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水浒:九百年前的那场山寨盛世(笑死算自杀)》
第43节

作者: 暗黑山老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更要命的刚走到下放地,又被皇上一道圣旨召回去官复原职,好明年继续玩你。
  因此那年头当宰相跟今天参加环法自行车大赛差不多,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干不了。
  跟高俅相遇的前不久,苏轼刚刚交了点好运,从下放地回京工作。
  他这次能够回京,全仰仗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给他平了反。
  这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每个皇帝上台时都会平反一些冤假错案,然后再亲自制造一批,好像不这样就显得没水平。
  这个道理苏先生大概也懂,因此回京之后日子过得很小心。

  我们知道苏先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一般来说人豪放多了就难免出问题——皇帝要变法他说新法不好,皇帝要废变法他又说新法其实也有可取之处——后来他果然惹出了“乌台诗案”,被一路向南,差点发配到澳大利亚。
  下放回来之后,苏先生的词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领导不开口他一个字也不写,偶尔写一些,也都琅琅上口,意思直白明了。
  比如司马光被追认为反革命时,他的诗作是这样的:
  大快人心事

  揪出司马光
  政治流氓文痞
  从小砸人缸
  ......
  (水调歌头.粉碎元佑党)
  以苏学士的才华,做这样的诗用不了几秒钟,于是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就 全部用在了私生活上面。
  那时节正室夫人王氏已然仙逝,苏先生正在追仕女朝云。
  据说这位朝云才貌双绝,又在苏轼身边陪伴多年,两人很有些感情基础;
  另外朝云女士三代贫农出身,根正苗红,娶过来可以把自己的成分漂白一下。
  可惜的是今非昔比,他已经不是那个大才子加大财主, 右派的帽子又还没有完全摘掉,因此追自己的仕女也很费劲,得低三下四的展开爱情攻势,定期写情书。
  苏先生写情书时,态度极其认真,关门闭户,沐浴更衣——一方面他也知道这是他还能写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了,没法不认真;
  另一方面也是要自己精力集中,免得一走神写出什么有政治问题的句子来——因此写出的也都是精品,其中大部分传诸后世。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词句比如“多情总被无情恼”什么的就是他当年对朝云女士的告白。
  这些情书的效果都不错,苏先生最终如愿以偿。
  然而在那之前,苏先生写情书时的心情就像我们大考前复习政治,一边绞尽脑汁痛苦不堪,一边琢磨:妈的这到底有用没用?因此情绪恶劣。
  更可气的是,苏学士经常在灵感来临时痛苦地发现:家里纸用完了。
  那年头纸可不是便宜东西,他只好去典当些东西,补给自己的爱情攻势。
  那天他去当书,就遇到了高俅。

2012-5-21 15:21: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6
  高俅对面前这个大胡子居然知道自己的名字感到很诧异:他完全不记得自己认识这么个人。
  苏轼哈哈大笑,说:小子不记得我了?我是老苏头啊?
  高俅这才恍然大悟
  关于苏轼的情况,还有值得补充的地方。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提到苏轼,对他的称谓是“小苏学士”——考虑到苏先生当时已经五十岁了,这个称呼让人觉得很奇怪,而且肉麻。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施大爷治史严谨。
  我们知道苏先生年轻时桀骜不驯,尤其喜欢跟领导顶牛。
  经过几年的下放改造,他这个毛病就好多了。
  苏先生回到苏家大院时,发现这个院子的样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院子被几百户变法群众给分了,成了个大杂院。

  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这种情景无疑是不可忍受的:
  可以想象,这事要是发生在李白身上,房子他八成就不要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考虑到李先生年轻时在道上混过,除了骂街,可能还会“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换成杜甫,老头子八成要当场坐地撒泼:“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就算是30年代的文学青年,估计也要哀号两句“哎呀呀,我的心要碎了”。

  但苏先生一句怨言都没有。
  群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把南墙根厕所旁的那进小院给他住,他也毫无异议。
  这些行动使他深深赢得了劳动人民的喜爱,整个大杂院的人们经常找他看孩子或者写对联,而且院里所有四十岁以上的居民见了面都叫他小苏。
  知道这些,就不难猜到,苏学士在苏家大院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尤其让他感到愤怒的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外面人声鼎沸,还不定时有个足球砸破窗户纸飞进来。然后就进来一个半大孩子,高叫着:老苏头,球!

  有时候吓得他心脏病都要犯了。
  在这些捡球的孩子中,苏轼唯独对高俅有点好印象。
  这孩子每次捡球都不大呼小叫,进屋前知道先敲门。
  而且他嘴甜,每次见了面都知道寒暄几句:
  “老先生,前一阵子又去哪儿玩了?”
  “哦——呃——皇上——派我去外地办点事……”
  旁边的愚夫蠢妇们听见,都笑不可仰:

  “老苏头又G8吹上了——明明是被发配了……”
  高俅好像听不见那些笑声,也看不见苏轼臊得通红的老脸,每次都真诚的感叹道:
  “看来皇上还是离不了你啊。”
  这话说得苏轼几乎掉下泪来。
  由于有这层关系,苏轼对高俅印象不坏,这孩子莫名失踪后,还对他颇为挂念。
  同样是由于这层关系,那天两人在当铺重逢,苏轼首先认出了高俅。
  两人叙旧良久,苏轼同意了高俅提出的一个商业协定:
  甲方(苏轼)每月负责给妓院(乙方)写促销横幅,乙方提供给甲方劳务费(宣纸要多少给多少)。
  高俅还私下搞了个附加条款:甲方教乙方代表识字。
  于是这个月底,该妓院就装潢一新,从里到外都挂着苏学士的手书。

  大门上的匾额是“西北望、射天狼”,进去了有两道门可选:
  一边是面向普通顾客的“淡抹浓妆总相宜”,一边是针对重口味顾客的“老夫聊发少年狂”;
  要是口味再重一点,高俅就会把客人引到一个偏门,上书“左牵黄,右擎苍”……
  有了这些噱头,妓院的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让老板大赚一笔,也让他发现了高俅的商业才能,给他涨了不少工钱。
  假如高俅能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少一个奸臣,多几本《Playboy》、《Penthouse》之类的古典名著。
  然而不久以后,该妓院在一次扫黄行动中被查封了。
  两人的第三次重逢,就是在高俅差点被打死的那个冬日黄昏。
  苏轼只瞥了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躺在地上半死不活的青年就是高俅。
  故人的出现给了高俅希望,他擦干眼泪,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苏...苏老先生,这几年......你上哪儿......玩去了?”
  “我?呵呵,皇上又派我出去办了点事。高小二,你呢?”苏轼笑呵呵的问道。
  “禁军……派我去外地办了点事……”
  夕阳里,一老一少相视而笑。

  高俅的伤很重,在苏轼家躺了三四个月才痊愈.
  痊愈之后,他就留在苏家,一边打杂一边跟着苏轼继续识字。
  等到文化水平高点了,他又当小史(秘书),负责抄抄写写。
  在苏家的几年里,他眼睁睁地看着家乡东京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大街上的马车越来越多,以前这玩意儿只有官宦人家才用得起,如今人人都恨不得买一辆。

  外地口音的人越来越多,全国的人都拼命往这里挤,搞得在东京找个住处难于登天,不少人被迫在地下室里四世同堂。
  物价越来越高,动不动就疯涨,十年前的人一辈子的积蓄,放到今天顶多买两捆葱。
  另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方方面面的人都搞起了房地产——弄地皮,建宅邸,然后倒手一卖就赚数万贯。
  这样一来,东京寸土寸金,买个房子要掏光三代人积蓄。

  户部的最新调查显示,把东京的地全卖了,足以买下整个辽国。
  高俅看着这个疯狂的世界,心惊胆寒。
  他觉得自己这么一个半残废,要是哪天没了苏轼这个靠山,肯定是死路一条。
  但是偏偏苏轼动不动被快递出去的毛病还没改——这期间又被贬出去两次,高俅跟着走了一次,另一次留在东京看家。
  他经常看见苏轼半夜在家自己研究全国地图,眼光久久盯着中国的南端,唉声叹气。
  高俅知道,苏轼早晚要一去不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