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玄奇(卷二)——讲讲大明初年那迄今鲜为人知的诡秘传闻》
第17节

作者: 柳林醉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1-9-28 16:46:00
  第三章
  第六节
  二人不由吃了一惊,都未料在这里竟然会遇到这样一位俊朗的青年。这刻那青年也正用惊奇疑惑的眼神看着二人,此时又见水中冒出一股水花,宋钰也探出头来。二人惊喜道:
  二师兄,你也来了。
  宋钰轻喘了几口气,向二人点点头,抬头也看到了那青年,也不由疑惑问道:

  这人是谁?
  那青年微微一笑:
  看来我们都有很多疑问,几位还是先上来吧,泡在水中一定不会舒服。说罢将手递过。
  宋钰道声谢,抓住他的手跃出水面,紧跟将毛琦与刘铃儿拽出池潭。宋钰掸了掸身上的水珠,忽闻到一股刺鼻的腐烂气味,眉头一皱,扭头四望,霍然看到在洞的一角,竟躺着几具死尸,这些尸体头顶上都被抓烂,看去已然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不由用警惕的目光向那青年望去。
  那青年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道:

  这些山民都是被怪兽所害,我们兄弟二人来此正是为了寻找那孽畜。
  宋钰惊道:
  这位兄长是说这山洞就是那怪兽的巢穴。
  那青年点点头:
  没错,我们也是用了几日的时间,才找到它的老巢。
  正说话间,洞口人影一闪,又见一青年男子步入洞中,这人一身蓝衫,面目儒雅文静,腰中悬挂着一口短剑。这蓝衫青年看到浑身尽皆湿透的宋钰三人,面上露出了一丝惊讶之色,问道:
  徐兄,这是怎么回事。
  那姓徐的青年笑道:
  李兄,你方才去洞外探看情况时,这两位小兄弟与那位姑娘就从这池中浮了出来,具体情况我还未来及询问呢。
  那姓李的青年微微点了点头,目光向宋钰望去。

  宋钰此时看出这二人绝非普通探险游客,很有可能是专门前来此间诛杀怪兽的江湖侠士,忙抱拳道:
  小弟宋钰,身后的是我师弟毛琦和师妹刘铃儿,敢问两位兄长高姓大名。
  那姓徐的青年忙道:
  小兄弟不必客气,我姓徐名寒羽,这是我结拜兄长李兴明。宋钰听到李兴明这个名字,不由心中一震,而身后的毛琦与刘铃儿几乎一口同声喊道:
  你说他叫李兴明。
  徐寒羽听二人语气激动,笑问道:
  怎么,你们也听过我兄弟的大名。
  宋钰稳了稳心神,忙解释道:
  不瞒两位兄长,我们大师伯的徒弟也叫李兴明,此番我三人正是奉师命出外寻找他们二人。

  李兴明目注了宋钰片刻,突然问道:
  小兄弟,敢问你们的师傅如何称呼。
  宋钰道:
  师傅老人家姓张名中,江湖人称铁冠道人。
  李兴明闻言,惊讶道:
  原来你们真是师叔的弟子,怎会跑到这里前来找我和师傅。
  宋钰三人听到他果真便是大师伯的弟子,不由齐声欢呼,急忙过来行同门之礼,刘铃儿更是显得兴奋异常,道:
  起初我还猜测,大师伯的徒弟年纪定然不小了,说不定头发都白了,原来李师兄你这么年轻呀。

  宋钰道:
  师妹,怎么刚刚见面,你就开起玩笑来了,也不怕李师兄笑话你。
  李兴明笑道:
  刘师妹率真可爱,你二人有这么一个俏皮的小师妹陪在身边,平日里定然会带来许多乐趣,对了你三人怎会到了这么危险的地方。
  宋钰于是将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最后道:
  大师兄临终前还曾嘱托与我,定要将一封师傅的亲笔书信转交与师伯,现在那封信我放在客栈中,待回客栈后我在交与李师兄。
  李兴明虽然与那刘义未曾见过面,可毕竟是同门中人,听罢他竟然惨死在鄱阳湖边,心中也不由感到黯然。
  徐寒羽道:
  谁能想到你们同门师兄妹竟然会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在这里相逢,真可称的上是千古难见的奇缘,待除去那怪兽,我一定设宴为你们好好庆贺一番。
  刘铃儿道:

  李师兄你怎会也来到天门山,又是怎么找到这怪兽的巢穴的。
  李兴明道:
  此话说来话长,待日后我在说与你们,现天色已晚,那怪兽即将返回,我们先隐藏在后洞中,待它回到巢穴时,伺机将它铲除。
  众人退入后洞中,分成两队藏好身形,大约过了多半个时辰,就听洞口外传来一声响动,刘铃儿悄悄探出头看去,不由芳心一颤,只见一个背生双翅,长相犹如魔鬼般的怪兽出现在洞外。

  这怪兽长着一口尖利的牙齿,一对血红的眼睛闪着凶残的光芒,此时这怪兽正用一双粗壮锋利的前爪抓着一人,向洞中走来,这怪物进入洞内,似乎闻到了什么气味,扭头不停地在四周嗅来嗅去。刘铃儿望了李兴明一眼,见他向自己微微摇了摇手,只得屏住呼吸目注这怪兽的一举一动。那怪兽慢慢走到池边,低头仔细嗅着宋钰等人滴落在地面上的水渍,正在这时,平静的池水中忽然扬起一股巨大的波浪,随着四溅的水花,一只巨蟒猛地从幽深的潭水中窜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