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师手记:我在四川音乐学院旁的殡仪馆当临时工》
第16节作者:
雷立刚 2012-6-13 9:55:00
没有梦想的存活,只是苟活
——殡仪师创作过程中随感
文/雷立刚
(2012年6月13日随感)
因为脑海里忽然产生一个很好的故事灵感《哈门》,我不忍心这样的灵感被埋葬,于是我决定写自己以前从不关注的悬疑小说;
又因为《哈门》格局太大,而我对悬疑小说的技法还缺乏了解,于是决定写一个容易写的同类型小说练笔,于是有了《殡仪师》。
为了写《殡仪师》,不得不搜集了许多网络上流传的鬼故事,于是,这几天,接连着看了好些恐怖故事。
同时,为了自己能逐渐了解和掌握悬幻小说的创作路数,我从星期天到昨天,花3天时间,看完了厚厚的一本美国当今最畅销小说《失落的秘符》。此小说是美国当代悬疑小说大师 丹?布朗 的作品。
当星期天我看《失落的秘符》前100页的时候,我为其想象的雄奇而震服。但星期一和昨天,看完全书后,我发觉,此书的后半部分,写得并不算出人意料。而且纵观全书,其在人物刻画上,尤其是在爱情的描写上,都不算擅长。由此我发现,多数悬疑类作家,普遍擅长讲故事,却不擅长刻画心理和描绘爱情,而后者是我的长项,如果,我把自己的长项,与制造扑朔迷离的悬念结合起来,我完全可以超越他们。
尤其是昨天,在看完《失落的秘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觉得,尽管目前我还需要自我训练,但我有潜力在不久后,比他写得更好。丹?布朗并非高不可攀,我意识到自己具有超越他的潜能。
这使我有了新的信心。看悬疑小说越多,我对自己曾经不熟悉的这个领域,就越自信,因为在缺乏比较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悬疑,但读了那些作品之后,我感到自己能比多数悬疑作家写得好。
当然,大名鼎鼎的丹?布朗,其最成名作,是《达芬奇密码》,此书我还未读过,计划从今天起开始阅读《达芬奇密码》,三天内读完。我好奇于这本全球有如此声誉的悬疑杰作,究竟能好到什么程度?
读完丹?布朗之后,我将着手阅读美国斯蒂芬?金的作品。他以恐怖小说而闻名,我要读一读,看看能从他的写作中,汲取些什么。
然而,阅读悬疑、恐怖类小说,以及创作这一类小说,其实并非我骨子里的爱好,我更多的是意识到了一种时代潮流,也就是文学在新世纪里的发展趋势,而克服了自己内心原本的价值标准,去接受和接近这种新的潮流。
那么,对我来说,无论是读悬疑、恐怖类小说,还是创作这些小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种尝试给我带来了新鲜感,并且我期望自己能在短期内跟随以往悬疑、恐怖的风格之后,逐步开创出我自己的新的风格,也就是说,我并不打算一直做追随者,而希望在熟悉与了解这种风潮之后,做一个开创者,去发现那种结合了这个风潮,却能超越其之上的文学方向。
然而,这个跟随与学习的过程,是需要阅读大量悬疑、恐怖类小说的。包括要在网上读许多鬼故事。
读多了,真的有些害怕起来,尤其是夜晚。
人类对夜晚的恐惧,也许来源于千古代代相传的基因深处。由于我是独自居住,在夜晚,看悬疑、恐怖类小说,真是一种折磨。但我时间紧迫,还要挤时间创作,所以,我确实得加班加点地阅读。所以,晚上,我总是抵抗着恐惧,不得不抽一部分时间,看我内心深处并不太想看的悬疑故事。那时,我总是把灯开得大大的,把电视也开起,似乎这样我就不害怕一些。
昨天夜里,不知道为什么,我比以往都更胆小。
即使开着灯,我也老是莫名其妙地有些小恐惧,仿佛房子里我眼睛所不可及的角落,藏着什么诡异之物。
到了夜里12点,我一般是离开书桌,坐到床上去,关了灯,开着电视看一看,而后想睡觉了就把电视摇控关了,任自己滑入睡眠。
可昨晚,因为有些小害怕,我竟然开着电视的时候,有些不太愿意关房间的大灯——仿佛灯暗了,黑暗就会多一些,可怕之物就会多一些。
好一阵,才麻起胆子,把灯关了,在电视的幽光里,坐在床头,看着电视。
我当时暗暗地想,现在仅仅是看了些并不很可怕的鬼故事,就已经这样了,等过几天系统阅读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之后,我独自居住,将会陷入更为害怕的境地中去,我该怎么办啊!
恰在此时,真是冥冥中的命运啊,我看到了电视里很感人的一幕。
昨晚12点过后,我随意地在看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的往期节目重播。非常巧,看到了重庆美丽的聋哑女孩刘霜霜,为她的梦想——当一个手语主播而来到节目。
这个刘霜霜,我前段时间看过她第二次走上中国梦想秀,并实现了其梦想,成为浙江卫视实习手语主播的那一期,当时看的时候,我就很为现场的氛围感动,也为她的执着而感动。但是,由于这节目我历来都没追看,而是碰到哪期就看哪期,所以,当时,我并未看过刘霜霜第一次走上中国梦想秀节目那一期。
而昨晚很巧,在我打算关电视的时候,上来的是刘霜霜,原来,节目在重播她第一次上梦想秀那一期。
我立即坐起来,看她的表演。
她的舞蹈,我觉得一般,但当看到她拒绝别人资助她20万元做耳蜗(她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自小家里就不富裕,20万做耳蜗,对她是天文数字),而坚持着自己当手语主播的梦想时,我看着她那坚定而开朗的笑容,看着她那奋力想说话却说不清楚的皱眉,看着现场观众的落泪,我,一个大叔,竟然独自坐在黑夜里的床头,泪水长流。
我被她真的发自内心地感动了。
为了梦想,哪怕百转千回,也无放弃的闪念,哪怕只是瞬间。
相比于她,我幸福多了,我虽岁数稍大但身体健康,虽不算富翁但也无谋生之忧,我和她一样,为了自己内心的梦想,而坚持。可是,她比我勇敢得多,而我,却为一些小小的恐怖故事,而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相比之下,我感到羞耻。
于是,12点多的深夜,我关了电视,在黑暗里仰躺着,我觉得我不怕鬼了,怕鬼是为什么?其实无非是怕死嘛,相比于为梦想而奋斗,死算什么?没有梦想的人生,即便活着也是苟活。为梦想而努力,即便死了,也心甘!
雷立刚,2012年6月13日随笔
2012-6-13 17:01:00
16
1999年9月,我们念大学三年级了。这学期,要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这门课程,讲课的是老金。
我们都很喜欢老金讲的课,因为他和多数研究考古的老教授不同。
在这里,我想先简单地给大家说说我们考古学的基本情况,以便大家更能理解后面的故事。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而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则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词翻译而来。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