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挨着的加拿大 -- 你所不知道的国外生活》
第24节作者:
yrcrab 日期:2010-12-28 09:54:26
62.大学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不像中国人一般都会按部就班的上学,18岁进大学,22岁毕业,重读一年的话也不过23岁,再念两年研究生或是硕博连读,总之,一切的人生走向都是有时间表的,如果违反了时间表,自己就会觉得被他人赶超,在社会竞争中落后。洋人完全不同。进到大学你就会发现,国外大学里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止一次我把同学误认为老师,因为对方穿戴齐整,满头白发。这与老外的社会意识有关。国外并不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最习惯的思维是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果能有了好工作就不需要学习。基于这种考虑,技术学院、职业专科学校等等培养技术工人或是专业技能的学校受到很高欢迎,有些学校的录取条件比大学还高。这些学校的好处是不用支付高昂的大学四年学费,而一般只上1-2年的项目就可以拿到认证证书,虽然不是学位,但是可以为你更容易的找到工作。大学更多的是培养自身素质和思维而不是技能,不止一个老师说,如果单单为了工作,那还不如去念技术学院,出来后的起始工资甚至会高出本科毕业很多。比如汽车维修或是农业机械,甚至电脑绘图专业也不比计算机学士待遇差。还有很多家境不好的老外,尤其是原住民家庭孩子很多,需要尽早独立,更是一毕业就迫不及待的摆脱学校束缚去工作。加拿大一般职业收入水平差距没有非常悬殊,一个公共汽车司机和一个合同教师的工资也相差不大,所以一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就认命的去找一份简单工作了。
主要造成大学年龄分化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钱。除了一些家境优渥的人之外,很多老外都没有学费来源。对于一些中产家庭,不是家长不给,而是2-3个孩子不可能都负担的了,老外又不喜欢存钱,除了有理财观念的家庭设了教育基金,一般家庭就只好望学兴叹。一边缴着房子、汽车贷款一边享受自己的生活,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没钱付孩子学费了。而学费很多时候也超出一般家庭的能力范围,比如某长辈的孩子考上了美国常青藤系列学校之一,这个长辈是绝对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我们的标准来看可以算是富裕了,但是他只能对孩子说,这学费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说作为华人家长我是砸锅卖铁也想让你上这个好学校,但是问题是砸锅卖铁也不够啊。一年学费当时要5万美金,彼时加元还不强劲,大概核算是7万加币,确实很难负担。而加拿大大学相对便宜很多,洋人的学费又只有国际学生的一半甚至1/3,但仍然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很难负担。所以国内总是愿意把老外自己付学费当作自立的表现,其实殊不知是因为没钱,不光他们没有,他们家里也没有,要是有钱他也不愿意这样。解决的办法有几种,第一是借,找家里或者找银行。有的时候家里有钱,但是是父母的养老金或是应急基金,所以很多孩子会借这些钱上学,等工作了再还,好处是没有利息,而且偿还年限规定的也不那么死,只是有些家长不信任孩子或是有点自私,不见得会愿意借。另外就是找银行借,也就是助学贷款,这是银行最喜欢的投资项目之一,风险低回报高,有些大学在入学登记处旁边就是银行的代理人帮助做助学贷款。但是这些贷款一般利息很高,大多数人不愿意好不容易走向社会却要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起码5、6年都要为银行拼死拼活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宁愿先找工作,在高强度或是消耗性的职业中突击挣上几年钱然后再安心回来上大学。或者是半工半读,挣上学费就上学,没钱了就打工,这样拖拖拉拉好几年,甚至有人这样十几年,才能拿到学位。
第二种情况是个人考虑。有些人本来就没打算上大学,工作找的也还不错,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自己那点东西不够用了,于是抱着深造的心态回大学读书。还有一些人是找工作有需要,比如一些金融课程或是管理课程,需要回到大学上几门课或者拿一个认证证书。另外,有些人是提职,但是学历不够,远在国内有党校负责解决这一问题,而国外就只有回大学念书。而研究生就更少人会直接念,比如我读的公共管理研究生,年轻一些的只有我和几个中国人,其他老外几乎都是3、40甚至5、60岁的,来自各个不同的政府机构或是民间团体。还有人是律师、医生,总之目的都各有不同,经历也不一样。由此种种导致大学中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在课堂讨论时,年轻同学不敢忤逆老师,年长的同学却会针锋相对,也很有意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