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35节

作者: 推山入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万块买到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宝物,那是多大的便宜?老杨头的心激动的快跳出来,可是他还想还还价,一来是做生意的习惯使然,二来,他手头的钱不足,想延缓一下时间,思度个办法。没想到讨价还价异常顺利,贩子友情相让二千元,现场点钱只要八千块。
  老杨头见到大便宜在即,绝不放过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他兜里只有二千元,想来想去,想起在古玩城大门口开副食店的老乡,叫了贩子一起问人家借钱,才把亏空打发了。东西到了手,老杨头的嘴就没合上过。在店里擦拭了半天,那件莲花碗光闪闪的焕发出光彩。高兴之余,老杨头对自己的快乐拿不准,当即决定到故宫里找专家鉴定。老杨头路子挺野,故宫有他的老乡,当一个挺有实权的官,但不懂古玩。

  老杨头怕路上有失,兴师动众的带了儿子媳妇一起赶到故宫里,老乡好吃好喝好招待,知道来意,便把年纪上了八十岁的最知名的老专家找来。老专家活了偌大年纪,早成了老油子,知道事情的原委,进门大呼:“皇帝玩的!”
  鼎鼎大名的专家,老杨头早如雷贯耳,对他特别服气,所以他的说法老杨头信服,再不存半点怀疑。他的心放进肚里。
  专家的评断来得正是时候,老杨头心里那个美啊,告诉专家说,东西是家传的,他可不敢告诉专家花了八千块拣了大漏,免得让人家听了眼红。但是要求给出个鉴定书时,老专家才露出滑头的本性。
  “在故宫里,东西可以帮助鉴定,但不能出证书,这是规矩!”
  老杨头哪里知道其中奥妙,人家不过是托辞。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可是过不了多久,老杨头好运又来了,又捡到了一个同样的东西,价格比上次还便宜,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兴奋,凑成一对,也用玻璃罩子保护起来,从此,那对宝物也成了随身携带品。
  后来,老杨头再没捡到同样的大漏,而且他的身体老出状况,牙也疼,脸也肿,浑身没劲,到医院检查,他得的竟是绝症,三两个月间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件好东西——残缺的大明嘉靖官窑罐。
  点评:老杨头本是精明人,可是踏入古玩行时,年事已高,注定不会有太好的眼力,他糊里糊涂做生意,小钱赚了不少,也捡到一个大便宜,有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他很平庸,没有多少让人回忆的事情,却说明了古玩行的另一个规律:货物无所谓真,无所谓假,糊涂来糊涂去,照样能混口吃喝;你可以不懂古玩,却不能不会忽悠。
  日期:2012-05-15 14:45:48

  铲子开店,成就“壶王”
  鸭老板来自农村,头顶高粱花子,虽不再是纯正的农民,却是纯正的铲子。也正因为他不可替代的铲子地位,才是名符其实的“铲子老板”,才成就了他的“壶王”地位。
  说到纯正的铲子,有的朋友或许不明白。铲子不是专指在农村拐弯抹角的胡同里钻来钻去,搜罗古董的那些人吗?所谓纯正不外乎专职铲货吧!
  问题出来了,既然是专职铲货,那他的身影一定长期出没在农村,怎么有工夫到市里来开店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难道他会孙悟空的分身法?
  他肯定不会孙悟空的分身法,你看土里土气的那个样,除了带点笨拙的狡诈带点商人气以外,说他是刚走出田间的农民,没人不相信。这样的货色如果作者胆敢说他有法术,那纯粹是自讨苦吃,一定被朋友们谩骂为挑战人类的智商底线,完全不冤枉。可是既然他是纯正的铲子开店,其中定有根由,请不平的诸君稍安勿躁,听我慢慢说来。

  在古玩市场开店,不像其他行业,需要天天守在店铺里。为啥呢?还跟古玩行的职业性质有关。大家都知道,古玩行的货都是一件一件淘来的,在出门淘货以前,谁都不知淘到啥样货色,也不知淘到淘不到,一句话就是:货源不稳定,有许多偶然性。既然上货这样难,那么淘货就成了古玩商最重要的工作,而销售相对要错后一步。所以古玩行的开店不是天天守在店内,而是多数时间跑在店外,只有确定的赶集日子,四面八方的同好们才聚集起来,互相交流购买。这样看来铲子是完全可以开店的。

  既然铲子能开店,那还要说到纯正的铲子呢?这跟铲子有多大区别吗?当然有区别。铲子是古玩行里对专职在一线淘宝者的特有称呼。好多开店的古玩商,到乡间淘货的时候非常有限,多数是到分布在乡间的小墩(专职铲子家)淘货,而专职的铲子的货物,全部来自一线乡间,几乎清一色的自己淘来,没有来自同行中的串货。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鸭老板店内的货完全来自农村一线,所以五花八门,啥玩意都有。到他店里串货的同好们,总得费些心思,仔仔细细的在杂乱无章的货物堆里耐心搜索,才能不漏下小小的机会。
  鸭老板不姓鸭,而是他瘦瘦的,脑袋往上伸着,跟鸭子一样,所以得雅号鸭老板。他的做法与古玩中人不同,几乎天天守在古玩店里,除了出门摆地摊卖货,或者有卖货上门来的,才锁了门,跟人家去看货。
  话说到这里,又有问题了——他整天待在店里,咋铲货呢?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可是你别着急,等我慢慢说来。
  鸭老板不是小孩子,而是六十多的老头,他当然不是老光棍,因为时不时的看见他的老伴来店里找温存。这个老伴给他做了不小的贡献,生了两个儿子,如今都二十几快要三十岁了,因为鸭老板混得太差,一直光棍着,所以发了狠,把青春的内力化作干劲,在农村里飞跑,好多弄些货色,让他老子卖掉,积攒几个钱,混个媳妇。
  两个儿子是专职铲子,很少到店里来,所以眼力有限,可是个个能吃苦耐劳,上货不少,完全供得上鸭老板天天往外卖。鸭老板天天守在店里,成了专职商人,运用农民们简单的头脑,除了个别时候来了精神花上三五十元,找个年纪稍轻的娘儿们打个炮以外,另一个嗜好就是爱灌瓶子啤酒。他辛辛苦苦的卖钱,眼睛里都喷着钱字,所以借着一线来货的名义,赚钱够黑。找个女人喝个小酒,也是理所当然的待遇。

  日期:2012-05-16 09:58:48
  既然满脑子为了一个“利”字,鸭老板渐渐的在卖货上发挥了所有的精明,像鸭子一样呱呱的说一通废话,倒也让一般寻便宜的古玩人心动,时不时的掏钱,买他的低劣玩意。当然眼力高的古玩商人,都是狡猾的大大的,根本不上当。他们经常来鸭老板店里逛逛,当然为了他眼力不济,不慎遗漏的便宜。
  鸭老板的货品类广,凭他的死脑筋,难以样样看得透。对破破烂烂的玩意,他总是疑神疑鬼,喊得价钱挺高,可是某些东西,他看不透,就不能不认倒霉,把便宜给人家。鸭老板时不时的有个惊人之举,什么铜佛啊,石像啊、人民币的稀有品、瓷器、黄花梨等等有些档次的货,隔一段时间就会买到一件半件,所以财富慢慢的积累起来,还真把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翻盖了,乘机把大儿子嫖过的一个小鸡变成了媳妇。

  我也买过鸭老板的破烂,总体没得到多少便宜,他总哂笑我舍不得花钱,不敢买东西。想想看,高人们习惯认为他那里有便宜赚,整天到他那里荡游,完全没有我的机会,毕竟他的好东西有限,轮到我时,还真不容易。可是也别说,真有一次机会,还被我错过了。
  那是开店间隙,我跟鸭老板闲说话,问起他最近收到啥货?又狠捞了一把吗?纯碎是胡侃,却迎来一个真机会。
  “我上了一个四扇屏,郑板桥的竹子,很不错,你要喜欢,可以去我家看看。”
  鸭老板所谓的四扇屏并不是郑板桥的画,可是一提到郑板桥不觉让人精神振奋,可惜没那么牛掰,那是一幅刺绣,很文雅的货色,他眉飞色舞的向我描述,让我产生了去他家一观的冲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