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魂----中华历史深处还有这么一个脉络》
第10节

作者: 愤怒的秃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清道光廿一年,英国兵卒占定海、宁波者再,故急诏四川于属域之内,择精兵二千以驰援浙东海防,阿木穰部攻宁波府城西门口,败,阿木穰等百人战亡。哈克里部退守慈城大宝山,亦殉难。然英军伤亡不下藏军,遂戒深入,慈溪县城得保。次日,英军装尸五船退还宁波,运尸定海。英军自谓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然也。”

  这一段出自《慈溪县志》。大致意思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攻占了舟山的定海岛和宁波城(很有名的定海三总兵就在这场战争中殉国),所以马上命令四川在所属境内,选择精兵2000人来援救浙东的海防,阿木穰(藏族一统领)攻打宁波西门口失败,阿木穰部共牺牲100多人。哈克里(另一藏族统领)退守慈溪的县城慈城外的大宝山,也同样殉国。但是英军伤亡不必藏军少,所以有所顾虑,没有再往纵深进军,慈城由此保住了。第二天,英军装了满满五条船的死尸回到宁波,接着把尸首运回舟山的定海岛,英军自己说,这一战事自从打进中国境内,受创最大的一次。杨泰亨是同治年间的进士,熟于掌故,毕生喜好收集乡土文献,他的记录是可信的。整件事后我也机缘巧合看到了四川的某些地方志,藏军出川入甬抗英得到了验证。

  我把古文翻译出来后,连凯不禁感叹,原来当初守卫宁波,还有四川藏族的一份力啊。
  “不单如此,王经理,你接着看。”小刘说着,就收走了《慈溪县志》,只留下了马衡的《四明杂记》在案。
  日期:2011-2-17 19:16:00
  “侄博申获枪尖一,形制不类寻常,长约二寸,枪口双菱相交,互为枪脊,刃薄而刺尖。盖双菱相交世之罕见。问自何得之,答曰收于慈城一农妇宅中。后查诸典籍,亦无从知名。今故宫博物院收一川蜀枪尖,外形近似,亦为双菱相交,枪尖着有款识,为篆文羌也。殆羌族兵刃无虞。然此物收之于农妇,岂不怪哉?余遂随博申赴慈城以知究竟。至彼农妇处,曰荒田开垦而得。余视彼宅近慈城大宝山,顿有所悟。前清尝有英国进占宁波,清兵守备不力,宁波沦陷,有川藏精卒来援,然英军船坚炮利,川军一败于甬城,二败于慈城,即彼大宝山下。故枪尖遗此战场,不足怪矣。世皆曰援军为藏族士兵,今现此枪尖,然知另有羌部。是为记。”

  日期:2011-2-17 19:33:00
  连凯看着竖排没有标点的线装书,直晃脑袋:“你说马衡是民国时期的人,民国不早就通行白话文了吗,他还拽什么文啊,看懂看不懂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虽然新文化运动是推广白话,但受过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以文言做为主要书写手段,现在看到的白话文学,那以前都是实验性的东西。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白话,还是层次比较低的,你看民国的正规政府文件,还是文言,到现在,台湾还是经常夹着文言来写正式公文的。”
  “那劳烦您翻译一下呗?”连凯又开始那套了。
  我也不谦让,拿起书开始翻译起来,余光瞟着小刘,毕竟小刘是权威。“我侄子马博申得到了一个枪尖,外形跟平常的不一样,大概两寸长,枪口的形状是两个菱形垂直交叉,两个菱面同时作为另一个的脊梁,就是相当于互相是另一面的加强筋。枪刃很薄,枪刺很尖。两个菱面垂直交叉,世上非常罕见,我问他哪里得来的,他回答说从慈城一个农妇家里收来的。后来我查了很多书,还是不知道这个叫什么。现在故宫博物院收来了一件四川那边出土的枪尖,也是双菱交叉,枪尖还有款识,写着小篆字体的羌。大概是羌族的兵器不会错了。不过这东西从农妇手里收过来,不是很奇怪吗?我于是跟马申博一起到慈城看个究竟。到了那个农妇家,那个农妇说是开垦荒田的时候挖出来的。我看她的房子靠近慈城的大宝山,马上想到了清朝曾经英国攻占宁波,清军守不住,沦陷了,有四川藏族的精锐士兵来援救,但是英国军队兵器先进,四川军在宁波打了一次败仗,在慈城又打了一次败仗,就在这个大宝山下。所以枪尖遗落在这个战场上,也就不奇怪了。人们都说援兵是藏族的士兵,现在出现这个枪尖,还知道了原来还有羌族的一部。

  日期:2011-2-18 11:16:00
  “你了解老张吗?”小刘抬起头看着我。
  我突然觉得有点发凉,小刘学究气的脸配上这突然阴冷的表情,让我浑身不自在。
  “还有小文,她真的是老张女儿吗,你有查过她的身份吗?”小刘紧追着问。
  是啊,老张虽然接触有年头了,但要说了解,还真谈不上。特别是去过那个寺庙后,更觉得老张身上全是谜团。至于小文,我想小刘是多虑了,这么青春活泼的小姑娘,难道也有问题?有问题那也是老张的问题。

  “小刘,你干吗这么问?”我没有回答他,反而回问过去“难道你知道他们?他们又怎么了?”
  “看来你什么都不知道。”小刘脸上收起阴冷气息后,透出来的全是失望。
  连凯有点站不住了,有点嘲笑的说:“刘博士,我看你该散散心了,呆在这破书堆里一个多星期了,可能心里抑郁了吧。”
  “一星期怎么了?我这十几年都是在书堆里过的!”刘博士有点生气。 “你们知道613工程为什么指派你们?你们全蒙在鼓里。”
  “那为什么指派你?”连凯也有点上劲。
  “我今天才知道为什么派了我。但我知道的已经晚了。”

  “你知道了什么?”我看他神态有点不对劲。
  “你把这本《四明杂记》带回去看看吧。明天我再给你讲。”
  日期:2011-2-18 12:21:00
  小刘看起来挺虚弱了,我也劝他早点回去休息。我们走出屋外,关掉屋子里的灯,我突然想起来问一句,白天整屋子的书到哪里去了?小刘说,他正想问我。我更不知所云了,我们一起离开这里的,难道还有谁偷书不成?不对,老张跟小文?不可能,我们把他们带到宾馆的,也就是一点洗漱整理的时间,再加上天一阁不管怎么说也是挺正规的单位,除了工作人员和特许的我们几个,别人想进也不是那么容易啊。

  “那这两本书怎么还在这里?”我问他。
  “这是我随身带着的。除了那些方志、家谱,我在别的数目里排查出来的线索就是这一本《四明杂记》。《慈溪县志》里记载的藏军赴甬抗英,虽然了解的人不多,但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应该能知道这段,而藏军里面还有羌族部队,这一条就没人知道了。而这支羌族部队,我倒是机缘巧合了解过一点。”
  “刘博士,别卖关子了嘛,跟我们说说。还有一点我不明白,就是这支羌族部队跟我们要查的配方有什么关系?”连凯问的,也正是我想开口的。
  “好吧,你们知道这个也要紧,其实《四明杂记》里面都有叙述,既然你们现在就想知道,我就简单跟你们说说,细节东西,你们还是去看看这本书。”
  日期:2011-2-18 13:16:00

  “我是在03年接触到了这个。”小刘重新打开屋子里的灯,待我们重新走进去后,关上了门,扣上了门锁保险。
  “那时北京大学承接了一个西夏文的研究项目。王经理,你对中国历史比较了解,虽然西夏文字比较冷门,但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像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王国维就能看懂西夏文,接过他们衣钵的一些当代学者,同样有这个能力。所以中文系的几个博导以为这个项目比较简单。可后来项目一拿到手,就发现不对了。”
  连凯忙说:“刘博士,这个王国维、陈寅恪我倒是知道,可西夏文是什么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