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罗斯当倒爷的日子》
第30节作者:
中国倒爷 日期:2011-06-13 13:07:54
常常有朋友问我:你还在俄罗斯吗?是否在倒货?哈哈,倒货已成为历史,早已变成了一种记忆。1999年离开俄罗斯后再没有踏上过那片对我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土地。回国后一直从事着与俄罗斯毫不相干的工作,直到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烟台。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俄语,再一次面对俄罗斯,与俄国人打交道。过几天,我要接待一个大型俄国代表团。和俄国人打交道不容易,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但是,人家的资源明摆在那儿,石油,天然气都是我们急需的,所以即使有困难,还得搞合作。
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梦想着把十年前的那批倒爷生活呈现给大家,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来烟台后,我一个人漂荡在外,有了大量业余时间。于是,着手动笔。说实话,开始写作时很困难,错误连连,错别字就不用说了,更多的是前言不搭后语,表达模糊,混乱。写到后面逐渐好些了。
我不是个专业作家,再加上又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还有很多事件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不那么清楚了,这都是影响创作的因素。希望读者多多谅解。
我会坚持写下去,毕竟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也希望通过我的笔,让您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庞大的邻居有个真实的了解。
谢谢各位。
日期:2011-06-13 22:22:11
第二十二章 BDHX与老何一家
BDHX这四个字母是俄文,读作“歪呆恩哈”,哈哈,听上去怎么都像日本电影《追捕》里的横路劲二,整个儿一个精神病患者。这四个字母是“全苏国民经济成就展览”的缩写。我在这儿不过是开个玩笑,真正的中文译名是“威登汉”。中国人的翻译水平令人瞠目结舌,一个BENZ愣是译成了“奔驰”,BMW三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字母到了中国翻译达人的笔下就成了“宝马”,原文与中文真是风牛马不相及啊。当然也不能照搬我的译法,虽然发音很准,但“歪呆恩哈”实在太难听了,俄国人会骂我们的。
全苏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是莫斯科也是俄罗斯最早最大的展览中心,占地207公顷,内有70多个展馆,总计250多个雄伟秀丽的各式建筑,还有宜人的公园、别致的喷泉及池塘。二战前它是全苏农业展览馆。1958年5月28日,把农业、工业和科技等方面的展览综合为一体,改称为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1992年6月23日又更名为“全俄展览中心”。展览中心的主入口为凯旋门式的大门,上部有工人和农民的雕像。主展馆为斯大林式建筑,高度100米,气势恢弘,看起来像是上海展览中心和北京展览中心的孪生姐妹。
九十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这里的很多展馆开始对外招商出租,变成了商品批发零售集散地,完全放弃了展览功能。中国人,中国倒爷,中国公司当然不让地成了这里的主角。有趣的是,这里的展馆一下子具有了中国特色,什么深圳之窗,大上海,北京之春,展馆的中文名字五花八门。展厅内外,到处都是中文标牌,告示,甚至标语。当然,看到最多的还是中国人—中国倒爷。
在深圳之窗的一个档口,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格外引人注意。她主动地向每一位经过摊位的顾客打着招呼,态度热情,诚恳。她说话声音挺大,语速也快,一看就是个急性子。岁月的风霜在她白皙的脸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看得出,她十分珍惜这个卖货的机会。
她叫尹秀珍,来自浙江宁波。尹大姐这次和丈夫何文峰,女儿何玉,女婿向长安一起闯荡俄罗斯。在圣彼得堡领事馆的一次活动中,我与向长安不期而遇,进而成了好朋友,之后我们两家便开始了往来。
向长安,一个地道的陕西小伙子,西安人,说话时就好像在唱陕北民歌,声调抑扬顿挫,现在想起来,多多少少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阿宝有点像。长安,高高的个子,足有一米八,五官端正,膀大腰圆,有点硬汉气质。向长安与何玉同在西安的一所大学读书,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两人一见钟情,相恋四年,毕业后向长安随何玉到了宁波,之后,在那里结婚成家。妻子何玉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孩,身材小巧玲珑,说话如绵绵细雨。同为独生子女,长安为了追随何玉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小玉对此一直心存感激,平时对长安特别关心体贴。而长安呢,对老婆也是钟爱有嘉,用一句话说,抱着老婆怕把她压坏了,把老婆含在嘴里又怕她溶化了。俩人如胶似漆,爱的磁实,就向南北磁极连到了一起,吸力之大,无人能比。
何玉的父亲何文峰虽说年近六十,长得瘦小枯干,但手脚麻利,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就像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何文峰平时不苟言笑,从上到小,从里到外都透射出浙商的干练与睿智。
要说何文峰,虽说长的其貌不扬,但胆量过人,非一般人能比。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流浪闯荡。什么温州,义乌,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他在照相馆打过工,修过摩托车,当过厨师,三十六行,差不多干了十八行。后来,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认识了靠文具维持生计的尹秀珍,两人相恋,很快结婚成家。也许是受老婆卖文具的启发吧,何文峰爱上了文具这一行,而且爱得如痴如醉。于是他进一家文具厂打工,从头学起。何文峰是啥样子人啊,要多精明有多精明,两年后,他把人家的工艺学的一清二楚。之后,向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借了五万元钱,办起了自己的文具厂。
凭着老何的勤奋,刻苦,没用几年厂子由小变大,快速成长。由当初的几个工人,几年后发展到几百号人。原来的工厂就是个小作坊,而如今则是高大宽敞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产品也由过去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上百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