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玉器的河南女人教给我的真知灼见……》
第59节作者:
快乐又美丽 日期:2011-04-14 23:37:57
回答一下以上几位网友关于英语音标学习的问题:
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现在小学生英语教材的安排情况:
全国多数地区小学生的英语教材选用的是“PEP”(people`s educational publishing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就是人教版教材。这个版本的教材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使用的。每本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六下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AB两部分是单词和基本句型,C部分是语音及外来文化介绍及阅读小故事。其中,AB两部分是学校考核的重点,C部分是选学内容。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在C部分从介绍二十六个字母的读音及二十六个字母的首字母单词,元音字母、辅音字母的划分,并且按元音音素,辅音音素来分配等等,都以漫画或习题的形式介绍了。从四年级开始,直至六年级,每一单元的C部分都是语音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系统和齐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认真地把C部分的知识学好,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是具备了。到了初一,老师还会集中一两个星期进行汇总式教学,到了高中,又会有一轮拔高式语音教学。
理论上来讲,有这个安排是不错的。但是,中国是应试教育,不在考核范围内的东西,学校老师会不安排教学课时,或者简单教一下就算;另一方面,很多英语老师对语音知识没有深入地研究过,他们所拥有的也只是他们在中学时老师所传授的一点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上有力不从心之感(我们在招聘英语老师时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英语语音教学的能力,必须进行再培训才可以。),因此,老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更容易放弃;第三点,英语音标的学习如果按专业的方法来教,非常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花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却收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直接忽略这部分的教学。第四点,这是教材的缺陷。整个语音部分的知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到六年级下学期结束,持续了四年半的时间,期间可能会受到任课老师教学态度和水平的影响,学生遗忘因素的影响等等,都直接导致学习效果不良。
而到了初中,初中的老师认为小学已经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学习了语音知识了,所以,他们就不用再花功夫去教音标了。这样,在英语学习上就造成了今天很多孩子不会音标,读单词靠死记硬背的情况。这在早期所学单词不多的情况下还可以应付,但到了后期,词汇量需求大幅度增加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这时候再补救,因为学习紧张等因素,学生也没有心思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我们430教育培训中心我设计了一个小学生英语学习辅导模式,出于商业的考虑,是不应该在这里写出来的。但是这个帖子里支持我的朋友很多,所以,我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二年级阶段通过看动画片,唱歌谣,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模仿着说英语;
三年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定量的单词后,在三年级的暑假,上英语魔趣拼读课程。这个课程的所有教材和课件是我自己做的,最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实用,高效,趣味的课程特点。我把中国汉字的拼音知识和英语音标的拼读方法及规则融汇起来,配以大量琅琅上口的语音歌谣和绕口令,在二十个小时内教会学生所有的语音知识,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语音知识,为后面科学高效地记记英语单词奠定基础。
四年级单词量增加的时候,在学生背单词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他们把拼音规则应用上去,并学会运用这种拼读规则记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课本上没有的单词;整个四年级,要求学生对语音规则运用熟练,记忆八百个以上的日常生活单词和短语。
五年级,我们增加课外阅读,选用美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故事书,优美的故事,异域的风情,首先让大家明白了学习英语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生动自然的英语语言,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感受英语语句与中文语句的不同,初步有一些语法的概念;
六年级,开始对小学的英语语法现象做汇总,系统地学习。为小升初及初中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课程安排,小学毕业时,我觉得孩子三四年的英语学习没有白花时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来说,强了很多倍。这个计划的设计和安排,不是我闭门造车,而是在对教材及学校教学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制定的。完全是为了弥补学校教学中的空白,以及孩子们在小学和初中英语学习衔接上的断层而设置的。
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有写过王先生的女儿,转学来的时候只有6分,后来成为年级第一。那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她过的第一关就是英语语音,掌握拼读规则后再开始背单词的。各位家长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要孩子先学好英语拼读是对的。既然去学了,就要认真地学,学好它。这个对英语学习非常有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