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笔记——一个县长的独白》
第18节

作者: 当朝七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06 09:40:42

  (接上)
  第13章   命中贵人
  陈科长贬谪了,孙科长升迁了,空出来的副科长之位花落谁家?这是我和阎庆华都在热切期盼之所在。

  副科级,在官员中只是个不入流的芝麻官,小得可怜,但这可是官场升迁的起点。
  正如九尺之台,起于垒土,虽说是个小小的芝麻官,但毕竟是主力科室的副科长,除了我和阎庆华之外,还有几位其它科室的同事也在觊觎这个位置,其中,不乏副科级干部。
  “党组会议上,黄主任顺便提了一下你们科副科长的人选,没有用你的意思,你赶紧想想办法活动一下,估计下月可能上党组会研究。”
  一个很要好的同事——那个被王主任免了办公室主任,改任党组秘书的郑文庆,被同事们尊称为“郑大秘”,悄悄地告诉了我一个坏消息。这消息让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郑文庆,性格直爽,愤世嫉俗,也是一个机关不宜之人,正因为此,年近五十了,又遭到了免职的欺辱。由于相似的境遇和秉性,平时与我很谈得来,可以说是单位里同病相怜的朋友。

  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同事关系中,表面的感情往往多于真诚的友情,真正能成为亲密朋友的同事,更是凤毛麟角。
  道理很简单,同在一个机关工作的同事,在升官的漫漫征途上,时常会成为竞争对手。因此,为了保护好自己,彼此都存有戒心,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相互之间时刻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
  同志们平日闲聊时可以海阔天空,一旦说到正事可要谨言慎行,三缄其口,话到嘴边千万得留半句,以防言多有失、授人以柄。因为残酷的现实无数次地教育了我们——你最亲近的人,往往伤你最深!
  “想办法?我一无靠山,二无门路,哪有办法可想啊!如果论工作能力,论文字功夫,论业务水平,副科长本非我莫属,可如今的官场不论这些啊!”我感到愤懑之极。
  “不用我也就罢了,竟然要用那个卑鄙的家伙!看来‘郑大秘’常说的官场潜规则确是灵验——论能力不如论关系。”想想上次在省计划会议材料上,阎庆华对我的无端陷害,不禁恨从心头起,怒从胆边生。
  “不行,绝对不能输给他!一定要想办法,一定会有办法!”我越想越气,越气越想。
  “人生谷底,走,就是高处,停下来才是坟墓。”我痛苦地激励自己。

  可哪有可用的门路呀!我绞尽脑汁,返来复去睡不着。
  “也许,在组织部身居要职的梁志国是我的救命稻草,和黄主任能说上话?”有病乱投医,我拨通了梁志国的电话,把这几天的烦心事向他如实“汇报”了一番。
  志国沉吟了半晌,没有明确回答我,只是答应说说试试,看来,他也不想因为我而得罪了黄大人。
  我如坐针毡,每天翻着台历,焦急地期待着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一周过去了,依然毫无动静,我心里发毛,几次想打电话去追问志国,但考虑到他的难处,终于还是克制住了冲动的欲望。
  正当求助无门之时,灵光一闪,我忽然想起,委里的姜副主任最近搬到了我居住的小区,好像就住在同我一栋楼的另一个单元。由于平日本人不屑巴结,和姜主任只是一些正常的工作接触,没有特殊的往来。
  “哎,平时不烧香,只好临时抱佛脚了,试试自己的运气吧。事到如今,再无良谋,只好取此下策了,也许就此柳暗花明了呢。”这个念头一出,就像抓到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我的心里立刻敞亮了一半。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只为争口气。既入世俗,就用世俗的办法反抗世俗吧!”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理由,也多少找回了一点心理平衡。
  (待续)

日期:2011-05-07 08:52:12

  (接上)
  这位副主任姓姜,名书贵,原来是市委组织部市直干部科的科长,提了个副处级,“转业”到计委。
  姜主任调到计委工作虽然不到两年,但为人随和,处世老练,谨慎持重,给大家的印象非常好。我也觉得此人可亲可近,值得信赖。
  晚上七点,新闻联播时间,还不算晚,不知姜主任是否在家,碰碰运气吧!我看了下表,走下楼去。
  “头一次造访两手空空?”临出门时,感觉手上少了点什么。
  “先试探虚实,再投石问路不迟。”心里使劲地放下了只有自己珍视、其实别人并不在乎的面子。

  轻轻地敲开房门,姜主任正在看电视,见我到访,起身招呼。我连连称谢,拘谨地坐下,手脚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电视里正在播放大兴安岭火灾的新闻,烟尘弥漫,火光冲天,场面惨烈。
  姜主任看着新闻,很有感慨地说道:“这个林场我过去工作了十多年,都是上等的红松林哪,可惜现在已经化为灰烬了……”
  不知所云,我顺应地点了点头。
  为了尽快拉近距离,我主动提起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一个中学同学梁志国。说来正巧,姜主任和梁志国曾经在一个科室工作过,而且关系甚密。
  机会果然来了,姜主任边和我聊天,边拨通了梁志国的电话,两人在电话里亲热地聊了起来。

  我倾耳细听,从说话的随便程度听得出,他们的关系果然不是一般的亲密。听到他们聊得火热,我暗暗窃喜自己决定造访是何等的英明正确,看来,一定不虚此行了。
  聊了一会儿,姜主任把电话递给我,示意志国同学要和我说话。我近乎感激地接过电话,激动得说话有点乱,声音有点大,语速有点快。
  姜主任处世果然老道,打通梁志国的电话有两个考虑:一是老朋友多日没见了,问候一下;二是当面确认一下我们的关系远近、感情深浅,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深度。
  放下电话,我和姜主任的谈话立刻变得轻松流畅起来,从中学谈到大学,再从学业谈到事业。

  通过谈话得知,姜主任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哈工大,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右派言论受到冲击,后来下放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林场,一干就是十二年。
  “也是哈工大毕业?校友?!天哪,真是喜从天降。”我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
  听说我也是哈工大毕业,姜主任认真地看了我一眼。我感觉姜主任的眼神渐渐从冷静变得热诚起来,态度明显转暖,校友情衍生出来的信任感在加深,距离在一寸一寸拉近……
  谈话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虽然话题海阔天空,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中间,有几次想说科里提拔之事,却又感到一时难以启齿,直到告别,最终也没有决心和胆量明说自己的来意。
  “头一次拜访就求人办事,未免过于唐突,别让人感觉自己为人势利,还是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吧。”出了门,感觉自己过于迂腐,正事没说,闲话不少,有点憎恨自己的虚伪和腼腆。
  不愧为组织部下派的领导,慧眼独具,明察秋毫。尽管没有说明来意,从我一上门,深谙组织工作的姜主任已经猜中了我的来意,只是看我不说,他也就没提。
  也许是哈工大校友之缘,也许是组织部志国同学之故,在关键时刻,姜主任为我说了一句关键的话……
  毕竟有市委组织部的背景,姜主任的意见很有份量,党组会议上无人反对一致通过。一个我期待已久的任命终于下来了——我和阎庆华同时提拔为副科级。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偶然的造访,居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上帝在你的面前关闭一扇门,就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只要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必须作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句话,成为激励我在漫长仕途上,直面艰难险阻,开拓发展空间的座右铭。
  也许,命中必有此一劫,也必有此一解。
  姜主任注定是我命中的贵人了。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