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失忆症都是这样?总觉得心里空空荡荡的。可为什么记得自己叫赵明呢?会不会是改过名字?还是身份证是伪造的?
不管怎么说,总算有了下一步前进的线索。他决定等天亮了就去找,找到自己的家,也许一切都能解决。同时他决定从现在开始使用“张卫东”这个官方的名字,也许对尽快回复记忆有帮助。
张卫东很激动,他在黑暗里趴了一会,反复念着自己的名字和住址,忍不住推醒了刘老汉,“喂,郑州在哪?”
老人半梦半醒的回答,“北边,西北。”
“多远?”
“远着呢,好几十里。”老人翻了个身继续睡,随口问了一句,“你打听郑州干什么?”
“我住在那。”
刘老汉噌的一下坐起来,看到张卫东的眼睛在黑暗里熠熠生辉。
张卫东几乎一晚没睡,天快亮的时候才打了个盹,还做了个梦,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走着,前面有个人影,他想追上去问一下路,却无论怎么加速双方始终保持着距离。他最后急了,大声喊起来,“喂,同学,前面这是到哪?”前面的人停下,回头,脸上竟然没有五官,平坦的像个鸡蛋,正在他害怕的时候,鸡蛋上裂开一个口子发出了声音,“回家。”
张卫东被吓醒了,他再也等不下去,早早的就跟刘老汉告了别。按照老人说的方向开始前进。老人说步行的话可能要一天,如果运气好能搭上车,说不定他能赶上在家吃午饭。
离开前刘老汉送给他两个馒头和三块钱,他给老人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如果不是这个老人,他也许就要永远被埋在生活垃圾下面。
雪停了,但周围还是很冷,他穿的衣服很快就被风吹透,全身冰凉,手脚都觉得不像自己的,走起来越来越僵硬。
大概是因为没有热量。从昨天晚上到现在他一直觉得很饿,也一直没能吃饱,天越是冷的时候人体消耗热量越快,冬天比夏天吃的多也是这个道理。
张为东掰下一块馒头慢慢嚼着,真切的感受着干硬的面粉在牙齿的压迫下裂开,味蕾品尝到淀粉淡淡的甜味,开始有活力向全身扩散。他从来没有觉得馒头这么好吃。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既然失去了记忆,刚才想到的热量消耗、味蕾、淀粉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也是记忆的一部分。看来他失去的只是关于自己身份和经历的记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忘记。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他的所有记忆都还在脑子里,只是有一部分暂时想不起来。
只要没忘就能慢慢想起来。
想明白了这一点,张卫东的心情为之一振,正好这时候太阳也出来了,阳光爽朗的照下来,映衬着路面和树枝上的新雪,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生活都觉得美好起来。
他劲头十足的一直走到中午,唯一遗憾的是运气不太好,没能搭上车。大概这里还是远郊,路上人烟稀少,偶尔有辆拖拉机、奔马车什么的呼啸而过,丝毫不理会他在路边又招手又跳脚的示意。
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他犯难了,算上来的方向,一共有五个路口,不规则的分布在周围,他记得刘老汉交待让他向北走,可一片田野中没有任何标志物,他搞不清哪里是北。
最初张卫东想等个人来问一下路,可等了很久,他没有表,估计可能有一个小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经过。太阳也不怎么够意思,提前下班跑的不见人影,气温又冷了下来。
他又等了一会,冷的实在受不了,想出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拿根树枝放在地上转,停下来的时候树枝指到哪条路就往哪边走。这种方法古时候叫占卜,现代叫随机选择,4个路口他有25%的概率走对方向。考试的时候他就这样对付过死活不知道答案的选择题。
慢着……考试的时候?
随着这个念头,他记忆中的黑暗有了些松动,从裂开的缝隙里,他想起高中时的某场考试,那是夏天,考的是英语,整整一百道莫名其妙的选择题。他连蒙带猜到最后还是有几道题没法解决,就从演草纸上撕下四个小片,写上ABCD,然后抓到哪个就写哪个。监考老师对他这种厚颜无耻的做法极其不屑,却也无计可施。
张卫东不由自主的笑起来,少年时的荒唐记忆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美好。
可他的记忆只能停止在这一个镜头里,其他的都还是一片黑暗。
不管怎么说,这是开了个好头。
按照树枝指引的方向,他精神抖擞的走了下去。
开头好,并不代表后面的都会好。
直到傍晚他走的全身酸软,两个馒头都吃光了,也没能看到想象中的城市。看来树枝指错了。
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弹尽粮绝,天也渐渐黑了下来,张卫东隐隐有些恐慌。
正在这时身后传来有自行车嘎吱嘎吱的声音,他回头一看,暮色里有个人骑着辆二八自行车正迤逦而来。他这下子大喜过望,在路边摆好姿势,离着老远就开始挥手示意,想着该怎么说才能申请搭车,就算搭不成车,问个路也可以。
想不到骑车的农民大哥看到他以后,明显的开始加速,意图很明显是要快速从他身边一掠而过。张卫东有些急了,干脆在路中间伸开双臂,根据对方的行车方向调整着位置,无论如何要把车拦下来。
最终的结果是二人一车纠结在一起,张卫东气喘吁吁的说,“大哥,我就问个路,你跑这么快干什么?”
农民大哥明显也松了口气,“问路你早说啊,我还以为你是打劫的呢。”
双方澄清了误会之后,张卫东热情的把大哥和车都扶起来,问往前还有多远到郑州,农民大哥一脸诧异,“郑州?你走反了。前面是中牟。”
农民大哥果然憨厚质朴,被张卫东如遭雷击的表情所感动,主动表示可以把他带到中牟,从那里搭公交车再去郑州。于是张卫东就蜷曲着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后衣架上带着农民大哥的年货不能坐),与这个萍水相逢的男人一同奔赴陌生的县城。
日期:2010-3-21 2:49:00
虽说只是个县城,在张卫东看来,也已经人声鼎沸,比昨天晚上的垃圾场热闹了无数倍,安全感也增加了不少。人类果然是群居的动物。
告别了很有义气的农民大哥,张卫东一打听,这里离郑州还有37公里,不算远,城际公交一个多小时就到。
问题是他只有三块钱,而最便宜的城际公交也要七块钱。
张卫东真的已经走不动了,一整天的劳累让他眼发花腿发软,那两个馒头已经消耗殆尽。他一块钱买了四个烧饼,边吃边想只能在这里过夜,明天再步行回去。
买车票还差五块钱,不算多,可从哪能弄来这五块钱可是个问题。
张卫东想不出办法。找工作不太现实,他有点后悔刚才没跟骑车的农民大哥试试借钱,现在想借都没有认识的人了。
找人去要?说自己回家只差几块钱?这种骗术都被报纸曝光多少回了,没人会信。
“乞讨”这个词很不识相的钻了出来,被他毫不留情的按了下去。为了五块钱,他还不愿意用尊严当成本。
最后他选择了徒步走回去,37公里用不了一天,还不用求人。
可晚上走不现实,温度太低也不安全,至少要在这里过夜。但住旅馆钱肯定不够,露宿街头也不可行,晚上肯定被冻死。他正发愁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招牌,浴池24小时营业,每人2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