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古代的奇异方术-正史有载》
第7节

作者: 天问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东莞的烟花老艺人告诉王亭之,戏文公仔的动作,完全靠纸公仔上一段段药引来控制,这即是戏文烟花的最大秘密。不过秘密说出来也没有关系,如何安装药引,怎样控制时间,那就全凭经验。烟花艺人祖传有许多口诀,看起来,如今应该已经失传。文丨革丨时的烟花学徒,将老艺人逐个绑起来打,给他们打过的,还肯把口诀传给这班无良後生耶。

  这一类烟花技巧,传入戏法行中,就成为「火彩」了。用爆炸声以及七彩幻变的火光来遮掩动作,显然亦非现代腾云驾雾的舞台乾冰可及,是故魔术大卫便舍乾冰而用「火彩」。 
  日期:2010-6-20 16:56:00
  张天师召关云长
  其实韩湘子的「仙术」,系由婆罗门传来。由汉代开始,中国即与西域沟通,其时甘肃、新强一带的西域婆罗门,精通「百戏」,能吐火吞剑,挥绳弄丸,於汉武帝时,这些杂技家与魔术师大量流入中原,由是便传入了许多婆罗门魔术。
  这些魔术,不但道家表演,其实佛教亦有表演(如今靠魔术表演来开宗立派者,更比比皆是)。最初一次表演,据说即在汉明帝永平八年(西元六十五年)之时。

  那一年,印度有三个僧人来谒见汉明帝。在殿前说法,汉明帝不信,那些僧人竟凌空变出一座七层宝塔山来,七彩缤纷,且有铃声作韾。汉明帝见到,大吃一惊,因此下诏准许西域婆罗门传法。──这段记载,出於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
  西域婆罗门这套戏法,变中国戏法的人,称之为「高彩」,即是将道具扯高之谓。
  制作彩塔当然要有很高的手艺,但其原理,则无非是将绸绢做成能压扁摺叠的七层塔,然後藉袈裟的遮掩,将塔抖开。据说这种「高彩」,手艺精者可造到五尺余高,因此又可以制为神像,於烟雾迷漫中,令人以为是神人凌空下降现身。有一代张天师即曾作此表演,真是戏法人人会变,手法则各有不同。但上焉者则「面圣」,下焉者则走江湖耳。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北宋末年的道教掌教。
  崇宁二年,澥州奏称盐池水溢,浸坏了农田。朝廷因以为是蛟龙为患,便召张天师上朝,命以斩蛟。那张继先见到皇帝,应对从容。皇帝问他:「你住在龙虎山,何曾见过龙虎?」张天师答道:「虎则常见,惟今日方睹真龙。」这么一擦鞋,皇帝便大为欢喜,於是竟留张天师宿於宫内。
  翌日,皇帝上殿命张天师往澥州斩蛟,张天师奏道:「臣但书铁符,召神将,令一弟子往治之可矣。」自己竟赖在皇宫不走。
  过了几天,澥州奏道有白蛟死於盐池边。皇帝十分欢喜,立即赐宴张天师。酒次,皇帝忽问道:「你召那一个神将斩蛟,可不可以请他来一见。」
  张天师闻言,回奏道:「臣所召的神将是关羽。」因即跟同宴的两个徒弟,一齐在殿的左角禹步作法,稍顷,忽兴云雾,张天师大袖一挥,唱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关羽便赫然现身於云雾之中了。

  皇帝见了大惊,急急以崇宁钱向张天师掷去,说道:「封你,封你!」张天师由是便得上宠,皇帝替他盖了一座上清观。
  明眼的读者,当知张继先所用的,无非只是婆罗门僧人的「高彩」而已。
  日期:2010-6-20 16:57:00
  东莞烟花有「高彩」
  对「高彩」,王亭之颇有认识,乃由於当年曾跟一位制东莞烟花的老艺人讨教过。

  往时的烟花不像今日,但只喷出色彩缤纷的火花,其时若有生日婚宴等庆典,大户人家往往便请烟花艺人表演。
  表演前,艺人会来相度位置,搭架竹棚,又在棚的两边安装活动风翼,可以扯动,用来临时调节风向。
  他们放出来的烟花,有人物表演,王亭之小时候就看过,他们烧出一套《三英战吕布》,一套《嫦娥奔月》,一套《天姬送子》。烟花放出之後,在烟雾迷漫,火花迸射之中,便出现一些人物,这些人物还有动作,配合烟花艺人的简单乐器,那就简直有如一出戏剧。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懂得制作这些烟花的老艺人,大概已经消亡殆尽,而且恐怕亦没有传人了。
  却说当年那些东莞艺人表演过後,自然留宿一宵。至翌晨,在天井拾到一些纸公仔,已经烧到破烂,王亭之好奇,将公仔拆开来看,只见有三条棕色的纸条支持著公仔的身躯,把纸条弄断,但见是层层薄纸,当时因便去请教烟花艺人,那到底是甚么东西?

  那些烟花艺人起初推推搪搪,及至下人传出,吩咐留饭,而且还问他们喜欢喝甚么酒,同时每人又打赏一封利是。那些艺人才为主人的盛意感动,用乡下话商量了几句,才告诉王亭之,那几条纸是他们的手工秘密,行话称之为「百摺」(读音则如「百闸」)。
  原来那是将纱纸一层层加漆粘合。那些漆又不是普通的漆,而是「柿漆」,即将柿树砍开,取其流出的汁液用以制造。
  这样一层层纱纸粘合之後,剪成一条,用来糊成骨架,再在上面蒙成纸人的形状,那纸人就可以摺扁起来,当一旦遇到热力时,由於柿漆的功能,「百摺」便会伸直,因此就将纸人整体张开。在烟雾迷漫中,简直令人认为这纸人是凭空出现。
  王亭之当时悟到,大型一点的纸人纸马,应该是这类表演。後来读到《张天师世家》,记载张继先的故事,宋徽宗道君皇帝见他竟在殿角「召来」关羽,惊得半死,王亭之便不禁失笑,知张继先用的纸人或布人,无非亦是靠「百摺」而已。
  近日读到清代人著的戏法书,亦有提到「百摺」,却只不过称之为「百合」,因而悟到,由汉代至今,「高彩」的戏法已变了许多形式,甚至竟被应用到工艺中去,一理通百理明,是真可谓变化多端。
  日期:2010-6-20 17:00:00
  戏法的源流
  中国的戏法,在北魏年间已发展到高峰。其时为西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大概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发展。

  原来,当时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跟南朝对峙,而洛阳则为当时的首都。北魏君主历代信仰佛教,因此西域人大量涌入,其中便包括了方术婆罗门,这些西域魔术师便促进了中国戏法的发展。
  当时洛阳庙宇林立,每逢佛诞菩萨诞,甚至初一十五,大庙都有「庙会」,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庙会「召诸音乐,呈伎寺内」,关於戏法的表演,则有「飞空幻惑,世所未赌」,以至「剥驴拨井」,以及「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之。」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唐宋年间的中国传统戏法了。
  这些戏法不可能不影响到道家。道家吸收了婆罗门的戏法,再加上方士道的魔术,因此到了唐代,便立刻神仙辈出,我们只须看看许多唐代神仙的传记,便会发现,许多神仙变化大致上跟婆罗门戏法相似。
  王亭之甚至怀疑,如前述川剧的「变脸」,恐怕便即是道家「变形之术」的运用。很多神仙能须臾变化为老翁、小儿、妇人,跟川剧艺人一个转身就变一个脸,甚至连服饰都变,应该是师承一脉。这些变化,应该可以追溯其来源至汉代,而大成於北魏。
  日期:2010-6-20 17:01:00
  民初云南斗法的故事
  变「戏法」很重精神作用,施法的人,一受心理威胁,一分神,「戏法」就变不成,尤其是「搬运法」。
  前文那个「神仙」,如果不知道王亭之的徒弟修密宗,那就甚么事都没有,区区密咒,决破不了他的「搬运法」。
  坏就坏在他知道,所以他一见徒弟喃喃,就不免分神,施法便受影响。
  在民国初年,云南即便盛传一件斗法的故事,由这故事,便可以知道施法时分神之害。

  云南多巫师,其中有些巫师亦通密咒,因为密宗红教的教法曾一度传入云南,与大理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便成为宗派。
  有一位河南人,姓徐,曾从北京宝喇嘛学法,修「大黑天忿怒尊」,因资质聪颖,卓然有成,他便四出为人驱邪治鬼,往往奇验,於是便昧於修法的见地,但以法为术,俨然灵异也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