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3 23:05:00
小分队停在裂谷外,张参谋对着石柱左看右看地仔细研究了半天,回头向参谋长报告说这是克钦族人的图腾,看来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了。克钦族人崇尚蛇,他们的图腾就是蛇,他们大多数人的胸前挂着一个纺锤形的玉石珠,上面刻有比较抽象的条状饰纹,那就是千年余来对蛇身形状的抽象化结果。所以从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来看这里肯定是克钦人的领地了。
参谋长从当兵的第一天起就在云南服役,对云南的少数民族也非常的了解,所谓的克钦族,好象就是云南的景颇族,在缅甸生活的称之为克钦族,同民族不同称谓罢了。他们极善于在山区行动,二战时期英军就有从克钦族中征兵。盟军回兵缅甸时,由克钦族士兵组成的军队一直被当成尖兵部队使用,在缅甸的收复过程中开创了克钦兵善战的神话。他们于六十年代组建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当地人称其为“山兵”, 缅甸政府也一度承认其实际控制区为“克钦邦东部第一特区”, 而原缅共武装中的克钦族部队和缅族部队并肩作战,把政府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但后来由于内部分裂、实力大减,抵挡不了缅甸政府军的军事打击,在60年代中期退入中国境内。克钦族大多安置在贵州,而缅族大多安排在四川。这一批缅共武装力量,因为咱天朝的接受,得以保存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住了近十余年的时间,与中国人结婚生子。后来成为70年代缅共人民军的中坚,许多人还成为了缅共高级将领。而六七十年代在云南支边的成都、北京、上海的知青们和驻云南部队的退伍军人中也有相当部分人胸怀国际主义热情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越境投奔缅共,使其实力大增,控制区域也得以大大增加。所以六、七十年代的驻云南部队的军人、特别是军官对这个民族还是有着相当的了解的。
2011-9-3 23:07:00
虽然从地面、路障和两旁的树林观察没能发现有人类最近经过这里的痕迹,但小分队还是决定向山沟内进行搜索,分析参谋长的决定,估计一是想见见这些能征善战的原住民族,再说了因为历史的渊源这个民族对我们的到来也应该没有敌意;二是想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一下是否能找到关于02组的情报。出于对这个民族的尊重我们没有破坏路障,而是沿两侧的灌木中进入了山谷。这个山谷的风景绝不亚于我们的九寨沟什么的,前行数里,沟底竟然还出现了几处天然温泉眼,冒着热汽和浓浓的硫磺味,大家遂放下心来,因为有硫磺的地方一般都没蛇,蛇类讨厌这种味道。除尖兵组外,其他小分队员与其说是在搜索还不如说是在观光旅游。转过数道弯,前面开阔地带出现了沼泽地貌,大约在二百多米的横面上出现了大片水泽,完全阻断了前方的路。水泽里面分布着一些大树和长着杂草的小埂,其实也正是因为有杂草的生长我们才能观察到水面下存在着小埂。水面上不时冒出一些气泡并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沼气味道。按常理搜查到此也没发现一点人类的踪迹,我们完全应该回身后撤了,要真这样的话我的故事也不用多写了,因为在此时结束任务的话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军人还可能安全的返回,但是造化弄人啊!此刻沼泽的另一头、也就是数百米远处竟然非常及时地飘起了袅袅炊烟。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类,参谋长命令继续前进。于是大家十人一组,用绳索拴在身上串成一串,由指导员带尖兵组在前、拿着两根棍子象盲人探路一样在水中插着找路,我们连长在队伍最后,小心翼翼地在沼泽中寻找着小埂一类的落脚处前行着。就这样前进到沼泽深处,水面上开始冒出比较大的气泡,夹杂着一种类似于水牛从烂泥中拔出它那硕大的牛蹄子时发出的那种声音。张参谋一听到这声音就低声惊呼一声糟糕,参谋长忙问怎么了,张参谋却破天荒的没立刻回答,而是直接下令挨个向前低声重复口令:“情况紧急、保持安静、加速前进!”参谋长非常老辣,知道张参谋敢这样直接越级下令肯定是有异常紧急情况,就没继续追问,也随着队伍加快了步伐(他不加快也不行,呵呵,大家都在一根绳上串着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