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26节作者:
卯兔追心 2011-8-7 20:31:00
北方有刘福通给朱元璋撑腰,西面的徐寿辉也忙于自身发展,东边的张士诚两面受气,也处在发展之中,这就要求在发展的早期,朱元璋不能向任何一方开战。开战的结果等于自取灭亡。
因此,朱元璋起家之后,进军金陵,有夹缝中求生存的意味。反正我不打你们,你们也得给我块地方喘气吧。
我们来看看历史的大致情况。
2011-8-10 13:01:00
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出生时发生了奇异的事情:满室红光,且自从出生夜起,数次出现火光,邻人以为是着火了,纷纷前来救火,跑过来一看,却没有火灾。这有点传说的味道,为帝王顺利登上大宝进行舆论造势,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关于朱元璋容貌的记载,这个应该是符合历史了。明史上记载,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且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长相,但这个长相确实帮助了他,打开了通往帝王的大门。
即使是这样一位帝王,年轻那阵子也并不怎么顺利。十七岁那年,父母哥哥都相继死了,却没钱把他们安葬了。一个有眼光的人出现了,那就是乡亲刘继祖。他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埋葬了故去的亲属。这可是在接济将来的皇帝啊。
亲人都死了,朱元璋没有了依靠,为了生存,便跑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当和尚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大道,而是谋生,混口饭吃。呆了一个多月,可能是觉得这日子不怎么好过,便沿街乞讨,去了合肥。可是人不顺的时候,不顺会接踵而至。
朱元璋本来就是特级贫困户,讨饭为生,却又在路上病了。这如果没人管没问,死在大街上都是可能的。没准谁还会上前踢上一脚,嫌他挡路。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生病了,都会突然出现两个紫衣人护驾,直到他病好了,这两个紫衣人才消失不见。
如果用君权神授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紫衣人肯定是天帝派来的保护使,帮朱元璋渡过难关。如果从人类繁衍生息的角度,没准这两个紫衣人只是江湖游侠,见他可怜,便一直照料他,等他康复,便遁入江湖不见踪影。
2011-8-10 13:15:00
朱元璋游历了光州、固州、汝州、颍州等地,历时三年,看到到处兵荒马乱的,又回到了皇觉寺,觉得还是那里安全。当时因为朝政昏庸、压迫重重,起义到处都在发生。比较大的有在颍州起事的刘福通、蕲州起事的徐寿辉、徐州起事的李二、彭大、赵均用,还有南方的方国珍。还有其他小的起义队伍不计其数。
朱元璋二十四岁上时,郭子兴与孙德崖在濠州起兵。当时奉命清剿的是元朝将领彻里不花。但这家伙比较胆小,不敢攻打郭子兴他们,便到处抓良民,抓到便当做俘虏,向朝廷邀功。这可愁坏了朱元璋。
虽说寺庙是清静之地,但彻里不花把周围百姓都抓光了,他的战绩从哪里来?朱元璋认为寺庙也不能幸免,混口饭吃的地方也要被端了,便琢磨着该去哪里躲避兵乱。
那个时候,去哪里躲避谁也不知道,天下的局势没有现在有互联网这样方便的了解到,英国骚乱,这里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就能知道。但那时不能。没有这么便捷的信息网络。没有信息,不等于坐地等死。人们那个年代经常求助的是卜筮。朱元璋一开始算的不是要起兵与否,而是避乱。是继续呆在寺里,还是逃离,他算了算。可运气不怎么好,不论是逃离,还是呆在寺庙里,都不吉利。
如果算命是有效的,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的话,那只能说明一点,在当时作为穷苦百姓,到哪里都是不安全的,随时都有可能死于非命。所以朱元璋算命的结果是“去留皆不吉”。
这下可难坏了朱元璋,难道非得造反起义才行?朱元璋又对造反这事儿算了一卦,居然吉利。算命真有其效果,看来当时造反是求生的唯一途径,尽管造反也很有可能曝尸荒野而无人问津。但这个吉利的卜筮结果,极大的鼓舞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
2011-8-10 13:31:00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放在朱元璋的发家史里,这就是一句屁话。朱元璋因为奇特的相貌,被郭子兴高看一眼,留作亲兵。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相貌平平,庸人状,估计加盟郭子兴部队,也就是做个普通的小兵,打仗冲在第一线,第一刀便被砍中到底,而后抱着敌人腿说:“饶了我,我就给你棒棒糖”。敌兵骂了一句“去死吧”,手起刀落,从此故事便以此悲剧结束。
但事实上,朱元璋借了相貌的力,当上了亲兵。带兵打仗,逢打必赢。这事儿让郭子兴更加另眼相看,居然把养女嫁给了朱元璋,这算是收了女婿了。这女人可了不得,她便是后来的马皇后,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女人。娶妻得马皇后者,夫复何求?!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得到了重用,很快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官,又加上他的养女胥的身份,在郭的队伍里,那也算是个人物。但是不幸的是,郭和他的战友闹了矛盾,朱元璋还要为他们调解。在发展的初期,内部产生重大矛盾,这是即将衰弱的表现。所以朱元璋决定另起炉灶,于是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
直到抗击贾鲁的围攻胜利后,朱元璋聚集了乡里兵卒七百多人。郭子兴很高兴。那年头有军队就有发言权。当时彭大和赵均用的部队暴横,不足以成事,加上郭子兴又如此的孱弱,朱元璋只好另起炉灶。但走的时候,除了带走徐达、汤和、费聚等干将,剩下兵卒一并送了郭子兴当人情。
朱元璋这一招棋走的即惊险,又高超。区区七百人,属于鸡肋级别,用着没多大效果,丢之可惜,送了还是个人情。朱元璋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能够这样做,本身说明朱元璋智略之深远,远非一般人所比。
2011-8-10 13:38:00
他们此行的目标是定远,在驴牌寨略施小计,便获取民兵三千人。这可比那七百人好用多了,起码看起来气势就要大好多倍。加上他们几个大将的带动,那便是如虎添翼了。
果然,他们带着三千人,深夜袭击了横涧山的元朝将领张知院的部队,大获全胜,获得士卒两万人。如果不是前期跟着郭子兴积累的军事斗争经验,以及与著名将领徐达等人结盟,朱元璋不可能从700到0,到3000,再到20000.朱元璋部队迅速成长,充分证明了朱元璋超群的智慧,以及与徐达等人结盟的正确选择。直到朱元璋评定江上,徐达都与他一直勇往直前。
能够得此良将的主子又能有多少呢?谁又能震得住如此之良将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朱元璋其非凡的智慧,足以成就他的帝王时代,起码在那个年代,还无人能与之匹敌。
2011-8-10 14:03:00
这一年,朱元璋还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李善长。历史上对李善长的评价是智谋深远,策事多中。有了徐达为大将,又有了李善长为谋臣,左膀右臂兼备,帝王之路,焉能不通?
在他们忙着攻打滁州时,张士诚占据了高邮,自立诚王。这就意味着,在他们东面,已经有强兵在布局。这对他们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坏事,只指东面张士诚布局,会缩小朱元璋往东扩张的空间,尤其是早期。
说是好事,因为张士诚占据高邮,在他们东北方面,直接与北部元兵交接,给他们提供了一道缓冲地带。加上北面的刘福通,这个屏障便给了朱元璋喘息的机会。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尚处在发展早期的朱元璋来说。
次年十月,脱脱的大军打败了张士诚,又进而分兵围攻六合。如果六合被攻下,滁州也跑不了。朱元璋认识到了这一点,做了积极准备,在元兵来的时候,设了伏击,打败了他们。但是这一役,并没有对元兵造成什么重大的损伤,不久,更为强大的元兵再度来攻。
这次朱元璋不敢迎战,乃是归还上次俘获的战马,还让乡亲们准备牛羊,犒劳元军,替他们说好话,说他们的部队只是为了元朝把守城池,避免其他贼兵过来劫掠,你们不去打那些起义的人,打我们这些良民干什么呢?
你看,朱元璋的智略多么深远,借用了一张良民证,人家就退兵了。
十五年春正月,郭子兴采用了朱元璋的策略,派张天佑等率兵占领了和州。因为朱元璋有功,让他当了总兵。朱元璋回事厅镇住了其他将领,又如期完成工事,而其他将领未完成。他才把郭子兴的委任状拿出来,那些将领都吓坏了,服服帖帖的听他调遣。
这个取得威望的方法,再度显出了朱元璋的高明。如果仅仅采用违令者斩的方式,恐怕很快便死于乱军之中。
这年三月,郭子兴死了。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左副元帅,朱元璋为右副元帅。在几个人中,朱元璋的位子最低。他很失落,发了句感慨:“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他没有接受韩林儿的任命,但摄于韩林儿当时的威势,还是借用了他们的番号。表面上看是人家韩林儿的人,实际上干着自己划地盘的勾当。这挂羊头卖狗肉,给朱元璋换来的是北部边境的相对安宁和喘息的时间。
2011-8-10 14:08:00
虽然打赢了和州一役,但朱元璋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在江北死磕,不仅会和北方的元兵时不时的交战,还因为江北一带很多地方,都是韩林儿的天下,争夺起来,不但没有理由,还很容易惹火上身。
从整个战略布局来看,当时的江南虽然也盘踞着元军,但因为多是各地的驻军,没有北方元朝老窝里派来的大兵的镇压,收拾起来相对容易,而且也不会侵犯到韩林儿刘福通他们的利益。
从表面上看,又能够帮助韩林儿扩大地盘,无论于公于私还是生存上,都是上策。因此,朱元璋开始考虑渡江去江东发展。江东最为让人看得上眼的,莫过于曾经做过六朝古都的集庆了。
因此,朱元璋开始寻找渡江划地的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