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第21节

作者: yueluodadi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03 14:49:46

  歌舞酒宴最高丨潮丨时,就要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歌舞酒宴最高丨潮丨时,就要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通达智慧的人往往能在这种紧要时刻止步回头,让人羡慕。夜深人静仍在忙着应酬的人,陷入欲望的苦海却不自知,真让人感到可笑。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意思就是,引退要在自己事业处于鼎盛的时候,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居家度日则应生活在清静不与人争先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地修身养性。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谢周的名人。一天,他应邀去朋友家赴宴。这位朋友是王侯之子,排场很大,足足占了方圆百丈的露天大场。朋友请谢周献歌一曲,他毫不谦让,登台为全场宾客演唱,博得雷鸣般的掌声。一时之间,酒宴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就在此时,谢周饮罢杯中酒,整理好自己的衣衫,恭敬地向朋友行礼,然后告辞而去。众人都很诧异,还有人怪他没有礼貌。只有这位朋友表示理解,笑着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只恨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不能像他那样潇洒。”
  花半开,酒半醉,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乐趣,留下一段津津乐道的回忆。如果非要尽兴,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不说,还会带着兴尽之后的失落离开。就拿上面的谢周来说,他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得罪一些人,所以不如见好就收。从谢周身上,我们能够学到适可而止的做人态度。
  《菜根谭》中说:“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意思就是,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水缸中的水将要溢出来,这时切忌再加入一滴;一个人处在危急状况时,就像树木将折断却还未断的时候,这时切忌再施加压力。
  事物到了极致,往往就要迎来灾祸。同样道理,花在半开半闭时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醺时最陶醉。为什么非要急着让花快开,一定要看花开到极致的样子呢?要知道,花最灿烂之时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有人一碗接一碗地饮酒,不到烂醉如泥誓不罢休,殊不知烂醉如泥时连肚里原有的东西都会吐个精光。总之,凡事不必到达极端。
  推而广之,在功名利禄面前,凡是尝到甜头就要知足,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死亡的阴影也就逼近了。为人处世一定要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急不贪才是快乐的真谛。
日期:2011-01-07 11:32:47

  人心之理,变化之眹——你是聪明人还是傻瓜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从古至今,圣人总是众人的先导。他们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判断事物,了解其生死的途径,发生和结束的过程,并且洞察人心,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世界上有四种人:圣人、聪明人、一般人和蠢人。

  这四种人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人一生的差距竟会如此之大?其中究竟藏有什么奥秘?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肚子里喝了多少墨水,拿到多高的学历,拥有多牛的职称——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换句话说,是否能洞悉人心所思,是否能顺应事物变化规律,这才是决定你人生境界的最核心条件。这两点决定了你是聪明人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傻蛋!
  所以,鬼谷子开篇就对我们讲,你想成为圣人吗?那就先掌握规律,再去做事;先看到全局,再考虑局部;先搞清为什么,再去想怎么做。一言以蔽之,就是洞察人性本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样才能掌控天下兴亡之道。
  圣人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蠢人之所以成群,正因大多目光短浅,习惯于只盯一时得失。

  我曾认真翻阅《二十四史》,纵观几千年人类历史,发现那些能干大事的大人物无不是识大势,知进退,分轻重。何时该做何事,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他们心中都有数,这样的人物胸有韬略、眼光高远,因此行事不慌,最终一举成功。
  鬼谷子对我们强调,无论何事,顺势而为、顺从规律都最重要,因为这是“阴阳之开阖,存亡之门户”。顺势,如同顺水行舟,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回报。反之若逆势,就像逆水划船,顶风作案,纵然万般努力,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落个满身老伤不说,还可能一无所获。
  中国人很讲究“势”,但到底什么是势,许多人却很模糊。在鬼谷子看来,“势”是规律,也是趋势。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男大娶妻,女大嫁人;生老病死,物极必反……这是自然的“势”,我们要遵守,违逆即遭惩罚。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建功立业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这又是人事的“势”,我们要利用和创造,然后事半功倍,成就功业。
  把握这个“势”,一是要“达人心”,看透人心;二是要“见变化”,洞察规律。人心,规律,这是鬼谷思想的两大要素,也是他留给中国人的两件致命兵器:

  中国人最会看人心,也最重视人心。
  中国人最讲规律,也最喜欢总结规律。
  诸葛孔明文韬武略,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牛人。《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他出山,成就一段佳话,许多文人墨客对此不吝赞美之辞。
  但我要问:他的选择是最正确的吗?

  恐怕未必!孔明隐居南阳那么多年,当然不是因为热爱田园生活。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作为一个胸有万策之人,他怎甘心隐居田园?找个地方躲起来,无非是观察天下大势,为自己挑选一位好东家。
  最后他选择了刘备而不是曹操或孙权,道德立场上或许是对的,从时势上看却非常错误。他虽然顺了道义之名,却违逆了天下大势。因为汉室气数已尽,正统也不过是顶腐烂的帽子。恢复汉室?听起来很美,可行性却几乎没有。所以孔明找的这位东家,充其量只能占块地盘,做个割据皇帝。
  谁是当时“时势”的拥有者呢?答案只有一个:曹魏。地理上,曹操雄踞北方,拥有最广阔的土地和最丰富的资源;人才上,拥有最多的人口和军队,最多的谋士和将领;从军事角度,他还占据有利地形,以北望南,攻守自如。
  历史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诸葛亮出于“仁义道德”,投靠刘备倾尽一生才华,鞠躬尽瘁,把自己活活累死,也只是帮蜀汉维持了几十年光景。
  所以,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逆势而为,即便你是千年一遇的天才,又能怎样?诸葛孔明就是例子。
  相比之下,司马懿家族就很聪明,他不但顺势投靠曹魏,还玩了一招借壳生蛋。利用曹魏政权的强势,慢慢积攒自己的实力,最后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宝座。而最后统一全国终结三国混战,又顺应了老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普遍愿望,这个便宜真是赚大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