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同学需要一个有利的地形,所以他要秦军朝某个地方败退,引赵军过来;在完成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牵制赵括同学,不能让赵括同学及时发现做出反应,所以他要牺牲数支部队,装出不小心的样子被赵括同学包饺子,被歼灭。白起同学,够阴,够狠,够毒,够辣,不愧是旷世难处的战神。
赵括同学那么傻不知道在被人引诱么?开玩笑,这是赵国主场作战,而且这一带都是平原小丘陵地形,基本都是低矮的小土堆,白起同学能翻出什么花样来?至于送上门来的肉,不吃白不吃,谁让对方犯错误了呢?不管你翻什么花样,聚拢在一起也好,分散也好,都不是我统率的四十五万赵军的对手。
目前战况,白起同学由于前期的较量,加上现在诱敌和送出去的牵制部队,估计损失要高于赵军。小白给出不负责任的结论,在白起同学祭出工程前,赵军阵亡五万,还余四十万人,秦军阵亡十万,还余五十万人。综合结果,赵军略占优势。
年轻人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有点自负也是难免的。白起同学这一路败退和丧军也对赵括同学起到了一定的麻痹作用。最主要的是赵括同学压根儿不知道秦军的主帅是白起同学这个战国头号屠夫,不然他也不会这么掉以轻心。
终于到了白起同学祭出工程的时候了。这一天,又有一支五千人的秦军骑兵调度“不慎”落入了赵军的阵地,其余秦军纷纷四散似乎想来救援这支骑兵却又惧怕赵军威力不敢靠拢。赵括同学岂能放弃这块肥肉,立马指挥赵军包了这支秦军的饺子,这支秦军似乎比之前任何一支被包饺子的秦军都顽强,奋战到最后一刻才全军覆没。垂死挣扎!赵括同学吐出这四个字。接着,赵括同学就不淡定了,因为他惊奇地发现,刚才四散的秦军已经渐渐合围了,五十万人包围四十万人,这放在任何一个故事里都是一个笑话,但是秦军却偏偏这样做了,赵括同学没有去嘲笑秦军的愚蠢行为,他没有嘲笑的时间,因为那一刻,他忽然感到了一股从脚底冰到脑后的寒意。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联想到诸日来的顺利战况,以及不确定的秦军早已易帅的情报,赵括同学心知大事不妙,必须要离开这里,不能让秦军合围。
赵括同学当机立断,全军朝最近的秦军冲杀过去,立马前方有一支秦军拦住了去路,挡我者死,消灭了这支秦军,又出现一支,而恐怖的是,后面的秦军仿佛在不停的堆土砌壁。时间不长,秦军已经垒出了相当高度的土丘,在这个高度差下,秦军士兵和赵军士兵的战力比扭转了过来,这下,伤亡大的是赵军了。赵括同学立马把全军分为四队,从四个地方冲击,结果依然不奏效,伤亡越来越大,更恐怖的是,在这个时间里,秦军已在整个包围圈全部垒起了土丘,而且土丘还在不停地加高。
玩过战棋游戏的应该知道,要围住一支部队,最少要四或八支部队才行,兵法上说的合围倍数还要更高。而现在五十万人包围四十万人这种近似一比一的不可思议的合围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困住四十万人的土丘大圈子,这半径,这高度,实在是大手笔,白起同学,放在现在,绝对要多一个建筑学家工程师的称号。
在圈子里的赵括同学,我们可以看出他真正的军事才华。现在的赵军才是真正地四面受敌,确切说,是三百六十度全方位受敌,而且秦军还是居高临下,别的不说,就每天往下推推石头,射射火箭就够赵军喝一壶的了。更不用说还断粮断水。
据史书记载,赵括同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整整坚持了四十六日,而且这段时间都是赵军进攻秦军,秦军都不敢进攻赵军。
有英雄说了,秦军干嘛要进攻赵军啊?就这么守着赵军饿死不好吗?是啊,但是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早点解决赵军呢?要知道多打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啊,那可是五十万张嘴呢。可是事实上是赵军饿了四十六日还没有饿死啊,还能继续进攻,倒是秦军差点守不住了,秦王还亲自动员,把全国上下超过十五岁的百姓全部发来支援长平了。所以小白才说,后期秦军实际参战人数应该远超一百万。
诸位英雄,你们想想看哪,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的绝对劣势情况下,不仅能够自保,还能占上风,持续攻击秦军,迫使秦军不断增援,从数据上看,合围后赵军又阵亡了二十万人,秦军也阵亡了二十万人,这赵军是何等的犀利?这赵括同学的军事能力如何?
没有水喝,咱打井;没有粮吃,咱杀马,马杀光了咱吃人;咱居中立营寨,你射不着;咱挖好堑沟,你石头滚不过来,也能阻挡你的攻势;至于你下来厮杀,我结阵等候,不过谅你也不敢,之前就打不过我了,还是你在上面借地形龟着,等我上去收拾你吧。…这是天才的军事能力啊!被围困断粮四十六日军心尚不溃散,这是天才的统军能力啊!自己身死之后立刻全军崩溃,这是绝对的军中权威啊。
如果没有战争,赵括同学一定可以和白起同学结为忘年交。可惜,白起同学必须要赵括同学的命,时也势也。
有英雄问,赵国不来救援赵括同学么?
小白,赵国的主力已经全在赵括同学手里。
那其它五国就不派兵来救援赵国么?
其他五国在看热闹,你赵国不是平日牛皮哄哄地自诩为军事强国么,你就慢慢跟秦国打吧。
在政治上,救人也要分时候救,比如救赵国,就要在赵国主力尽失之后眼看要亡国时才救,既让他感恩又可以削弱他的实力。所以五国会来救,但是要在胜负分出之后才出兵。
相比秦国,那是上下同心,秦王亲自做后勤,举国超过十五岁的百姓都来支援长平之战,赵括同学的这场战斗,在政治上就已经输了,纵使他军事能力再杰出,也无可挽回。
最后,来说一下白起同学擅长的赵括同学不擅长的那样东西。
白起同学的这个土丘圈相当的牛叉,它创造了一个高度差,即使是在热兵器时代高度差也是军事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更不用说冷兵器时代了。在冷兵器时代,它至少有两点影响:
第一,从低处射到高处的箭支,会失去很多速度,甚至毫无杀伤力,反之高处射向地处的箭支威力大大加强。其余类似攻击方式奏效。
第二,部队从低处进攻高处,速度战斗力势必受到影响,反之,部队从高处进攻地处,速度和战斗力大大加强。
毫无疑问,白起同学就是利用这个土丘带来的高度差扭转了秦军和赵军的战力比,从而使得赵军的伤亡人数比例增加,胜利的天平倾向秦军。
这个土丘包围圈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土丘包围圈上各处的驻守秦军的兵力数量必须要能坚持至预备队的到来。白起同学必定要把预备队作为机动兵团均匀布置在土丘之后。若土丘某处遭到赵军的突围进攻,机动兵团则迅速向该处移动增援,利用高度差绞杀赵军。若赵军全军来此突围,则预备队全部来此增援;若赵军分散突围,预备队则分散阻击。
二是土丘包围圈的高度必须要很好的消除战力差,甚至要大大加强秦军的战力。要能满足秦军全部均匀分布土丘上时的单位长度土丘秦军战力要大于赵军全部均匀分散突围时的单位长度土丘赵军战力。这也是五十万秦军困住四十万赵军的关键所在。
好了,假设白起同学一切都做得很完美,那么赵括同学有没有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呢?如果有的话应该怎么做?
有英雄说,笨啊,分散突围不就行了啊?
赵括同学不是没有试过,而且多次分散突围,行不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