第一印象。
  新市委书记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提出发展全市经济必须“大上项目、大上效益、大用能人”的“三大”战略。
  在欧阳书记“三大”战略的激励下,黄厂长按捺不住,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主动跑到北京,在国家部委找门子,拉关系,请客送礼,四出活动,争取项目。

  出入于星级酒店,活跃于部委之间,黄厂长在北京足足蹲了一个多月,路子越跑越宽,关系越走越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国家电子工业部一个当处长同学的串联下,黄厂长做通了一个主管司长的工作,批下来一个“菲利普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引进项目。
  拿着批文,黄厂长趾高气扬地回到市里,向欧阳书记邀功。一时间,黄厂长成了市领导心目中的大能人,红得发紫,如日中天,炙手可热。
  欧阳书记十分欣赏黄厂长的活动能力,大会上夸奖,小会上表扬,逢会必讲,把他树为全市“跑部进京”争取国家项目的杰出典范。
  没过多久,黄厂长果然官运亨通。欧阳书记点名任命其为市电子工业局副局长兼电子元器件厂厂长,并决定组成市级“菲利普彩色电视机生产线”项目出国考察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