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60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23 02:37:27

  《鹿鼎记》其实是金庸对于自己过往十几部小说、几十年武侠创作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可能也是金庸对于自己人生阅历和世道感悟的一次阶段小结。
  在金庸的作品中,“胡汉之争”、“正邪之分”,一直是两个最重要的主旋律。《射雕三部曲》、《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飞狐外传》都是围绕着“胡汉不两立”的矛盾展开。这种“民族大义”(或者用现代的目光来看,叫做“民族矛盾”)到了《天龙八部》时候,进一步上升为“各民族间生存空间竞争”的大型画卷。
  单一的矛盾似乎并不突出(萧峰的身世可能算最大、最激烈的冲突),但是更多的民族加入了争斗的行列:契丹、女真(阿骨打)、西夏(一品堂)、大理、吐蕃(鸠摩智)、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金庸为何在《天龙八部》收尾处不嫌突兀地加入了一大段大宋朝堂内部问答的情节),甚至还有年代久远的鲜卑皇族(慕容世家)。当时,大中国地理概念内的重要国族,似乎只有一个回鹘未在其内了。

  而“正邪之争”的主题当然也同时存在于上述作品中。从一开始的“正邪对立”到后来的“正邪难辨”,再后来的“正中有邪”、“邪中有正”。一直发展到《笑傲江湖》,变成了完全混淆“正邪”概念区分的江湖世界。就像金庸自己说的,《笑傲江湖》中的人物都是政治人物,无论任我行、东方不败、向问天,还是方证、冲虚、左冷禅、岳不群、莫大。
  既然是政治人物,虽然其行为和言论一定要贴上“正”和“邪”的标志(请大家回想一下冷战年代,东西方阵营都把对方定义为“邪恶”,而自称是“正义”的代表)。但其动机极少可以单纯地区分为“正”、“邪”。不过都是按照政治立场、为了政治利益,进行政治斗争罢了。
  “民族矛盾”到了《天龙八部》,金庸算是写出了高峰;“正邪斗争”到了《笑傲江湖》,也是一种极致。所以在最终集大成的《鹿鼎记》中,“民族矛盾”依然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稍前于书中年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至今记忆深刻的一场民族大屠杀(对当时的汉人而言,这个仇恨决不会稍减于今人之于“南京大屠杀”)。
  “满汉之争”以外,西藏作为一种分离主义的势力夹杂其中。而“雅克萨”之战,更是首度引入了内部民族矛盾以外真正的“国际争端”(不像其他武侠小说中,把“东瀛剑客”、“扶桑忍者”提前引入中国,作为仇恨的焦点和邪恶的代言人)。“正邪斗争”也未减弱,“大规模、有组织犯罪集团”依然大行其道。只不过从“日月神教”改名为“神龙教”。
  但是作者的视角完全改变了。主人公不再试图去积极参与这些斗争,甚至力图凭个人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在之前的作品中,大侠们永远是身负家国重任的。他们的历史使命感驱使其不断地做出抗争,即使这种抗争几乎是没有获胜的机会(郭靖、杨过时代的宋对于金,袁承志时代的汉人对于满人,所有清初“反清复明”的企图)。而在正邪斗争中,虽然他们有所迷茫,有所蒙蔽(“正”变为了“邪”,“邪”变为了“正”)。但即使像段誉、令狐冲这种被不自觉卷入争端的主人公,对于“正邪”的分际还是很敏感,立场还是很坚定。

  但《鹿鼎记》里,两个主线矛盾仍似存在,却已经与主人公韦小宝的人生观全然无干了。
  韦小宝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多,是金庸所有其他男主角们完全不能比拟的。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罗刹、顺治出家、李自成复生,这些大事件、大人物,韦小宝都经过、都见过。但他从未积极地去参与、去争取。有些时候,他阴差阳错地被推到了旋涡的中心,成为了事件主导的人物。而最终的成功还是靠误打误撞、坑蒙拐骗而来。有人说韦小宝的运气好得惊人。但是却没想到作者为何要安排他如此之好的运气?

  韦小宝的身份众多,很多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扮演哪个角色:皇帝的近臣、天地会的堂主、神龙教的红人、少林寺的高僧、俄罗斯女皇的狗头军师、江湖第一高手的弟子。但是剥去这些眩目的外衣,他只是出身于扬州妓院的一个小混混。直到作品结束,他褪去了所有这些袍服铠甲,仍然只是一个混混。虽然这个混混在一场十年豪赌中连续帮庄,压中十七次开宝,赢得了无尽的财富和七位美人。

  因为自始至终,韦小宝不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行的主人公。他只是一个看客。被无端卷入历史车轮的看客,他既没有参与这个进程的觉悟,更无在其中生存甚至胜出的本领,因此作者才安排他一次一次的好运气。这个好运气,作者写来不是让读者羡慕的,也不是为了宣扬任何“福报”或者反讽什么“人性”。这份运气,只是让韦小宝能有资格继续坐在赌桌上,看着那些真正能翻云覆雨的大人物们如何以江山社稷和苍生百姓为赌注,面不改色地进行着一轮一轮地豪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碌碌余子,本来根本无机会窥见这天人间的搏杀。虽然自身可能就是这博弈中微如尘埃的一根赌筹。但是这个筹码因缘机巧之下,从任由宰割的位置上跳到了赌桌旁。非但亲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赌局,还押宝(用上海土话说就是赌博中的“飞苍蝇”)连中,赢了彩头。这便是韦小宝的人生。
  因此韦小宝的一生中,见过无数的权贵、豪强、大侠、巨奸。但韦小宝只是这些“大人物”和“大事件”的看客。他对这些人物并无太多直观以外的好恶评价,他对这些事件的正邪、利弊也并不在意。金庸作品原来的目光就是出自于这些“大人物”,但是他却在最后一部作品中转换到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冷眼看这些“强者”。因此,他才塑造了韦小宝这样一个“强者”世界中的另类“弱者”,以便担负这个任务。

  读者对于韦小宝的诟病由来已久,金庸曾自叙他剥夺了读者“代入”角色的乐趣,并笑称抱歉。但是金庸和其他作家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其他作家谈起自己的作品,唯恐“深度”不够,总要在事后“掘地三尺”。金庸面对媒体却一直在敷衍,在反向“浅化”自己的作品(特别是最后的这三部《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他常用三言两语谈一些作品浮光掠影的创作感想。真正的意图却极少透露。

  尤其是金庸很多“出世”的思想,自己极不愿意坦承。而实际上,韦小宝便是金庸“出世”之后的一双眼睛。重新审视他以“入世”心态创作的那些“英雄”,那些“洪流”。因此他无意在《鹿鼎记》中赋予主人公太多的正面特质和过人本领(只苦了那些对于韦小宝品性耿耿于怀的读者,还在兜圈子、想不通、发脾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