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52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8-1 12:17:00
  (二)

  宋代名相王安石既喜欢搞政治,又喜欢玩汉字。他曾写了一部说字的书,名为《字说》。自然,他也作字谜。
  1、
  王安石作“日”字谜。谜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他的同僚吕惠卿更进一步,为“日”字谜作了另一个版本的新谜面。吕惠卿说:“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两个谜。”
  日出东方,吕惠卿所以说“东海”。“鱼”字,“无头又无尾”成了个“田”字;“田”字再“除脊梁骨”,便是个“日”字啦。
  吉甫制谜用拆字法,王安石则用观梅法。
  2、
  王安石作“賀”“資”二字谜。谜说:“目字加两点,不作具字猜;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
  行文中有一个妙处,就是“加”与“欠”不只是动词,又是名词。所以强调“不作具字猜”、“不作目字猜”。“目”字“加”字加两点,是个“賀”字;“貝”字“欠”字加两点,是个“資”字。

  3、
  王安石作“圖”字谜。谜说:“四个口尽皆方,十字在中央;不得作田字道,不得作器字商。”
  一个字含有四个“口”字,字的中央还有个“十”字,“圖”字、“田”字、“器”字都符合条件。排除后两个,就只有“圖”字了。
  (三)
  陈亞,宋朝高官,扬州维扬人。书云此人“善诗,滑稽尤甚”。他平生喜欢取笑他人——幽默幽默,他人则抓住他姓名中的“亞”字取笑他:“陈亞有心终是惡。”双方打个平手,不成仇隙。
  陈亞频频制造“恶作剧”,曾经有人劝戒他,最终还是被他的“恶作剧”“和谐”掉了。网上流传一则笑话,说“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鼻(弼,谐音),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宋•范正敏《遁斋闲览》)。”情形就是这样。

  陈亞也意识到情形的“严重性”,自制了一个“亞”字谜,尽诉自己作“惡”是无心、没肝肠的。此谜说:“若教有口便啞,且要无心为惡;中间全没肝肠,外面任生棱角。”
  一个“亞”字,可以说是“无心之惡”;就字形而言,字的中间确实是空空如也。此字一旦有心,就真是惡了。字的外面不是棱就是角,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产生口角。所幸,“亞”字没有口,有“口”便成啞。不是啞,就不能不说话,也就是有说话也不会产生口角之相。
  日期:2011-8-1 12:19:00
  (四)
  1、
  “儉”字谜:

  一人立,三人坐——两小人,一大人;
  其中更有一二口,教我如何过?
  日子“教我如何过?”唯有勤儉啰!人口这么多,不勤不俭行吗?这是一个颇有教育意义的谜语。这类谜语不多见,读来有益,不只是拆字游戏而已。我们也感激造字者之用心良苦。
  2、
  “用”字谜: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
  一山又一山,山山倒相连;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
  一个“用”字中,隐现“月”、“山”、“田”、“川”、“口”五字。
  3、

  “田”字谜:
  四山相对顶相连,
  横也川,竖也川;
  团团一家共十口;
  只有四口不周全。
  “田”字中,有“山”字,有“川”字,有“十”字,有“口”字,有“四”字不周全。
  “田”字谜另一版本:
  四山纵横,两日绸缪;

  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
  “田”字纵横四个“山”字,纠结两个“日”字;她是“富”字之足,同时又是“累”之头。
  4、
  “王”、“日”、“叟”三字谜:
  两山相背,两山相对;

  两山相对不相连,一枝文笔插中间。
  “王”、“日”、“叟”这三字,加上上面的“用”和“田”,都有山的话题。
  5、
  “一”字谜: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
  不可在上,且宜在下。

  一个“一”字,关联了四个字,分别是“上”、“下”、“不”和“且”。
  6、
  “極”字谜:
  木了又一口,非杏亦非呆;
  勿作杳字说,勿作困字猜。
  一个“極”字,就是“木”、“了”、“又”、“一”、“口”,都成句子了。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日期:2011-8-2 18:14:00
  九十一、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我国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名叫“相国寺”,是禅宗胜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据说,原址本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到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才在这里兴建了寺院,命名为“建国寺”。建国寺一度毁于战火,在初唐时又成了高官的花园。有一个高僧出重金买下,修缮、重建此寺院,又挖掘出原来的建国寺旧碑重新立上,不改建国寺的寺名。后来,唐朝皇帝睿宗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才有了“相国寺”的名称。

  在宋代,相国寺被封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获得皇帝亲赐封号荣誉。北宋时期,宋太宗对相国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面积扩大了,寺容改观了,香火更旺了;因此,这个时期是相国寺最鼎盛的一个时期。北宋时期,相国寺不仅是全中国的佛教中心,也是国际的佛教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到相国寺来举行参拜活动,许多国家的僧侣则到相国寺来学习交流佛学佛法。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竟有人胆敢在寺壁上题诗,唾骂当时的执政者王安石。此诗是这样的:

  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
  阿侬去家京洛遥,心惊寇盗来攻剽。
  见到此诗的人无人能解,都以为诗是在说丈夫远在他乡,贫妇在家为饥荒与贼乱而忧心;直到苏轼的出现,才解开了谜团。当时,王安石因实施“青苗法”失败而被新一届皇帝免去了丞相的职位;苏轼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流放岭南,今日得以平反重新起用。
  一日,苏轼与为官同僚在寺内活动,有人以壁上诗求解。他用心思考了一会,终于理出个头绪来,说道:“从‘贫女带笠落柘条’一句可以得知,说的是前丞相王安石。‘女’戴‘笠(如宝盖头)’为‘安’字;‘柘’落‘木’条是‘石’字。”
  有同僚问第一句“终岁荒芜湖浦焦”。

  苏轼说:“‘终岁’者,一年到十二月了;‘十二月’为‘青’字。‘荒芜’者,田长草了;‘草田’为‘苗’字。‘湖浦焦’者,湖浦的水去了;‘水去’为‘法’字。
  有同僚再问最后两句“阿侬去家京洛遥,心惊寇盗来攻剽”。
  苏轼说:“‘阿侬’是吴言,合‘吴言’为‘誤’字。‘去家京洛’是吴语中‘国’的意思;‘惊心寇盗来攻剽’是‘贼民’的意思。”
  同僚齐声说:“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苏轼如此能解,不禁令人怀疑他就是书写这首诗的人。呵呵,呵呵,鬼笑我对历史开个玩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