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辛——一位老记者的临终自述》
第18节作者:
逍遥于津 “北斗七星的话……第一颗‘天枢’,主司命;第二颗‘天璇’,主司禄;第三颗‘天玑’,主禄存;第四颗‘天权’,主……主什么来着?”徐卫东似乎是想不起来了。
“‘天权’主延寿;‘玉衡’主益算;‘开阳’主度厄;‘摇光’主上生。”沈芳华替他说了出来,随后问道,“徐白鬼,咱是定向指路,你说这属于‘益算’还是‘度厄’呢……不过咱们这也是求生,难不成算‘延寿’?”
“我看应该算‘度厄’吧,你说呢?可这旁边为什么会多出来三颗星,没听说过啊……”徐卫东这话听上去就让人感到他的判断没有什么把握。
沈芳华没有回应他,只是俯身盯着星图,绞尽脑汁地苦苦思索。徐卫东看她这样,便也蹲了下来,用手托着腮帮子,看他的表情显然也是在搜肠刮肚地寻找着答案。
他们各自苦思,谁也不说话,周围一下子变得十分寂静。我自己傻傻地站在原地,也不敢和他们交谈,心想既然我不懂这些帮不上忙,也别去打扰人家的思路了,就等这两位行家作决定吧。可是等了良久,他们二人依旧是一言不发,我有些耐不住寂寞了,便自己小声嘟囔道:“还是你们这些人学问大。像我这样的,只认识太阳和月亮,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更别提什么星相涵义了……”
“你说什么?!”沈芳华和徐卫东突然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我,异口同声地问道。我被吓了一跳,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日期:2011-5-5 19:50:00
第二十章 地户入口
“你刚才说——北极星?!”沈芳华似乎并不是在问我,而是在问她自己,“对,北辰!(逍遥于津注:北辰即北极星的古称)起点就是北辰!”她兴奋地喊了起来。徐卫东也站了起来,笑道:“看来棒槌也是有用的,呵呵。”
“放定向珠的星星是北极星,有那么简单?”我反倒有点不敢相信了。
沈芳华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对我道:“唐增,又得谢谢你呀,你这个棒槌一语点醒了我们两个梦中人。你也许不知道,有能力进入或者说主动进入这种风水镇的人一般都是我们这行的高手,而这些人都和我、还有徐白鬼一样,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有自己的一套惯性思维,通常情况下,这对我们倒斗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当我们两人看到这幅紫宫北斗图的时候,就会把它和‘天星风水’理论联系到一起,然后去思考各个星体的星相涵义,以此来判断定向珠安放的正确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的古墓里,只要出现有
星图,就得照此办理,肯定要去分析星体的星相涵义的。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惯性思维。
但是这次,星图的设计者耍了一个花招。他知道能看到这幅星图的人必然会从‘天星风水’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所以他有意把泉眼设计在了‘华盖’处,让我们确信这种惯性思维的正确性。但是他又在星图上故意添加了很多不存在的星星,让我们陷入疑虑,从而使人难以判断出正确的位置。而事实却是,这个设计者使用了一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理论来设计定向珠真正的起点。”
“唐通讯,你知道北极星又叫什么吗?”徐卫东问我道。
“指北星啊,用来判断北方定向嘛。”我一下子也明白了。徐卫东笑道:“对呀,谁都知道北极星可以用来定向,咱们现在不就是要定向嘛,呵呵。”
后来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无意间读了一本金庸先生的小说《侠客行》,里面描写在侠客岛上,各门派高手面对隐含有绝世武功的石壁时,也是出于惯性思维,大家只是专注于破译上面的诗文词句,终未得解。而主人公石破天并不识字,任何文字都对他毫无意义。但也正因如此,从他的角度看去,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把把不同的利剑,他也以此破解并习得了神功。
在某种程度上,《侠客行》里的这段情节和我们此时的真实经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致于在我当年读完这本书之后,还曾多次把它推荐给沈芳华。
在我无意的“点拨”下,沈芳华和徐卫东一致认为北极星的位置就是定向珠的起点。于是,沈芳华便拿出了琥珀珠,放到了北极星所在的那个点上。
“现在干什么?”我问道。
“等呗。等这眼间歇泉再次喷涌出水,我们跟着珠子走就行了。”徐卫东回答道。
“那得等多久?”
“不知道,也许一分钟,也许一个月,只能听天由命了。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盼着毛主席他老人家保佑,让它快点出水。”徐卫东离开了棺床,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后背靠着引路棺,拿出了一支烟点上,然后对我们说道,“你们俩也都坐下歇会儿吧,傻站在那儿也没有用。”
我和沈芳华一想也是,便也把后背靠在了棺材上,一起坐下来休息。
半晌之后,可能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我开口问徐卫东说:“哎,我说徐排长,你道上的名号为什么叫徐白鬼?我看你比我还黑不少呢,跟非洲人民都有一拼了。”
“滚!”徐卫东怒道。旁边的沈芳华差点儿都笑出声来了。
“我又没有别的意思,这不就随便问问嘛,您别动气。”我转头又问沈芳华,“沈大夫,你知道他这名号的由来吗?”
沈芳华看了一眼徐卫东,对我说道:“人家徐白鬼以前在道上,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不过他风光的时候,我没亲眼见过他,他的事都是听我家里人聊起的。”
“道听途说的事你就别跟外人瞎咧咧了。再说从你们沈家人嘴里说出来的,肯定对我也没什么好话。”徐卫东在一边说道。
徐卫东话是这样说,但我听得出来他的语气里并没有真的要阻止沈芳华的意思。于是我接着问沈芳华说:“沈大夫,你就说说呗,让我也开开眼,听听你们这些高人的传奇事迹。”
沈芳华笑道:“唐增,你别看徐白鬼他现在长得黑,以前可是白净得很。家里人跟我说他以前几乎就是面无血色,和地府里的白无常似的,所以道上送了他一个徐白鬼的绰号。而且,他当年之所以面色如此苍白,除了天生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和他的所作所为有关。
听我家里人说,徐白鬼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盗墓技术了。而且他勤于钻研,白天几乎不出门,只是埋头在家里研究各类古籍,学习各种传统文化和盗墓技巧。晚上则和他们家的人一起外出倒斗,向前辈们实地学习各种盗墓手段和应对机关的方法,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正因为他如此刻苦,所以本事长得很快。他出道之后,很快便毫发无损地盗了好几座大墓,一下子在同辈之中脱颖而出。不过由于长期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让他很少能够晒到太阳,所以肤色一直是惨白的。于是,‘徐白鬼’的绰号便在江湖上传开了。”
“胡说。”徐卫东打断了沈芳华,“老子从前长得白不假,但是跟晒不晒太阳扯得上吗?老子当年面无血色是因为小时候跟着叔公他们出去做活时不小心中了一种尸毒,这才留下的后遗症。”
沈芳华没有理他,继续跟我说道:“听说他下过很多大墓,好像连埋着武则天的乾陵都下去过。干盗墓的虽说不少,但没有几个人进过皇陵,所以徐白鬼的名头在那时可响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