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在黄河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第22节作者:
菡萏暮霭 2011-5-9 22:20:00
事情要从我加入黄委会第二年说起来。那年夏天,郑州下了罕见的暴雨,从半下午天阴得就不像样子,到了半夜终于下了大暴雨,那雨水就像串起来的珠子一样,一串串往下掉,那天晚上是一个蒙古族的女同志值班,领导怕她害怕,叫了我们几个年轻人陪她,我用手电往外面一照,大雨中影影灼灼,古槐树粗大的树枝在雨中挥动犹如巨蛇,白亮的雨点有玉米粒那么大,雨水连成指头粗的雨柱,浓密得灯光都透不过去。
这样大的雨,我们都担心黄河会出问题,一晚上都没敢睡。那个女同志给我们烧了一大锅浓浓的蒙古砖茶,蒙古茶砖是先烧开一锅水,然后将大拇指大小的茶叶扔进去,煮开后将上面的茶汤舀出来,浇进牛奶喝,几个年轻人就着砖茶,整整胡侃了一夜。
后来我因为一些事情离开了黄委会,在黄河上做了一个采金的手艺人,去了西藏、去了漠河,去了三峡,一路风餐露宿,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行囊里装的最多也是砖茶,不过带的多是藏区的砖茶,是用砖茶加花椒、青盐、牛乳,很大一块,用斧头敲下一块,放锅里煮煮就能喝,暖和也长力气。
只不过,喝了那么多地方的砖茶,却始终喝不出当年在黄委会的味道了。
那是什么味道?
那种味道,我一直记在心中,想了好多年也想不明白。
这都多少年了,我现在写到这段,还记得那个姑娘恬静地坐在那里,听我们几个人在那大吹大擂,温柔地给我们续砖茶。
一晃,我离开黄委会都几十年了,也不知道这个好姑娘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她会不会还记得那个大雨倾盆的晚上,几个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在那胡侃着。
第二天,黄河下游传来消息,大雨中,黄河暴涨后夺路而走,原先奔腾了几百年的黄河古道浮出水面,好多大得惊人的大鱼、巨鼋搁浅在了河道中,还有好多深埋在淤泥中的诡异物件也被冲了出来,现在古河道被严密封锁了,各方面专家也都纷纷赶赴黄河古道。
黄委会紧急开了会,让我们下到黄河下游各河段疏通河道,疏通河道一般在枯水季,组织当地农民清理出河道的淤泥,不然几场大雨后,黄河古道又会爆发洪水了。
这次情况特殊,黄河夺道而走,原先的河道就成了废黄河,要是不赶紧疏通了,等黄河水倒灌回来,又要酿成一场新的灾难。
2011-5-10 17:26:00
那年月不像现在,办公室里严防死守,生怕年轻男女出状况。那时候单位姑娘少,条件艰苦,领导怕姑娘们申请调走,那黄委会不就成了葫芦庙了,所以拼命鼓励自产自销,自家姑娘最好嫁给自家小伙,要是一个好姑娘被其他单位的小伙子给带走了,对整个单位都是巨大的挫败。所以当时的领导,除了抓业务,扮演的更多是媒婆的角色,组织一下茶花会、座谈会、文艺会等,其实都是在给年轻人创造机会,恨不得每对每对都给牢牢绑起来,不结婚不撒开。
这次监督河道,少则个把二月,多则半年,正是培养感情的好机会,所以领导自信满满,想着这次非得成了那么几对不可。
领导抱着白瓷缸子朗声说道:这次监督河道,我们还是发扬黄委会一贯的优良作风,本着女士优先、自由搭配的原则,各位姑娘们,大家千万不要客气,跟选牲口一样,不管看上了哪个,马上牵走!
你还别说,有一年我去三亚度假,在那竟遇到了这个老领导,寒暄之后,他得意的给我说起来,当年他在黄委会当了47年主任,也成了47对新人,此生足也,再无憾事!老领导白须白发,背负着双手昂首阔步走在海滩上细沙上,仿佛海鸥一般骄傲。
人能这样坦坦荡荡活一辈子,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到老了还能这样骄傲,不容易呀!
当时挑中我的姑娘叫黄晓丽,她是北京人,人长得挺秀气,刚分到我们黄委会的,父亲是部队高官,母亲在301医院做主治大夫,这姑娘虽算是个高干子女,不过并不张扬,思想较单纯,我没事时也经常给她讲点水鬼夜叉什么的逗逗她,弄得她一惊一乍的,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她才选的我。
我瓷着眼看着黄晓丽,想着有黄晓丽这傻姑娘跟着,这一路上可有乐子了!
我们这次负责监督的河段,在古城开封段,不过老领导的意思是,我们监督完开封段挖掘应该要不了多久,这艳阳高照、和风旭日的好天气,两个年轻人要是不沿着黄河古道走一圈,那简直是大煞风景之事,所以他命令我们必须要沿着黄河古道仔细考察,千万别急着回来。
黄河是一条东西流向的长河,全长5464千米,呈几字形,西起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从中游的黄土高坡下来后,裹挟了大量泥沙,古人说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这些泥沙使河水变成了黄泥汤,甚至变成了水泥,在黄河年复一年的奔腾中,泥沙逐渐沉积在河道中,把河床越垫越高,黄河下游就变成了悬河。在解放前,黄河开封段的河底竟比开封地面高出六七米。
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一旦黄河河堤溃烂,黄河水便像怒瀑一般冲下来,一路横冲直撞,一直到汹涌到其他河道或者海中才能停下。这也是黄河为什么总在下游改道,以及破坏力超过任何一条河的原因。
2011-5-10 20:06:00
说是考察黄河古道,其实只是考察黄河下游古道一段,因为黄河自宋朝到现在,迁徙改道有一千六百多次,几乎每年都要折腾一次,黄河古道的区域也是越来越大,很难下定论了。传统认为,从河南孟津始,到天津、南界淮河这一大块区域,都算是黄河古道。
黄河有六次比较大的改道,分别是:
周定王五年,黄河从宿胥口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
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
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
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日军攻打开封,蒋介石15万军队苦守不住,便让人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这次炸堤,确实淹死了一千多名日本人,但是黄河水倒灌,淹了四省、几百县,造成了八十九万中国人的死亡。
我们仔细考察了一下黄河古道的路线,发现黄河古道已经无法从水路走通了。在1855年前,黄河下游水道基本还算畅通,下游水道从河南荥阳一直到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最后注入黄海。
咸丰5年,黄河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夺东北而走,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原先的黄河水道也就成了黄河古道。
这条黄河古道,也是河南省开发最早、流程最长的古航道。
再后来,随着经济重心转出中原,漕运也渐渐式微,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后期,国家修建了三门峡水坝,水库淤积了上亿万吨泥沙,连潼关峡谷,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几乎被淤泥堵死。就这样,黄河下游彻底无法通航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像古人那样,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骑着毛驴顺着黄河古道悠悠哉哉走上一圈,已经永久定格成一个历史画面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