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讲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围城故事》
第2节作者:
江南798 这是李维第一天来到这所大学,洵美这一天要带他忙很多事情。因为跟表姐约好的时间还有差不多一个小时,还可以继续躺下,顺手打开窗,天气实在好的让人睡不着。丝绸般的风吹将进来,抚着暴露在毯子之外的每寸皮肤,调皮的钻进心包肉,痒痒挠了一半似的舒服,这种舒服并没让李维更留恋床和枕头,倒是引诱得他十分向往今天的好天气。李维的皮带还没打,啷当着,拱反了两只拖鞋,呿啦着。他习惯的拿起手机看了一眼,也不是看时间,屏幕上显示什么也不知道,就是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下扔到床上。他站在阳台上,浸在阳光里,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像是做完一场弥撒,第二个哈欠还没打完,就冷不丁的想收起,用手捂在嘴上,仿佛害了口臭——波德莱尔在《恶之花》的开头这样写道:“在一个哈欠中吞噬了世界,它是——无聊”——李维以前专门研究过哈欠——“我打着哈欠,浪迹天涯”,夏多布里昂这样写道,连置身凡尔赛公园的缪赛也描绘说:“整个夏季,只要是星期天,多少正经家庭来打哈欠”——以至李维把哈欠同无聊画上了等号,像福楼拜那般害怕无聊的侵袭,因为福楼拜在《埃及之旅》中写道:“主啊,我成天摆脱不了的无聊到底是什么啊?他跟着我出门旅行,又跟着我回家!”当然,大学生可要比什么诗人、作家强多了,他们从不像福楼拜之流会跑到埃及去躲着,更不会觉得“一夫多妻制”会是个累赘,而是会大方地把“哈欠”跟“无聊”这两位女子搂在怀里,一起同丨居丨去。
李维如同临死才说出存折放哪儿的守财奴,一直要抻到只剩十几分钟的时候才去洗漱。正刷牙的时候,电话又响了,也不接。更顾不上嘴唇上的泡沫,一路小跑着下楼。宿舍楼前面的柳荫处,立着一个女孩,漂亮的好似红绿灯,过路的人都必须腆着脸瞅。她长着一张让所有男人飞眼珠子,叫所有女人翻眼珠子的脸。李维迎上去,叫了声姐姐。洵美见李维的纽扣没有扣好,帮他扣了扣扣子,李维的脸顿时成了“红灯”,路人因为“红灯”的缘故,纷纷停下来观摩不已,接着李维的脸又变成“绿灯”,好些已经走在前头的路人也停下来,也纷纷回头来看。李维更是又恼又羞,好在洵美只是帮着整理了几秒钟,否则一定会酿成一起重大连环交通事故。
洵美和李维一同去吃早餐,碰到一个同系同学,殷勤的跟洵美打着招呼,却连李维瞥都不瞥,即便瞥,眼睛似乎也能喷出些火来,洵美介绍说这是自己的表弟,方才见着他眼珠里的一些黑物。
今天要办的事情有很多——报名,填表,买电话卡,领铺盖,了解男厕女厕的分布。李维开始觉得女人是天生的管家,也是天生的能唠叨,他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位七十岁突然耳聋的男人会抱怨“为什么不早些聋”,并把这个看作是上帝的怜悯与恩赐——美丽且不唠叨的女人,肯定不是用肋骨造的,兴许上帝也在琢磨该如何造。李维掏着自己的耳朵,抠出不少茧子来,洵美有教育他说“吃饭的时候不该掏耳朵”。李维喝了口豆浆,心里却在诉苦:我倒是想叫耳朵里头都是茧子,这不是没有嘛,反正是躲不了的,索性掏个干净,由着你罢。
由于李维早到了一天,今天才算是真正开学,算是见识到了大学。因为杏坛大学是讲究民主的,所以没在录取通知书里放电话卡,毕竟电话号码好比彩票号码,人家给的总不及自己挑的,尽管挑号很像是在一堆烂胡桃里头挑个不怎么烂的,却也没办法,亏是来得早,若是迟了,还净是些别人挑剩的。
李维的电话卡是从表姐同学那里买的,打了不少折扣。女人漂亮的脸蛋也是蛮有用的,李维一面想着表姐的好处,一面装成还没有买电话卡的样子,问道有没有好点的号码?人家的意思有是有,但要多掏钱,李维摆出了不在乎的神态,那人边找边问李维是哪个系的。李维说是经管系的,那人立刻像跳高那样跳了一下喉咙,热情的像是突然遇上了一直没找着的欠自个钱的人,自顾自说着是几几级的,李维也没听清楚他嘟囔些什么。那人的电话卡好像是老太太从手帕里变出钱来一样。也不怎么好记,李维看了看也没要,那人的脸立刻变作二月的窗花,全然没有方才学长的大度仁慈和宽容,正如在五星级饭店忽然发现人类最热情最高贵的一面,等到结账的时候才发现一切松弛有度的面皮都是从钱夹上撕下来的,李维没付钱,所以没有完全享受到人类最高贵的待遇。那位学长的眼神好像不是遇上一个不识货的,倒像是没遇上一个知己,抱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电话卡,还有自个怀才不遇的命运。李维从自己二十五瓦的眼皮底下瞅了下,因为怕浪费电,接着就转向别处了。
卖电话卡的学生宛如阴天时候的蚂蚁,沿着新生的必经之路,摆出一条固定的贸易街。本来就不宽路再挤上两排课桌,好似被血栓堵了的血管,新生缓慢的淌在这里,时刻都有缺氧休克的可能,他们像刚从边境上过来的难民,大包小包的被滞在路上,一脸的汗水和茫然。两旁招呼的卖卡的学长更像是一直歇业装修的娼妓,连手帕都没用,直接张开跳健美操的双臂,把这些新生们弄得更不好意思,不是没有钱,而是实在腾不出手来,也不能停,停下就要血栓爆发,有“昏厥”的可能。中国有句话说是,买的不如卖的精——精明的学长主动提出要帮助新生们搬运行李,这好似国与国之间秘而不宣的私下协议:我帮你搬行李,你就得买我的电话卡。这种既出卖有形产品又兼售无形服务的经营模式一直是杏大学生的独创,这种创新精神更像是校训校风刻在骨头上,当然,这话也不能这样讲,毕竟,杏大的学生一定不清楚杏大的校训,却必定有这种被学长热情帮助的经历。
日期:2011-04-06 16:20:28
第一章 (3)
说到杏大,她是青岛最著名三所学府之一,杏大最出色的专业是橡胶专业,号称中国橡胶业的“黄埔军校”。又因在中国做轮胎的大半是从杏大毕业,所以杏大也被戏称为“轱辘大学”,而橡胶之外的专业就好比奥运冠军的诸多陪练,完全起绿叶的作用,可能是校领导害怕其它“陪练”闹游行搞罢工,便按照距离产生美的美学原理,在崂山区又新建了一个校区。
杏大的学生又是出了名的会做买卖,就像孔子死了一个爱学习颜回,还有个既爱学习又会做买卖的子贡,因而杏大的学风和作风就是轮胎的耐磨加上子贡的滑头。除了闻名全国的橡胶,杏大还能拿出手在青岛各个高校中立足的就是她的餐厅,这好比一个国家最豪华的不是总统府,而是人民监狱。杏大的餐厅设计的也很像监狱,至少在进出口上是这样的,一个前门,两个后门和两个旁门。一般而言,饭菜质量和饭菜价格是成正比的关系,所以杏大的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掏钱吃饭。此外,餐厅还设有餐馆业务,每每到了六月份,喝散伙酒与吃分手饭的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好像牢头给将要上法场的囚徒发的鸡腿和烧酒,通常他们喝的尽兴,不知道是庆祝终结,还是庆祝新生。但是把杏大的人民餐厅比喻成人民监狱是极不恰当的,否则这些把“喝酒”列为二十一世纪的四大技能——余下的是抽烟、恋爱、借钱——之首的大学生可是会把牢底坐穿的,换个更恰当的比喻的话,杏大的餐厅之于杏大的意义,应该就像是中国产的跑车,最出色的不是发动机,而是空调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