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60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史,官名;籀,人名也。省言之曰“史籀”。《汉•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敎学童书也。”然则其姓不详。《记》、《传》中,凡史官多言“史某”,而应劭、张怀瓘、颜师古,及封演《闻见记》,郭忠恕《汗简》引《说文》,皆作“大史史籀”。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据。《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王莽传》:“征天下《史篇》文字。”孟康云:“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书也 。”此“古文”二字当易为“大篆”,《大篆》与仓颉《古文》或异,见於许《书•十四篇》中者备矣。凡云“籀文”,作某者是也,或之云者,不必尽异也,葢多不改“古文”者矣。“籀文”字数不可知,《尉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此“籀”字训读“书”,与“宣王大史籀”非可牵合。或因之谓“‘籀文’有九千字”,误矣。“大篆”之名,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而为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 。而张怀瓘《书断》,乃分“大篆”及“籀文”为二体,尤为非是。又谓“籀文”亦名“史书”,尤非。凡《汉书》《元帝纪》、《王尊传》、《严延年传》、《西域传》之冯嫽,《后汉书》《皇后纪》之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或云“善史书”,或云“能史书” ,皆谓便习“隶书”,适於时用,犹今人之工“楷书”耳。而自应仲远注《汉》,已云“《史书》,周宣王大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也”,殊为缪解。许偁《史篇》者三,“奭”下云“此燕召公名,《史篇》名‘丑’”,“匋”下云“《史篇》读与‘缶’同”,“姚”下云“《史篇》以为姚易”,知《史篇》不徒载篆形,亦有说解。班《志》云“建武时亡六篇”;唐玄度云“建武中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十有二三。许葢取王育说与。

  【鬼话】
  这里的“古文”是指“大篆”、“小篆”之前的古代文字书写体(古文字),不是说古代文章。今天发现的甲骨文、金文就是“古文”。原本的“四书五经”就是用这种古文字写成的,我们今天读到的“四书五经”是一种“译本”而已。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始见《小戴•经解》、《庄子•天运》。 孔子书六《经》以古文者,以壁中《经》知之;左氏述《春秋传》以古文者,於张苍所献知之,皆见下文。“古文”、“大篆”二者错见。此云皆以“古文”兼“大篆”言之。六《经》、《左传》不必有“古文”而无“籀文”也 。下文云“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兼“古文”言之,不必所省改皆“大篆”而无“古文”也。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不言“古文”,知“古文”已包於“大篆”中也。王莽改定“古文”有六书,一曰“古文”;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即“小篆”。不言“大篆”,知“古文”、“奇字”二者内已包“大篆”也。 《吕氏春秋》云“仓颉造‘大篆’”,是“古文”亦可偁“大篆”之证。

  厥意可得而说。
  谓虽当诡更正文,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之世;而真“古文”之意,未尝不可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其后”谓孔子歾而□(“微”去左“彳”)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也。
  【鬼话】
  “七十子终而大义乖”,语出《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见《孟子》。
  分为七国,
  韩、赵、魏、燕、齐、楚、秦。
  田畴异亩,
  如周制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秦孝公二百四十步为畮。
  车涂异轨,
  车之彻广曰“轨”,因以轨名涂之广。七国时,车不依彻广八尺之定制,或广或陕焉;涂不依诸侯经涂七轨,环涂五轨,野涂三轨之制,各以意为之,故曰“车涂异轨”也。
  律令异灋

  如商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衣冠异制,
  如赵武灵王效胡服为惠文冠,前插貂尾又服鞾;齐王之侧注冠;楚王之解豸冠是也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谓大行人属瞽史喻书名,听声音之制废,而各用其方俗语言,各用其私意省改之文字也。言语异声,则音韵岐;文字异形,则体制惑。车同轨,书同文之盛於是乎变矣。

  【鬼话】
  此连用六个“异”字。异则乱,乱则不能交通。大家有个约定,有相同共式,交通才有可能。有意思的是,说“书同文”,不说“书同字”。“书同文”的说法,早见于《中庸》。《中庸》有云:“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同文则可,可以不是字。
  籀文
  日期:2011-8-25 11:28:00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以“秦文”同天下之文。“秦文”即下文“小篆”也。《本纪》曰,二十六年,“书同文字”。
  【鬼话】
  《史记》以及古书上的“文字”二字,不是一个词,实为“文”与“字”。 “文字”这个词,今天的意思侧重于“字”。
  斯作《仓颉篇》,
  《艺文志》曰“《仓颉》一篇”。(注云)“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志》曰“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车”上当有“中”字。 伏俨曰:“中车府令,主乘舆路车者也。”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志》曰“《博学》七章,大史令胡毋敬作”,司马彪曰“大史令,掌天时星厤”。“胡毋”,姓也。 《公羊》、《音义》、《史记》、《索隐》“毋”皆音“无”。或作父“母”字,非也。 李之七章,赵之六章,胡毋之七章,各为一篇。《汉志》冣目,合为《仓颉》一篇者,因汉时闾里书师合为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故也。六十字为一章者,凡五十五。然则,自秦至司马相如以前,“小篆”只有三千三百字耳。浅人云:“《仓颉》‘大篆’有九千字。”“大篆”之多三倍於“小篆”,其说之妄,不辩而可知矣。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省”同“□(左‘女’右‘省’)”。《女部》曰“□(左‘女’右‘省’),少减也。”亦作“渻”,《水部》曰:“渻,减也。”“省”者,减其緐重;“改”者,改其怪奇。如“民”、“弟”、“革”、“酉”,皆象“古文”之形,所谓“改”也。《书》中载秦刻石“□(上‘廿’下‘乚’)、□(左‘氵’右‘攴’)”二字,此又“刻石”与“小篆”异者,如“古文”之有“奇”字也。云“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者,言史籀“大篆”则“古文”在其中。“大篆”既或改“古文”,“小篆”复或改“古文”、“大篆”。“或”之云者,不尽省改也。不改者多。则许所列“小篆”,固皆“古文”、“大篆”,其不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古籀”同“小篆”也;其既出“小篆”,又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则所谓“或颇省改”者也。

  所謂“小篆”也。
  “篆”者引书之谓。大史籀作者“大篆”,则谓李斯等作者“小篆”以别之。“小篆”,《艺文志》作“秦篆”。凡许《书》中云“篆书”者“小篆”也,云“籀文”者“大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
  皆详《始皇本纪》。
  【鬼话】
  “焚书坑儒”这个话题,在今天有点沉重——必有赞成与反对两大派。《汉书•艺文志》则云:“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用三个字说之:“要愚民”。

  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趣”,疾走也。
  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艺文志》曰:“是时,始造隶书矣。”起於官狱多事,茍趋省易,施之於徒隶也。晋卫恒曰:“秦既用‘篆’,奏事緐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唐张怀瓘曰:“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馀尚用‘小篆’焉。”按,“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隶书”又为“小篆”之省。秦时二书兼行,而“古文”、“大篆”遂不行,故曰“古文”由此绝。秦时刻石皆用“小篆”,汉初人不识“科斗”其证也 。

  【鬼话】
  大篆体、小篆体尚有古文体的痕迹;但演变到隶书体时,古文体已经荡然无存。这是一个中华文化断层。于今天而言,甲骨文、金文文化离我们很遥远。秦亡入汉,经历唐宋明清二千一百五十年,中国文字变化不大。秦时隶书,今天的我们也能看得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