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34节

作者: 推山入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哎呀!看看,看看,古人就是能!”宝古斋老板虚虚活活的惊叫着,把身子离开一些,歪了头,仔细瞧着再怎么着也看不出花来的低劣货,很满意的甚至有些向往的赞美起来。
  “看看,看看,人家画的……啧啧!现在的人就是弄不了……看看,多漂亮!唉唉,人家怎么弄的?”老先生摇着头,不明白了。
  杨老头把货物托在手里,用脏兮兮的抹布沾了唾液仔细擦拭一番,再走到光线充足的门口,把劣质瓷器托在手心里,伸出老远,又细细的审视一回,才重新举在胸前,用另一只手弹几下,满意的笑了。
  买货人在旁边观望了半天,被他煞有介事的假象迷惑了,再也不敢小看那件低劣玩意,而是当成买了就能赚点小钱的玩意,跟他论价。
  古玩本没有确切价格,一般都是主人依据购买时的花费,和对货物的品质判断,得出一个估价,然后结合自己想赚取的利润,喊出一个要价。买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开始对货物估值,讨价还价,觉得有利可图,便可成交。既然买货人已经“懑瘴”了,老杨头自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假如人家出了价,他立刻反驳。

  “你这才离板了哩!看看,这是啥玩意,你看画的多好,弄不好是个名人的,那个价钱能买么?再添添……”
  如果来人出价已经有足够的利润,杨老头照样表示出不满意,表现出有可能吃亏的样子,撺掇人家再大方一些。
  “不能再添了,绝对不能再添了!老爷子,我们出门在外,不也图赚个?你得给我留点利啊!我看,可以了,我不会再添了!”
  眼看陷入僵局,杨老头思来想去,见再争不到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意按出价成交。杨老头是天生的买卖人,东西来的便宜,卖得价格不算低,别看成交额少,赚到的却不少。
  才开店的日子,赶上行情好,买卖做得有声有色。那时,德宝斋的货源主要来自一线农村,货品质量参差不齐,基本上却是老物。串货的到处摆地摊,碰到的机会多,买他的货也能赚个小钱,回过头来还跟他交易。

  渐渐的,德宝斋老板总结出一些规律,他开始有意识的弄一些比较特别的货色,像民国时候的下等货,桨胎的瓷器,画得红红绿绿的小瓷罐、大瓶,稀奇古怪的让人看了摸不着头的小玩意,还有市场上比较多见的黑色提梁紫砂壶,他总想办法弄来,某些在这方面得了利的小贩子,还来他这里串差不多的货。
  杨老板店里别看杂七杂八的堆满了老货,可是他并不懂行,等他学着别人去市场上淘货的时候,那些牛角的、青玉质的、还有一些黑不溜秋的玩意,多是河南人做旧的假货了。杨老板买回来,或者泡在茶杯里,或者直接在暖瓶中,用热水浸过,然后花精力擦上半天,一边欣赏,一边放到柜台里。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令人信得过的老行尊,某些才入行的便过来听他忽悠,为他的那些打眼货买单。你别说,他买的假货不仅卖出了,还赚到了钱。杨老头是做生意,不管真假,只要赚到钱,就快活。

  日期:2012-05-14 11:09:14
  “呵呵呵……三十买的货卖了三百多。”老杨头高兴了。
  老杨头做生意有一套,稀里糊涂来,稀里糊涂走,他的口头禅是“瞎买瞎卖,碰着瞎眼的赚两块”,他说的很实在,好多混迹古玩行的贩子都是这个想法。所以,在某一段时间内,老杨头很得意。人得意了往往露出些弱点,老杨头的弱点在那张嘴上。
  老杨头不懂行,却偏偏自以为懂行,所以有些人的货他看不上,人家的好多老货,花了不少钱的好货都被他当成假的,他常常说起来,完全是内行的口吻,向外人宣扬。一些眼力不济的人信了他的话,给人家的生意带来坏影响,所以一些邻居跟他合不来,对他嗤之以鼻,非常厌烦。
  当然,我也是受害人之一。我的和尚缸堵在屋子里,挡了半截柜台,想尽快卖出去,被一个讨厌的饶舌者坏了买卖后,被当地的一个想皈依佛门的人看上,连同我的康熙六十一年的大铁钟,给价一万五千块。那人那次逛市场是在等去天津的火车余暇中,所以只能回来交易。可惜那人再次来时,我并没在店里,而老杨头和别的店主不知向人家说了什么,使那笔交易泡了汤。

  其实,那个买家很诚心的,不久后,他在开发区征了上百亩地,建了游乐园,几年后关掉游乐园,修了个寺庙,和尚缸和康熙大铁钟正是他需要的东西。
  我那件康熙大铁钟,制作精良,声音雄浑,有一百多个铭文,重百十斤,本来就是寺庙里的东西,却被同行给搅了局。当然,那东西很少见,卖不掉不算损失,可是大铁钟个头不小,占地也大,来回搬动不方便,所以我没心思留着。
  老杨头眼力不济,可是在乡里串货,也赚到个大便宜。那是一件大明嘉靖年制的官窑青花罐,通身绘画青花狮子,飘带悠悠,很有意趣。罐子青花发色浓艳靓丽,胎质坚密,磨损光滑,能清楚的看到淘练不精残存的遗迹。双蓝圈六字款,写得非常规矩。嘉靖年的官窑瓷器其档次和水准当然与明早期永乐宣德没法比,可是也不容易得。只是罐子有损,口部缺肉,才留下遗憾。

  那罐子是老杨头花了八十元淘来,贾老板给价八万,他舍不得出手。那件罐子总是随着老杨头开店、回家,同来同去,没人的时候绝不留在店里。
  我刚开店的时候,跟他不熟,看他把那罐子罩在玻璃匣子内,整日的带来带去,觉得他太搞笑,因为我看那绘画夸张又轻狂,发色很新,以为是假货。后来,他知道我做网上生意,卖货不错,想让我发到网上卖个高价。拍照时,我才有幸上手,发现是真货。
  这个罐子是老杨头店内最好的货色,也是他糊里糊涂做古玩的最大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货源紧缺,单靠到村子里淘货,已经无法满足生意的需要。杨老头开始倚重市场淘货,假货和破烂,在他的店里多起来。可是这不影响老杨头的自信,一度他在市场里,自认为见到了大漏,还演出了一幕去故宫鉴定的闹剧。
  那一天,老杨头起得很早,天没亮就到黑马赶市场淘货。转来转去,天放亮了,可没淘到需要的营生。老杨不甘心,仍旧在噪杂的人堆里搜索,猛然间,一件瓷器映入他的眼帘,让他激动起来。
  那是一件单色釉的高足莲花碗。油水肥厚,造型笨拙,有细小开片,那莲花瓣做得不伦不类,高低起伏的弧线呆笨迟滞,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古意,典型的低档仿品。可是老杨头以为见了宝物,马上停下来,向贩子示意看货。
  那贩子是卖假货的老手,见到老杨头眼睛里发出的闪光,又把那脏兮兮半遮半掩的露出包外的做旧的货色一把擒在手里,再舍不得丢开,早暗中笑了。老杨头深吸两口气,才开始仔细打量,一边还防备着被别人盯上。
  日期:2012-05-14 16:16:03

  古玩行里自有许多爱凑热闹的闲人,觉着有热闹可看,便围过几个来。老杨头慌了,以为大家也发现了个中奥秘,要跟他争夺。你道老杨头怎么就看上这东西呢?他对那件假货还是有些心得的。不知他从哪里得来的印象,或者是电视里,或者是在某本囫囵吞枣的看过的书里,他记得有类似的莲花碗,是南宋官窑的,如今一眼瞅到时,那是异常激动。

  南宋官窑瓷器,是专为南宋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厂,相当于清代的内务府,烧造的官窑刺为清一色的单色釉,秞水肥厚,莹润如玉,据说秞水里杂有玛瑙和玉粉等宝物,存世数量极少,档次极高,价格都是百万计。
  老杨头尽量把莲花碗藏到别人看不到的身侧,悄没声的询价。做假货的贩子多是奸猾之辈,如今的形势哪里不看得明白,知道遇到了棒槌,也就狮子大张口,把几十元的玩意,要价一万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