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40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5-25 18:35:54
六,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
《鹊桥仙》这个词牌名是出自于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据《岁华记丽》引用《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是“鹊桥”最早的版本。至唐代,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许多诗人写诗吟咏牛郎、织女的传说,如李白《拟古》:“银河非鹊桥,非时将安适。”李洞诗:“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度鹊桥。”调名本此。
以秦观所填《鹊桥仙》最富盛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因为秦观的《鹊桥仙》贴合了词牌名本身的含义,后人也有直接把它叫做《金风玉露曲》的。
朱淑真的这首《鹊桥仙》就从秦观的这首词意翻新而来:纤巧的云彩妆点着晚景,西风里暑气渐消,不时有小雨翻落,月儿在天际坠隐。那么牵牛与织女经过这反反复复的等待,还有多少离肠恨泪呢。他们在七夕之夜终是相聚了。但见微凉穿透衣袖,相见的欢愉已经风生水起,这是一个天上人间都满意的结局,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
“天上人间满意”,天上满意于他的宽容,终究给了牛郎织女一次七夕相会的机会,否则便永远不得相见。人间也满意,牛郎织女通过自己的抗争终于赢得了一次七夕相会的机会,还有什么可奢求呢?
但朱淑真并不满意这个貌似幸福的结局。这首《鹊桥仙》表达的就是朱淑真自己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赋予了牛郎织女爱情永恒的意义,但是这份永恒好吗?死亡是永恒,可我们都不想要,而一年一次鹊桥相会的爱情是永恒,朱淑真也不想要。她更深层次地进行了一次追问:“如何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为什么本来是朝朝暮暮、恩恩爱爱、形影不离的爱情,却被更改成了只有年年岁岁才被允许见一面,这样一种结局呢?这是一次大胆的追问。既然是忠贞不渝至死不休的爱情,那为什么不能每一天都厮守呢?却为何只能有七夕一年一次的相会呢?爱情需要考验,但爱情更需要厮守,需要两人朝朝暮暮的灌溉。
朱淑真还作过两首题为《七夕》的七绝小诗:
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
免俗未能还自笑,金针乞得巧丝归。
阴历七月初七夜,是我国民间独呈异彩的节日,叫“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三秋”,谓秋季三个月,即整个秋季;“灵匹”指神仙匹偶,牵牛、织女二星。
“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长久以来,人世间都认定在整个秋天中,惟七夕这个夜晚是牛女相会之期。这首诗的头两句提出了理性质疑:这自古相袭的传说,究竟是是,还是非?是有,还是无?那古老的传说是真的吗? 诗人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古代的七夕故事,视角关注世俗生活,现实意识进一步加强。
“免俗未能还自笑,金针乞得巧丝归”, “自笑”是自悲、自叹、自悔,是出自伤心人的肺腑之语。“巧丝归”系双关语,“丝”即“思”,是“免俗未能”的结果。尽管她不是太相信民间的风俗传说:她认为“牛女七夕相会”这万古传闻其实不一定真有,但仍然未能免俗,还是边自笑自叹,边拿出了金针来乞求织女赐巧丝。人们因情绪遭际不同,每临七夕便会生出不同思绪。如自知所提疑问不可穷诘,于是又兜转回来,“未能”“免俗”,行动上还是跟着风俗传说走。
此诗出语新异,兜转得巧,显出诗人才情聪慧,理性明晰而性格通达。历史咏七夕诗,或着眼于风光风情,或着眼于双星际遇,都建立在相信牛郎织女传说的基础上。此诗不然,女诗人对双星传说之有无提出了怀疑,蹊径独辟,出语殊俗。从全诗看,前二句见出其理性之明晰,思想深层有着波涛涌动;后二句见出其感情上的随俗出众,见出其性格的通达宽和,有着女性的柔婉。在构局与手法上,它突兀而起,又辄转辄收;先以叙述带出议论,再以议论带出描述,变化波俏,纵挽迅捷。
她还写有另一首《七夕》诗:
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
天孙正好贪欢笑,哪得工夫赐巧丝。
这首诗在《宋元百家诗》中作:金井西风梧叶稀,穿针楼上月光微。天孙也赴今宵约,不赐人间巧样机。
大意是说,秋天来了,梧桐的叶子也渐飘零,月亮也更皎洁了,人们由于盼望着七月七日的到来而感到时光过得太慢,但那正是织女一年中难得团圆的一天,说不尽的卿卿我我,享不完的男欢女爱,她还怎么能顾得上为民间送巧呢?是呵,牛郎织女聚少离多,一年一见,正该趁良辰美景倾诉离愁别绪,哪有时间和精力管这乞巧之事呢?
传说七月初七鹊桥会,织女牛郎一相逢,民间的姑娘媳妇们也在这时乞巧,诗人借此生化,反其意而用之:尽管这一夕欢笑未免来得太晚,去得太急,但在诗人看来,那是多么值得羡慕和留恋哪,因为那是真情所在。言此而及彼,流露出诗人对夫妻天伦的深深向往和苦苦思恋。全诗妙在不言情而情深,不诉苦而苦多,不话己而喻己,发自肺腑,令人深思。
朱淑真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七夕之夜望月、乞巧的民情风俗。传说织女善织,精于针线女红,是天上编织彩霞的能手巧妇。是主丝帛针织的女神。所以在每年七月七日夜牛女相会这一天,傍晚,家家户户把庭院清扫得干干净净,民间女子当庭布筵,陈设瓜果备礼,仰对银河向织女星虔诚地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并对月穿针引线希望织女将她精湛的女红刺绣手艺传授给自己。所穿之针,用金、银、铜等特制而成。有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将线飞速穿过者为“得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所以自古迄今,“七夕”其实都应该说是女性的节日。
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称:“七夕之说自三代以来,相沿旧矣。”我们虽无法肯定夏商周是否有此节日,但至少可以肯定秦汉时已有节日雏型。《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鍼,或以金银输石为鍼,陈瓜果于庭中以为乞巧,有喜字纲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则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于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纲圆正,谓之得巧。”
《梦梁录》卷四:“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哺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席,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高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谓乞巧于女牛”
在有些地方,甚至直称七夕节为“女儿节”。山东《临清县志》:“(七月)七日为‘巧节’。‘七夕’‘乞巧’相传最古,牛女佳话,妇孺皆知,亦称‘女儿节’。” 河南《宜阳县志》:“七月七日为女节,陈瓜果,祀天孙以乞巧。”等等,不胜枚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