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4-08 09:33:10
这里的“谋时”,从具体操作方法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当然就是要“待时”。刚才说了,时机不到,你着急也是枉然。秦始皇不死,天下英雄再多也只能干瞪眼,刘备只好继续当他的流氓,项羽只好继续当他的“南漂”;红巾军不起义,朱元璋只能以一个和尚的身份终了一生,徐达常遇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多挣几个工分的农民或是彪悍点的土匪。然而,风云际遇,这样才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时机不受咱们控制。在没有时机的时候,就只好忍耐、只好等待,只要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力量,为时机来临的时候能迅速爆发小宇宙做好充分的准备。现在,许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总想一下子就如何如何,但往往达不到。原因很简单,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者说是操作程序,并不是由你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定的。你刚出来就想混得好,想比那些混了几十年的人混得好,甚至比操作社会“控制程序”的“程序员”还要好,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只要先老实点接受现实,然后才能在现实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找机会。所以,有那句话“成功都是熬出来的”。一个“熬”字,道破了“谋时”的基本法门。
第二,当然就是要“趁时”。《红楼梦》中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没有时机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出现了,就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拼命做功,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有死无生,以不管不顾不计一切代价的蛮横精神把事情做成功。这里的关键,首先是认识时机。
时机有利不利,机遇来与不来,虽然是客观的现实,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而等到认识了,时机早就过去了。因此,认识到时机来临,或者预测到时机将要来临,这是“趁时”的第一个步骤。当年,比尔盖茨预感到电脑革命的到来,所以毅然辍学去做生意,这才成就了后来的世界级富豪。上世纪80年代,国家高考放开,许多下乡知青认识到这是个改变命运轨迹的最佳时机,然后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大学,从而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今天支撑着国家的栋梁一代,许多都是当年从乡村里考出来的下乡知青。而那些没有认识到“时机来临”的知青,有好多今天依然在农村啃地皮。青春的梦想,从18岁的城市开始,然后在30岁的农村扎根,再60岁的悔恨中苍老。当然不是说当农民不好,当知青就如何如何,但是,对那一代人来说,高考能改变命运,这确实是不争地事实。而能否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日期:2011-04-08 15:36:08
“趁时”的第二点,就是运筹力量,攻坚克难。所谓时机,就是阻挡你实现目标的阻力空前减少,而帮助你实现目标的助力空前增加的这么一段特殊的时期。一般来说,在这个时期内,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是,时机对每个人都是无偏爱的,对你来说是个时机,对别人来说同样是个时机。所以,你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关键还在于你能够能把困难克服掉,能不能把你的对手PK掉。这里,需要我们有极大地智慧,付出极大心血,高度集中注意力,通盘运筹资本力量(或者说用好自己的本钱),明确努力方向,不屈不挠地发力,一直咬牙拼到把机遇变成成功。在曹操劫汉献帝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即使真的是出现了好时机,也得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盘算,化大力气去推动,并至始至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压力。曹操劫持汉献帝这件事本身不值得学习(呵呵怕筒子们说偶是厚黑学哦),但是,这件事提示我们的“趁时”之道,却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第三要有定力。时机来了,并非就一马平川,水到渠成了。一样得付出艰苦地努力。而既然要付出艰辛,当然就不能享受太多。有时候,时机到来了,咬咬牙,狠狠心,多付出一点,就可能把握住了。但是,许多人都不具备这种认识,或者说不具备这种素质。职场上出现了升职的机会,但是得费心机跑上跑下;市场里出现了产品需求,但是得花力气前后调度。这个时候,许多人就会犯懒,就会嫌麻烦,就不懂克制自己的懒惰欲望而去追求成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的追求有很多,既想发财,又想当官,还想出名。很多人都能结合自己的人生阶段设立很好的目标,但是,在瞄准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往往会走到一半就被别的目标吸引,结果放弃了原来的路线,走上了歧路。人们常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英雄在走英雄路的时候,一半都会大义凛然一往无前的。但是一旦遇到了美女的温柔乡(比如吕布之于貂蝉),就会因定力不足,在欲望面前把握不住自己而慢下脚步,甚至遭遇坎坷。人没有机会还则罢了,一旦遇到机会,就立刻要抓住它,不能让他溜走,这个时候,对人的定力要求更高。即使其他的欲望再吸引你,其他的诱惑再来得容易,但是,你得知道,时乎时不再来,只有排除一切干扰,斩断其他欲望,你才能锁定目标,并趁势拿下。
第四要权衡机会成本。老天爷是公平的。人太聪明了,他就让你到处受遇挫折;你太漂亮了,他就让你到处受嫉妒,甚至辗转于人,任人劫掠。同样,老天爷在给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别得意太早了。你以为好处都让你一个人捞了?哈哈,这是不可能的。你在趁时获利的同时,还得付出你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时间成本,或者说是机会成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