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师手记:我在四川音乐学院旁的殡仪馆当临时工》
第33节作者:
雷立刚 2012-7-30 8:52:00
考古惊魂
——盗墓者的爱情和一个神秘教派传说
31
深夜一点,我们再次来到商业街58号附近,将车停在800米外一个公共停车场,而后步行到了58号的围墙边。
老金他们几个早已来踩点多次,对地形十分熟悉,先爬上围墙旁一棵法国梧桐,而后顺着梧桐的树干,到了围墙上,再顺着绳索,一下子就落了地。我和牛鞭效仿着他们,我还好,因为个儿高,上下都比较容易,牛鞭只有一米七二,又比较胖,费了好大劲才下到了围墙里面。还差点栽了个“狗吃屎”。
我还是第一次进入围墙内,发现是一个机关食堂,老金在前面带路,我们一溜烟来到食堂后面杂物室里,方纵轻轻掀开一堆旧桌子,露出一个圆形盗洞,原来,他们前几个晚上,已经选好这个杂物室打下盗洞,并堆上旧桌子旧凳子虚掩好。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我们依次套上绳索,顺着盗洞往下钻了四米左右,进入了一条明显比较平一些和宽大一些的盗洞,并且是方形的。
牛鞭嘟咙着说:“咦,怎么这洞变成方的了?”
方纵说:“你傻啊你,不是给你说过,这个墓葬,历史上被盗过多次,这条盗洞就是古代打的,我们从斜刺里新打条盗洞接上这条,就省了很多工夫。”
牛鞭纳闷地说:“想不到古代的盗洞都跟现在的不同!”
老金毕竟当惯了教师,习惯性地在前面简单对我和牛鞭讲解了几句:“方形的洞口符合盗墓的实际需要,在盗洞两侧挖出一排排脚蹬,就很容易上出下入,而不需像圆形洞那样,以‘狗姿’爬进爬出。但方形盗洞技术含量高,一般是‘深挖洞’的结果;圆形盗洞,一般来说墓穴都比较浅,才打圆洞,而且技术难度低。现代的盗洞多为圆形,说明现代盗墓者与古代前辈相比,还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边说着,我们一边顺着那条旧盗洞,向下攀行,这条盗洞相当深,竟然深达三四十米,终于,盗洞变平,而后碰到一些被搬得七零八落的条形石块,无疑,那就是古代的盗墓贼,进入墓葬开的口子了。我们从那个口子钻了进去,一下子豁然开朗。
五根狼眼强光手电齐齐打开,将这个古墓照得十分光亮。只见这个墓室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的多棺合葬土坑竖穴墓,远超我之前的想象,面积竟然大约有五六百平米,呈长方形,宽约二十米,长约三十米左右,非比寻常。
作为考古专业的学生,我习惯性地掏出指南针,一看,墓向240°,为“东北——西南”向。
牛鞭已经兴奋地朝墓室中间走去,我初初打量,发现墓室里有9具大型楠木船棺,同时,墓室西侧还附葬了8具殉人的小型木棺。
司马教授走过去,指了指那些船棺说:“一看就是受过盗掘,只剩下一些漆器和陶器了。金兄弟,你看这是什么时期的墓葬?”
老金用电筒照了照船棺旁为数不多的随葬明器,大多是一些青铜兵器。他又蹲下来,仔细看了看漆器的制作技术和纹饰风格,说:“应该早于湖北江陵一带所出战国中期及晚期的楚国漆器,但却相似于湖北当阳所出春秋晚期的漆器。许多漆器上所出的画在方格之内的龙纹,和中原地区所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错嵌红铜的铜器上的龙纹非常接近。所以,这个船棺古墓的年代,至少在战国早期。”
司马教授略带佩服神情地看了看老金,说:“金兄弟,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你比我在你这年龄时,厉害多了。你看,这些大型漆案,说明墓主的身份应该很高的。漆器中还有编钟和石磬架子的残存部分,并伴有木槌,可知尽管青铜编钟或石磬已被盗走,墓主人原来却是有资格用编钟和石磬随葬的。”
老金点头称是,说道:“司马教授过奖了,你才是方家啊,在已发现的巴蜀墓葬中,仅重庆市涪陵小田溪的一座秦代巴人首领墓中,出土过一套青铜编钟,可见使用编钟当是巴蜀古国中的最高贵族才能具有的权力。这是一个罕见的战国时期贵族船棺墓葬,已经足以惊动全国考古界了。”
说到这里,老金忽然仿佛想起什么似的,和司马教授对视一眼,低声说:“怎么在成都远古,竟然会有船棺?”
念大二的时候,我学过船棺的相关知识,知道是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得此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
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崇安武夷山一带。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逢状。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间。
古代湖南,广西,也都曾一度流行船棺露天葬。根据古籍文献记载,湖南称“敝艇”,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
古代巴族在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也流行这个葬俗。考古发现,重庆巴县冬笋坝有个船棺墓葬群,出土的船棺体形硕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板为盖。
此外,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一些岛屿,迄今还行此种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发现有船棺墓,婆罗洲有“船形棺”,所罗门群岛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汤加和萨摩阿群岛酋长的船棺埋于近海处,或任其在海上漂泊。
但是,历史上,成都并非巴国文化,以前从未出土过船棺,连我这个不太懂行、初通考古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蹊跷。
和我同样不太懂的牛鞭却不管那么多,他下墓室来,嘴巴上虽然答应着不当盗墓贼,但内心其实是希望能有一点收获的。如今,之间墓室里果然如老金他们之前所说,早已经被古代的盗墓贼光顾过,基本没什么值钱的明器,他不禁十分失望,也不跟我们几个商量,已经推开一个船棺的棺盖。
司马教授和老金本想阻止,但无论是考古的还是盗墓的,到了墓室里,不开一下棺,就仿佛到了峨嵋山顶不看日出一样,是种遗憾,于是他们也就没说什么。只是各自握紧工兵铲,以防不测。
牛鞭从不信邪,他大咧咧掀开第一具船棺,只见里面的骨骼十分散乱,学过考古的一看,就知道是“二次葬式”。
二次葬式又叫“捡骨葬”、“迁葬”。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葬俗。即在人死后,先草草埋葬,等两年到十年后,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酒洗净放入陶瓮,另找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
这种专门用来盛尸骨的陶瓮,有些地方称之为“金罂”;二次葬拣骨的过程也相应的被叫做“拣金”。
在5000年前的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出土了几座二次葬的坟茔。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也有发现。北美洲的印弟安人也有过这种葬俗。
这个葬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畲族等。但是,在礼制思想的统治下,挖祖坟、拾骸骨,一而再、甚至再而三的丧葬习俗,显然与所宣扬的孝道是格格不入、大逆不道的。因此,二次葬在殷周以后,汉文化地区即已绝迹。
那么显然,这个船棺葬并非汉文化的墓葬。
再看其他几具船棺,破坏都较严重,有的没有棺盖,仅有棺身,有的甚至棺身也只残留一部分,更有甚者,有一具船棺中部被砍断,只剩下前后两部分。应该都是古时的盗墓者所为,正当大家失望时,牛鞭看到角落旁有一具十分硕大完整的独木船棺,我们走过去,正要抬开棺盖,忽然,那船棺内部,发出“哒,哒”的轻响。
四周鸦雀无声,只有那“哒,哒”声还在继续,我背上冒出一股冷汗,我们五人相互对视一眼,同时握紧了工兵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