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接着说韩信的背运。前面说了,夏侯婴是刘邦的司机兼保镖,他救下韩信之后,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任命他当了治粟都尉。说实在话,我对军事知识只是一知半解,这个“治粟都尉”是个什么职务,我并没有详细考察过。不过据推测,应该是个管理后勤事务的小官。
本来,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实在是太正常了。第一,你韩信初来乍到,没立过什么大功,新近又犯了死罪。我不杀你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让你当高干?第二,夏侯婴虽然是刘邦的死党,但是从他的业务范围来看,杀人放火很显然不是他的特长,而开开车、管管油,却是题中应有之意。刘邦把韩信放在后勤口,想必也是由于夏侯婴在后勤口,自己人便于放手提拔,所以才做出如此决策。第三,还是我反复强调的,韩信的生命程序此时仍处在低速运转阶段,他后来那种神机妙算、匪夷所思的超级战争智慧和百战百胜、无艰不摧的无敌霸气还一点都没有表露出来。刘邦对韩信的长处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对他钻裤裆,搞贪污的名声却听到不少,因此,刘邦不可能一经别人举荐就立刻让韩信飞黄腾达起来。这是刘邦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的必然考虑。
但是,我们说,对于一贯善于用人的刘邦来说,此回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差点让他丢掉了前途、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
接着韩信说。前面提到,韩信从鬼门关里走过一遭之后,昔日懦弱的性格改过不少,如今的胆子壮得很了。他虽然只是个治粟都尉这样的小官,但是却敢于壮着胆子和萧何往来。凭着他的早期智慧(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这是研究韩信此人的难解之迷)以及他如今的胆识(这个我们很清楚他是从哪里锻炼出来的),他很快就征服了萧何,赢得了萧何的赏识。萧何表示愿意向刘邦举荐韩信,让韩信等候消息。
韩信左等也没消息,右等也没消息,于是觉得既然萧何说话都不管用,那自己真的就没什么戏了。这个时候,韩信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就又暴露出来,他选择了逃跑。
日期:2011-03-13 15:14:39
我喜欢研究心理学。心理学界定懦弱性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逃避。当任何一个人,面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大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碰到了困难和挫折怎么办?勇敢的人,会像李云龙一样,困难越大,他的斗志就越强;压力越大,他的反击力量就越大。而懦弱的人,就会像韩信这样,不断退缩,从最初投奔项梁(项羽的叔叔)不受重用,再到项羽那里,之后又到刘邦那里,一路退缩。其实,正确的做法是,你不重用我,我就要想方设法让你重用我。或者简单地说,你不从了我,我偏偏让你从了我。从这个逻辑上说,许多强奸犯其实都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偏执主义者。而原来的韩信恰恰缺乏一种偏执的或者说是执着的勇敢斗争的精神。别人不用他,他只好跑到其他人那儿;此处不用我,我只好跑到彼处。就如同一个小乌龟一样,向东碰到了困难,于是东面缩回脑袋;向西遇到了阻碍,就从西面缩回脑袋。四面八方转了一圈,到处都会遇到困难,所以就缩成一个小团团,躲在龟壳里原地动不了。韩信这只小乌龟当年就是这个处境。向这里谋发展,遇到困难,就缩了回来,再向那里谋发展,又遇到了困难,于是又缩了回来。所以,他东奔西跑投怀送抱,但是始终是不受重用,突破不了自己的局。总算遇到了贵人,封了个治粟都尉,还是个小官,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此时此刻,韩信又做出了一个基于他性格深处的懦弱劣根性的决策:逃跑。
韩信的逃跑是他的本能选择——碰到困难就逃避,这正是韩信懦弱性格的又一次大爆发。如果此次逃跑成功,想必韩信自己的人生、刘邦的人生、大汉朝乃至今天我们的历史,恐怕都要改写了。然而没有。之所以没有,是因为韩信此次遇到的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我再重复一遍,是一个意志非常强悍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萧何!
日期:2011-03-13 15:19:36
在许多人眼里,萧何不过是个文人,负责给刘邦采购货物、管理“革命根据地”。但是,有句话说的好,“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看人,不能只看他当多大官、有多少钱。固然,这些身外之物也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多少的重要参考,但是,真正的参考系,却一定是这个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看这个人的“能量”。
萧何虽然不是那个时代最出类拔萃的人,但他无疑是一个能量极大的人。萧何的能量大,依我看,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他非常智慧。他帮着刘邦打天下,虽然从来不冲锋陷阵,但最后在序功时却名列第一;当了很长时间大汉朝的开国丞相,却能够善始善终;其间虽然经过几次小小的波折,却总是能够化险为夷;虽然权重天下,名重天下,自己的小日子却过得舒心快乐。
第二,他非常顽强。在这里,顽强可以理解为坚强,或者说是勇敢,或者说是意志强悍,或者说是战斗精神强大,活着用日本漫画里的话来说是“小宇宙”极其强大。我在开篇的时候提到,刘邦被项羽赶到偏僻山区的时候,没有选择强行碰撞,而是选择了以退为进。为刘邦制定这个关键战略的关键人物,就是萧何。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听到自己被封到西部偏远地区,义愤填膺,不愿意去就职,非要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还是萧何说服了他,让他选择隐忍而不是选择硬碰硬自杀。我说过,相对于任何爆发而言,忍耐都是一种最强大最无敌的力量。萧何没有选择二百五的鸡蛋碰石头的做法,而是选择了在隐忍中反击,其强悍的斗争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在此之后,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很长时间里,每次刘邦被项羽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萧何总是能够把大批兵丁和物资补充到刘邦手里,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支持刘邦顽强抵抗下去。我们设想,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如果再前方打了败仗,而萧何在后方投降了项羽,那么,刘邦还能当上皇帝?恐怕早就被项羽和萧何夹成了人肉叉烧包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