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古代的奇异方术-正史有载》
第49节作者:
天问21 在没有专门的学问来填补人类心中的这一漏洞时,风水,算命等等传统术数就恰好满足了大众的此类需求。随着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现代人的知识,思想水平都获得了普遍提高,然而为什么传统的风水,算命还会大行其道,甚至在高素质人群中大有市场呢?因为风水,算命等术数其中亦有“科学”,即蕴含天地社会人性的真知,无此道则不足以取信世人,然此道亦有局限,便掺入一些欺骗世人的伎俩以圆其说。
就拿典型的算命来讲,人的命运进程是由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比如出身时代背景,出身地,家庭背景(包括经济条件,父母的素质及社会地位),个人素质,性格以及后天努力程度,进入社会后的个人定位,机遇(或者运气),是否有贵人相助.....如此多的因素才综合造就一个人的一生。生辰八字(星座,出生季节对于人的性格是有一定影响的),面相,手相,骨相,神宇,气质等等对人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相术”亦包括一些“科学”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可以粗估一个人大致的前景。但是人的命运不可能有这些片面的,机械的因素所决定。由某些片面因素而断定某人的前途或命运那是可笑之极。精通给人算命,预测未来的大师也未能打包票,百分百的准备断定。连曹操身边的相人高手也失误几次,何况一般江湖术士也?一般的江湖术士也就是多套套信息资料,然后看看穿着,面相,神态,故而连骗带哄,咨询费也就到手了。
传统术数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只有明眼之人才能辨清,一般百姓只能被江湖术士忽悠了。传统术数只能权当参考,不可偏信、全信。否则,到头来只有自己吃亏了。
日期:2010-7-2 22:46:00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现象就是谶纬文化。
什么是谶纬呢?谶纬(chèn wěi)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两千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其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从礼纬《含文嘉》中引来的。
日期:2010-7-2 22:50:00
神奇的谣谶与图谶
由占梦,王亭之联想到谣谶──如今最流行的谣谶之书,即是《推背图》,因此决定一谈谣谶。
谣谶跟占梦有甚么关系呢?原来它们有一点相同,即是都属「事後应验」。盖古代许多传下来的占梦故事,无非都属事後的解释耳,这就跟今人看《推背图》一样,事前梦之,左猜右度,可是事後就人人都是诸葛亮了。
甚么叫做谣?据《左传》,有音乐伴著来唱的叫做「歌」,无乐清唱则谓之「谣」。所以谣即是民间口头唱的诗歌。古人认为,有一些民谣可以预言历史。
甚么叫做谶?据颜师古注《後汉书》的说法,称之为「符命之书」,也即是「王者受命的徵验」。
因此「谣谶」便是用诗歌形式唱出来的历史预言,既预言朝代的更迭,亦预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所以除了「谣谶」,还有「图谶」,像《推背图》即便两种都具备。
如今留下来的古代图谶已经不多,而谣谶则不断出现。如大陆,近年即有「江河日下」的谣谶。
有些谣谶,并不在民间流播,只出於当事人自己,於是人即称之为「自谶」。像《本事诗》中便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唐崔曙於进士及第之後,奉诏作「明堂火珠」诗。其中有两句道:「夜来双月满,曙後一星孤」。这是将月和星来比喻火珠。诗的意象平平,亦无甚么人留意。
可是後来崔曙逝世,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人们便说,这就是「曙後一星孤」了。此即崔曙当年的自谶。
有些谣谶则属有意制作,用以达到政治的目的。如武则天时骆宾王欲作反,他想拉隆中书令裴炎,因便作了一首谣谶,令人传唱,不久即传遍京师。谣谶曰:「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听了,大喜,於是主动连络骆宾王。骆宾王还故意问道:「但不知谣谶如何耳?」裴炎即以谣谶告之,於是二人的反谋便定。
有些谣谶则纯粹来自儿歌。例如抗日战争爆发前,广州忽然流行两句民歌:「个个孭个袋,唔孭唔自在」。後来逃难的人,真的人人背著一个帆布袋,由广州逃往四乡。这样的谣谶才是正式的谣谶,因为此绝非有意制作,纯粹是儿童信口唱出。当时不以为意,事後才恍然其为预言。
日期:2010-7-2 22:50:00
周人最重谣谶
重视谣谶,原是周人的传统。是故《周语》中便说:「风听胪言於市,辨妖祥於谣」。这即是说,听老百姓的谈话,可以知道政治的得失,听民谣儿歌,可以知道吉凶的预兆。
夏商周三代,周人最迷信,也最敬重天。因此相信谣谶,原是很自然的事。
在纣王时代,流行一句民谣:「殷惑妲己玉马走」。这是说纣王失去他的玉马,原因即是宠幸妲己,此即所谓「辨妖祥」的「妖」。
同时又流行两句谣谶:「代殷者姬昌,日衣青光」。姬昌即是周文王的名子。谣谶居然说得这么坦白,不能令人无疑。很可能这些谣谶都是周人的制作,用以影响人心。
不过到了周宣王时,突然流行两句谣谶:「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当时的人不知其解。後来周幽王继位,纳褒姒为妃,甚为宠幸,她生子之後,幽王索性将皇后及太子废去,立她为皇后,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後来西狄人攻进京师,幽王被杀,褒姒与太子同为狄人所虏。
那时,人们才悟出「檿弧箕服」,是指弓与箭袋,而褒姒则正出身於以射猎为生的部落。这两句谣谶,出现了十年之後才应验,是其可谓神秘,很难解释这个现象。
周人重视谣谶,原来他们认为是上天给人的告诫。
他们有一套理论,说五星失位之时,其精即降於大地,化为人形。其中荧惑一星则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因此非重视不可。
这个观念一直维持到晋代。因为人们觉得小孩子不识文辞,一定是神人附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唱出谣歌,是故凡儿歌童谣,都正是老天爷警告世人妖祥的谣谶。
後来到了晋代,在《晋书》居然出现一个故事,说孙吴永安三年,一群大臣的儿子正在嬉戏,忽然间有一小儿来歌曰:「三公锄,司马如」。数唱之後,说道:「我不是人,是荧惑星也。」说罢,化为光华上升天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