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古代的奇异方术-正史有载》
第46节作者:
天问21 然而换汤不换药,其的万变不离其宗,无非依然是用怪力乱神来行医治病,同时其志亦必不在牟利,但求广结善缘,人格伟大。
连阔如见了那张「报恩传单」,一时好奇,想去打听究竟,便无病装有病,去英租界顺兴公寓去会那道人了。
到了公寓,茶房将他招呼进去上屋。屋内不见那道人,只见一个二十几岁的男子,打扮亦与茶房相似,因问连阔如道:「先生是来算卦的吗?」连阔如点头,那男人便说:「先生请在这屋里等著,道爷那屋内正给某某大洋行的老板治病。」王亭之按,凡属江湖,例必挞朵,那时开洋行的人即是杜会名流,因此那男人便如此挞朵。若在今日,便挞影星歌星的朵了,这是时代不同之故。当然,社会名流的朵亦必照挞,此专视宣传内容而定,若报纸专栏,名流威水,倘若是八卦周刊,则名流不及影艺界矣。
连阔如坐著等,一会儿便陆续来了两个女人,四五个男人。大家呆坐著便有人互相请教贵姓。其中一个老头最热心,到处兜人闲话。他问连阔如:「贵姓?」答道:「姓云。」又问:「在哪处做事。」答道:「探访局。」再问:「是自己占卦吗?为甚么来占?」连?如老江湖,答道:「是自己占卦问病,是饿病。」老头见他话不投机,便赌气不理他,忙著去跟别人搭讪。
等了大半个小时,茶房请连阔如去算卦了。
连阔如进到南屋,只见道人在屋中坐著,靠南墙有个玻璃架,上边摆看许多药瓶、药罐。当中放著张八仙桌子,桌上成看个卦盒,旁边放著六十四个铜钱。
道人见他进来,用手一指道:「请坐。」他将八个钱放进卦盒,摇了几摇,再将铜钱一倒,看了看,便说:「你占不上卦。改日再来占罢。」
连阔如不服气,问甚么叫做不上卦,道人说道:「我这卦为太上老君所传,没有书,只是口传心授,若八个铜钱占得不像卦,就是来人心不诚,所以叫不上卦。」连阔如听了,没有话说,要付酬,道人不受。连阔如告辞,便往北屋去再坐著,那听差直著眼望他,他只装不见。这时却只见其他人轮流进去,一个个如过海关,只是他们出来都手拿药包,欢天喜地。连阔如跟他们打招呼,问起来,没有一个不上卦,能算出是给甚么人占卦,得的是甚么病,都蒙道人给药,有花去十元八块的,当中有位太太,则花了八十大元,在民国初年,这真是一笔数字。
连阔如不能久留,便溜出客栈,在门口闲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一拍他的肩膊,连阔如回头一看,是老同学李辅星,此人是当日天津的一号江湖人物。
当下李辅星便拉连阔如入公寓里坐,恰巧他的房间跟道人的房间挨著,连阔如当下便将来意说明,又摆摆手川李辅星不要说话,自己只将一只耳朵挨著墙壁,听隔壁说些甚么。只听那房内有人说:「今天的生意很好,只是头一个点,是个正点。」
这就是江湖黑话了。意思是说,头一个客人是个扎手的人,那就是指连阔如了。
连阔如见他们说江湖黑话,好奇心自然更重,瞧见墙板有个缝,便往那房间偷看一看,只见和道人说话的,正是刚才在接待间跟人搭讪的老头,心中便明白这是江湖骗局了。
道人问:「那个点儿,你要簧头没有(那个行骗对象资料,你查出来没有)」
老头答道:「点儿是给她的孙食码子求汉儿(替丈大求药),她的孙食码子要念招儿(害眼病几乎要瞎),是个火码子(有钱人),你得海挓瓦(大敲一笔)。」道人听了,点点头,那老头子就出去了。
过一会,进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道人给她摇卦,对她说:「你是给丈夫占卦的吧!」妇人道:「正是。」道人便道:「他得的是火蒙眼,有六个月了。这病能治,须吃两料药才能好。这药很贵,连吃药带上药,得一百块钱。」
到这时,连阔如便已经明白,他们是成队人来藉方术治病行骗。起初是摆个摊儿,再找人做媒,先引诱围观的人注意。及至有人人彀了,便找人在接待室做「敲托」,假装亦来占卦,兜搭等候占卦的人闲话,乘机打听那人是为甚么事来占,同时身价如何。这在行话便叫做「敲托的向点头儿要簧」。
要到了「簧」,道人占卦当然十分灵验。同时,既然知道来人的身价,当然就可以量力开喉,是故药价便可以由三几元开到一百块,其实用的药料都一样,只是埋点眼科方药,让病人自己碰运气。
大凡做道门生意,一定要合一大伙人,有人做媒,有人做「敲托」,有人做来手(宣传)至於那个道士,虽然名为「掌穴」,实际上却未必具老板,因为要埋这一个班一定要有本钱,出钱的人便是幕後老板。
这门生意又一定要走,因为长期住在一地,一定给人传到声名狼藉,假如走埠的话,老衬便搵不完。因此往往是「掌穴」一人带肴两个三个亲信走埠,走到一埠自有一埠的地头蛇跟他合作。
王亭之转述过连阔如亲身经历的这个故事之後,各位读者自当心中有数,一理通百理明,晓得许多神医故事的内幕。
日期:2010-6-30 22:20:00
明代袁氏相法
江湖中人虽藉相法之类伪术谋人财利,然而相法亦自有真,例如明初的袁珙便是相学大师,他著的《柳庄相法》一直传至今日,好相学的人奉之为圭臬。
袁珙的相法重均衡,若身形高大者,必须声音响亮;若面大者必须五官皆大;若形秀者则不得声音嘶哑,诸如此类然後才能称得上为均衡。倘不均衡则易招官非刑责。
袁珙的儿子袁忠彻得其父真传。他少年时随?父亲谒见燕王棣,燕王问袁珙:「你的儿于号称得到你的相法精髓,可否请他为我一相北京的重臣,你则为之提点?」袁珙答应,於是燕王棣便设宴款待当日留守北京的文武大臣,袁氏父子预席,暗中观察。
宴罢,袁忠彻奏燕王棣曰:「都督宋忠方面大耳,然而却身短气浮;布政司张昺面方五小,然而却行步如蛇;都指挥使谢贵身形臃肿,然而却呼吸短促;佥都御史曾清身形矮小,然而却声音洪亮。这几个人的相格,於法合该受刑而死。」袁珙对儿子的说话加以认可。燕王棣闻言,大喜过望,起兵夺王位之意遂决。後来果然起兵,把这几个大臣捉拿,一一处死。由这个故事,可知袁氏的相法重均衡。但袁忠彻的相法是否灵验,却未可知,因为只可以说他打动了燕王棣的心。
日期:2010-6-30 22:24:00
清代江湖术士故事
不过相术到了清代,却已多江湖作伪之辈。为甚么呢?因为每逢一门方术一旦流入江湖,江湖术士以求财为务,不似读书人以之为纯兴趣,那就必然诈伪百出。
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记有一则故事云──清乾隆年间有一相士,居於佛寺,其相术甚为脍炙人口。一日,状元庄培因与某上合同赴宴会,席间二人相约同往看相。及席散,二人同车而行,可是上车前却彼此换帽而载,意在考考那位相士。这时候,相士安排的眼?,早已快马通知了他。
谁知二人於同车之际,庄状元却忽头中气发作,认为换帽即嫌轻薄,於是又将帽换过。而此事则眼?不知也。
及到了佛寺,这相士对其上舍百般奉承,谓应中状元,後运可官列巡抚尚书,对庄培因则轻诋之,谓其终身不能入翰林。庄培因与某上舍唯唯诺诺,忍笑而退。事情传了出来,相士立刻声名大损,无法在京师立足。
江湖作伪之辈多布置眼?,尤其喜欢收买佣人仆妇。仆妇辈彼此来往,是故能收买两三人,就可以打听到成座大厦主人的事,但能知一二事,便可以吓倒人。这种伎俩,盖可谓古已有之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