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罗斯当倒爷的日子》
第29节作者:
中国倒爷 日期:2011-6-12 10:11:00
第二十一章 落地签与超生
在阿卡杰米卖文化衫日子里,我们并未放弃早市。每天我们几乎是两头跑。八点前在早市,过了八点去阿卡杰米。
去早市的次数多了,慢慢结识了不少朋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韩佳佳,一位来自天津的老姑娘,二十八岁仍然单身,闺房待嫁,今天人们叫她们剩女。她花了四千美元办了个留学身份。之所以叫她留学身份而不是留学生,因为她根本不上课。在俄罗斯,像韩佳佳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国人也有越南人,德国人,美国人,阿富汗人。我见到的最大的一位留学生居然都五十多岁了!当然,他一句俄语也不会,从来没上过课,甚至连学校教学楼都从未去过。
以前我写过俄国人不善经商,其实也尽然。在市场上俄国人比不上中国人,但商场不只局限于商场,在某些方面,俄国人也许比我们更精明,更厉害。就拿开公司或学校办身份来说吧。注册个小公司或者培训学校,再挂靠到某所正规大学的名下,然后就开始往国内发邀请函,中国学生凭这张邀请函去俄罗斯驻中国使领馆办理签证,到俄后再由发函单位拿着你的护照去当地派出所办理落地签证,就是在护照后面盖上一个章,注明居住期限。一张纸再加这个章就收你六百美元,这才是一字值千金啊。因为一张纸总共没几句话。
邀请函
兹证明张××(籍贯,姓别,年龄,出生年月日)于×年×月×日来我学校学习。
护照号码:××××
学校盖章
苏联解体后,社会急剧变化,过去僵硬的体制被杂乱无章的新体制所代替。新体制,充满活力又是无序的,混乱的,有时是违法的。但社会变革太快,没有管得了这些。于是,一些人在鱼龙混杂中发了大财。早期的俄罗斯留学中介就是如此。在俄罗斯通常有两种留学中介,一种是正规大学办的,到俄罗斯不管你上课与否,必须交学费,与正规留学生的收费没有什么不同。还有一种就是前面说的黑中介,小中介,没什么资质,但靠关系而在社会上混的。这种中介就是办身份收钱,只有一部电话和一个办公室,其它一无所有。在彼得堡有家夫妻店,它挂靠在圣彼得堡大学的名下,印章的外圈写着圣者彼得堡大学,里面则是培训学校的字样。不知这家中介与俄罗斯使领馆有关系呢,还是圣彼得堡大学太有影响力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印章在中国签证时特别好使。我后来离开学校后曾在这里办的身份,每次付六百美元,在俄有效居住期限为一年。在这里办身份的中国人多了去了,此外还有越南人,阿富汗人,其它外国人。只要你不想上学,又想留在这儿,就可以在这儿办个学生身份,相对于正规大学一千五到两千美元的学费,区区六百元还是很便宜的啊。
像这样的中介在俄罗斯有很多,我们卖的是货,人家卖的是纸,比我们赚钱容易多了。
我进修期满后,身份一度没有地方可落,把我急的火烧火燎的。没有居住签证就意味着离境回国。我当然不愿意就这样早早回去,毕竟我的倒货生涯只是刚刚开始,而且成效不小。就在我愁眉不展的时候,老乡胡越又一次挽救了我。月是故乡明,人是老乡亲啊。原来,胡越所在的研究所外事办就办理外国的身份,天啊,这消息无异于走在沙漠中的我遇到了一场暴雨,这暴雨来的那样及时,那样给力。
我按照胡越给我的地址敲开了外事办的大门。开门的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德米特力。瘦高的身材,皮肤白皙,文文尔雅。等我说明了来意,他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下来。他的收费要比其它地方低很多,只有二百美元元。太便宜了,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不贪婪的俄国人。
德米特力不但收费低,而且办事效率也高。凭着研究所在彼得堡的名气,去派出所办这些事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不到一个月,德米特力就通知我去取护照。到了外事办,我看到除了我的护照,他桌子上还摆放着好几摞护照,我扫了一眼,居然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的。
唉,我说咋这么便宜啊,原来这位老兄在搞批发啊,薄利多销!
韩佳走来俄走的正规中介,她的身份是圣彼得堡一所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读预科。但她一天也没去过学校。到圣彼得堡后她就蒸发了,除了学校宿舍,学校根本没她的影子。不过,学校也不管这些,只有你交学费,你愿意干啥就干啥。
和韩佳佳类似的还有一位剩女,叫汪虹,在国内想必是个困难户,因为她长的实在太丑。个儿不高,又胖,上下身一般粗,皮肤黑不说,还特别粗糙,很容易把她和煤气罐联想到一起。她是我沈阳老乡,她也是花了四千元美金后,来到这片土地的。后来,我和她还有过几次合作呢。
我喜欢去德米特力那儿办落地签,不单是他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谦逊。每次见到我,他总是彬彬有礼,毕恭毕敬。我在那儿办了两年多,直到他后来停办为止。我注意到,一年后,德米特力已经开上了进口小汽车,今天的他与昨日不可同日而语,有钱的日子真好。
韩佳佳说一口地道的天津话,说话时细声细语,余音袅袅,绕梁三日。她早上出摊,白天有时去其它小市场,有时干脆不外出。汪虹也是如此。对于她们这样的剩女来说,找对象,早日成家才是最重要的,赚钱还是其次吧。还有一点,她们要想把生意做大,货源也是个问题。中国公司在彼得堡没几家,而且进货数量也很有限,这给大家带来不少困难。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她们的兵力不够,单兵做战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个帮手,就像我和我老婆一样。
有一天早晨卖货,旁边站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对夫妻。一聊果真如此。男的叫姓童心,女的叫赵艳,来自河北石家庄。他们有个儿子,今年已经五岁了。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住在大学生宿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去童心家做客。这是一栋普通的大学生公寓,只有六层,但仍配备了电梯。童心夫妻老远就出来迎接我们,他们的儿子毛毛见到我的儿子,高兴地更是合不拢嘴,把他的所有玩具全掏出来,扔在地上。俩小家伙玩得十分开心。
我老家也是河北的,自然我和童心一家有了亲近感。童心告诉我,赵艳有身孕了,已经两个月。我和钟丽都很吃惊,一点儿也没看出来啊。
“老公是独生子,家里人希望我俩再生一个闺女,中国人不是讲究人丁兴旺吗?”赵艳笑着说。
“你们这不是超生吗?”我和老婆很迷惑。
“大哥,这是在国外,不算超生。将来孩子可以入俄罗斯国籍的”童心接过话。
“再说,这里也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还鼓励多生呢?”赵艳说。
“先生了再说吧,将来要是真的回国了,国家又能把我们怎样呢?孩子生下来了,你总不能把她掐死吧?”赵艳说的理直气壮,就像她做的是一件多么正义的事。
“张哥,我看你们也要一个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童心的话让我纠结。
“是阿,大哥,大嫂,现在正是个机会,你俩年龄正合适,生意又不忙,趁着身体好,赶快要个孩子吧?”赵艳在一旁劝着。
“如果再来个儿子怎么办?我可养不起”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有啥养不起的,再来个儿子,就培养他倒货,那赚钱还不容易”童心好像对倒爷生活挺满意,居然还想让自己的后代来接班。
说实话,自老婆来后,一直忙于生意,还真没来得及细想生孩子的事。看着大批的中国人来到俄罗斯,有很多人又生了第二胎,甚至是第三胎,我们的心也曾经动摇过,迷茫过。是啊,一个孩子是少了点,再有一个可能比较合适吧。
不过,这样的想法在我的脑子里只停留了几秒钟,就被我否定了。我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冀东农村的老家。想想我的父母养育了十个孩子,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干活,干活,还是干活;操劳,操劳,永远是操劳,孩子小的时候为吃穿发愁,孩子大了为儿子找对象发愁,为女儿出嫁操心,为彩礼上火,为盖房受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没有尽头,直到进入坟墓的那一刻。我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得面对现实,我不想让父母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我想让孩子过的快乐,也想寻找自己过的快乐,一个孩子就是我能承受的底限,我不想与别人攀比,别人要生就让他去生吧。
还是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