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39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4 15:15:22

  (接上)
  平波浮动洛妃钿,
  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
  未知叶底是谁莲。
  ——《 新荷》
  无边的烟雨中,她独自撑一把素洁的伞,在湖畔款款而行。
  湖面上浮动着翠绿色的点点新荷,娇小嫩圆,玲珑可爱,仿佛是洛妃的头饰碧玉钿。那波光荡漾的宽阔湖面上,不知在荷叶底下是谁家的莲?
  读了朱淑真的这首《新荷》,让人想起晚唐五代的词人皇甫松写的《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湖光滟滟,两只船儿信水而流。如果就那么静静地随着流水,两船轻轻擦过,她和他会轻轻擦身而过,在彼此的世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不曾有这场相遇。是否就这么静静擦身而过?她在心里踌躇着。就在两船接近的时刻,她终于情不自禁地隔着湖水,随手抛给他一颗莲子,希望引起他的注意,哪怕只是那注目的一眼。当莲子抛出后,远远却被人看见,好象隐隐有笑声传来。少女这才想起来自己刚才的举动是多么莽撞,多么不像平常的自己,要是被其他人看见了方才那一幕,会取笑自己,而她会羞红半日脸。

  这首词中洋溢着情窦初开的采莲女大胆和野性的浪漫。她痴痴暗瞅着那英俊少年,突然间隔着水向少年扔去一个莲子。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掷出的是一个暧昧而火辣的情感信号。“莲子”即是“怜子”的意思,在江南有特殊的寓意,曲折表达男女间的爱慕之意。不知那一抛,他可曾注意到她,发现她的美丽与真情?下次再相逢的时候,他还会记得隔水抛莲子的她吗?
  所以在朱淑真的这首《新荷》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这首诗中的“莲”也就是“爱怜”的双关语。读着这些莲花诗词,眼前就会浮现出那粼粼闪动的湖光,摇摇晃晃的小船,白色的水鸟,青青菱角,累累莲蓬,馨香的荷风,飞扬的裙裾,采莲少女的笑颜……一瞬间宛若清晨的水雾,扑面而来,沾湿了衣襟。
  那美丽的采莲少女会是朱淑真吗?
  南朝乐府《西洲曲》是最有名的抒情长诗,历来是南朝乐府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个少女穿着杏子红的单衫,梳起鸦雏色的发髻,于初秋下到西洲采莲,以排遣对恋人的分外思念。她微蹙蛾眉,紧锁绛唇,目含幽怨,一边低头拨弄莲子,一边回忆以往相会的情景,愁肠百结,缱绻难消。
  每次读到这首诗,觉得眼前像展开了一幅清新而美丽的画面,情景和人物格外深情动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西洲曲》中的几句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怜”者“爱”也,“子”者“你”也,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忆郎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其实在南朝的时候,采莲不是目的,可以看作是“兴”,目的是在说“莲子”的“莲”——也就是“怜子”。因为古代“莲”字还有“恋”、“怜”之谐音意义,意为“爱恋”和“怜惜”。采莲会有藕有丝,“藕”者“偶”也;“丝”者“思”也,采莲当然就会与爱情有关。这就包括各种吴越少女种种细腻的感情:倾慕,思念,羞涩,幽怨……因此,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采莲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淑真,你好”,风中传来恍如远古早已熟悉的问候,涉千重水,隔万座山,飘然而至,暖暖的温润她寂寞的心田,任所有的深情从彼此的指间缓缓流出,任他款款地揽她入怀,心已醉,美梦当须留。 
  把那颗莲心尘封在深处,做永久的停留。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