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郡杂俎---潮汕地区居民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及的不可思议事件》
第23节作者:
幽篁隐士 林大叔这一年来通过和孤鬼的接触深深相信对方不说一句假话便问:"那你告诉我什么是厄运陆续有来."
孤鬼微微叹了一气说:"这两年潮州原来那些大户人家都逃往外地,留下来的不是被饿死就是被斗死,而之前的佃户和穷人都成了根红苗正的活动份子,这些人中不乏地痞流氓,他们鼓动好些人挖人坟墓毁人阴宅又胆大妄为到拆寺庙砸神像,搞得潮州天冥二界神鬼共愤,今天那死去的少年那一个父母没有参与这种运动这不罪孽就加到了子孙身上,包括你同样也做了这些事,不论是不是自愿."
林大叔听孤鬼说着不禁一身冷汗,这时才感到什么是罪孽深重.
那孤鬼又讲:"今天那些少年就是被没了安魂之所的孤魂野鬼要了性命的,本来啊我都可以全部救下,可是我看见周围多少山神,土地爷和神明都在冷眼旁观我自然不敢开罪太深,只能向他们说了前事求他们卖个情面给我才免了你孙儿一死啊."
林大叔这会可来不及说个"谢"字,就想问孤鬼有无个补救的办法,想是村里这样三天两头死人,过不久整个大寨将成空寨.(```未完,正在敲字```)
日期:2011-8-12 23:48:00
接上面(烧瓦窑)
"有."孤鬼回答道"起善堂安奉亡灵,建爷宫敬拜神明,能做到吗?"
"不知道啊,这可不容易啊,别说起善堂建爷宫,就连各人自家的祖上灵位都被一把火烧了,谁现在还敢搞这掉脑袋事情呢?"
"那我也无能为力了,那就只有听天有命了."孤鬼说着慢慢隐去消失.
林大叔着急万分连忙跑去找了村里有名的神婆"老娘",只不过"老娘"此时"身份"不大好,镇里的"运动份子"经常找她的麻烦,又不是"老娘"平时待人厚道村里人都护着,要不是"老娘"的侄子就是那个害怕丢了乌纱帽的村长,只怕她现在早就被送去见如来佛和三清圣尊.
她听了林大叔将事情一一细讲只是一声冷笑:"我现在就是所谓的’离死只欠三通鼓’,要是我还敢做个什么出格的事来只怕我的家人找不回我的囫囵尸首."
她沉思了好又会又说:"要不这样你去把村长找来,万不可声张,我倒有一个办法看能不能行得通."
几天后林大叔和村长领了村民在池塘边神树下挖了个大坑,把那些原来铺成道路的墓碑和青砖埋了进去,又在上面建起瓦窑,并让村命把粥水往塔上泼,说是为了牢固塔身,其实是一种诀术,要用百家饭和众村民的阳气压制众鬼的怨恨.之后七月施孤集中在此处拜祭以飨众灵,中秋火烧瓦窑同样是清除为怨气.
日期:2011-8-14 3:44:00
二十六(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潮州人向来事死如生,处理丧事隆重不说细节更是多如芝麻,以至无不揄揶的说"多过死人事".
一般家中长者已老迈就需先请来师公择时日上山选风水地修筑坟墓,此谓之"种生基",修筑完成后再树墓碑,刻上考妣名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生基上的字都要先涂青色油漆,待到父母有任何一方仙去便在其名讳上涂红色油漆.还有一个办法可辩别是生基还是葬了人的坟头,前者只有父母的名讳,最多在墓碑的右下角写上某某孝子泣立,而后者大多会注明死者的生日与卒时.
生基修筑完成,子孙就要为老人购备棺木.所谓"潮州厝皇宫起",以前的潮州民居单间甚多,且用杉木隔有阁楼,阁楼多数不住人而用来搁置杂物还有存放棺材,还美其名曰"升棺发财".(现在潮汕人多不建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而住起水泥洋楼,殡葬也强制执行多年,"升棺发财"这一做法已渐渐消失.)棺木购备后,每年都要择吉时涂上桐油和放压岁钱,直到启用.同时,还要在棺木中预备老人将来用的寿衣,手巾,折扇,每年六月初六再将寿衣和这些物品拿出来晒太阳,以防发霉虫蛀.
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家中老人一旦仙去,处理丧事一般分为"头站"和"二站","头站"就是从死去到出殡,"二站"就是佛事做斋.
先说"头站",老人死去孝子要在族长(乡里老大,老人头)的带领下着披麻带孝执着白纸灯笼到"王公宫"向"地头父母"报时日,并买来清水(乡村的王公宫十步之内心有水源,或池或溪).接着要为死者沐浴(最多是擦脸和四肢,做个形式而且)整理容貌,穿上寿衣,一般是男的着双数长衣,女的着单数衣裙.俱是黑鞋白袜,手执早已备好的手巾,扇子.遗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有两张,一张盖遗体一张出殡时盖在棺材上),再将遗体移到乡里的宗祠(大户人家一般不用,因为家居较大,家里建有供奉祖先的客厅),在死者脚尾摆一盏豆油灯,这就是"脚尾灯",是给死者在地府照明引路,所以万万不可熄灭.灯旁置饭一碗白饭和红糖以及豆腐(潮州叫做豆干),称为"冥饭",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
然后就是请亲人(乡里的父母会或同住在乡里的世代宗亲)到孝女及远亲报丧(那怕老人弥留之时孝女已在身旁,到了这个环节也得先请孝女出到大门外然后宣布,这一点其实是潮州人受重男轻女之荼毒而形成的陋习,也有部份地区叫做"报老"),如果老人是突然去世的,报丧的人到了人家家门不能直接进入,只能在唤出亲属在门口谈话.当亲戚朋友得知消息后,便送报丧的人一点"脚皮钱"(可不能当成红包),一表示惊悉,二来向报丧者表示谢意.两方辞别切忌说"再见""慢行"之类的话,要么互不道别,要么说"你先走".
接下来就是"饲水"和"饲生"(喂死者水和饭),顺序是孝子,孝孙然后才是孝女,用筷子夹起一小点豆腐,米饭和红糖送到死者口中,边饲边对死者说"父(母)亲大人,你饲我到大,我饲你到老."这其实是承延古代丧礼中的"饭含".古人认为,饭含是尽孝之道,《公羊传》有"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一语,为的是使亡故的亲长和生人一样享受饮食乐趣,同时也报答父母抚养之恩.完成后就是"入木"(入棺收殓),入殓前要在棺底铺上厚厚的纸钱,再用纸钱叠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遗体入棺后又在额上,肚脐,脚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后在棺内空出的地方塞满纸钱,以备死者黄泉路上用.除了子孙再看上死者一眼之外,还必须等死者的兄弟姐妹瞻仰遗容,特别女性仙去,一定欲等其娘家的亲人到齐之后才能封棺,潮州有俗话:阿公死了扛去埋,阿嬷死了欲等娘家来.这一点在思想保守封闭的潮州看来也实在了不起,起码充分保证娘家的权威和尊严。封棺时钉棺材钉不能用铁锤,而是用斧头,钉棺时师公还须念口诀: 安头钉,万事兴.安二钉,子孙昌盛.安三钉,三朝元老.安四钉,四季平安.安五钉,五代同堂.安六钉,安到圆,内外仔孙朝(富贵有权势)万年.
日期:2011-8-14 3:46:00
殓礼即成,孝眷就必须披麻戴孝,潮州过去的孝服分有五种形式,谓之"五服".何谓"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死者亲属按亲疏关系而穿用不同服饰,现在就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讲究,大抵上是孝子孝女和内孙戴生麻制成的帽子,外甥则戴深蓝布制成的帽子,腰间系上麻绳,其它亲属则依各处乡村各处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