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25节

作者: 卯兔追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顺着这张地图往南看,便是农民战争之初最为重要的一支起义军韩林儿、刘福通部。这支义军起义较早,且主要活动区域为华北、黄淮一带。在这一代,刘福通带领他的部队,与元王朝的部队短兵相接,战争进行的十分惨烈。最后在内部消耗和元军以及张士诚的夹击之下败退江南。
  刘福通在北方如何作战,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刘福通在北方作战起到的历史作用。刘福通1351年起事,直到1363年衰落,期间长达12年。这十二年,刘福通拖住了元军的主力部队,极大的消耗了元朝廷的军事实力,为南方各义军建立根据地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刘福通的北方义军部队的抵抗和消耗,江南各部兵马在尚未发展强大之际便面对元朝军队的强大进攻压力,其结果是可以推知的。

  因此,作为后来得势的部队,朱元璋要感谢刘福通部的奋力抵抗。但据历史资料表明,朱元璋感谢刘福通的方法就是将他和韩林儿两个沉江而死。在巨大的王权诱惑面前,失败之人是得不到感激的。
2011-8-4 16:09:00
  即使是没有元军的骚扰,但西有徐寿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为何朱元璋可以在金陵扎住脚跟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先看看西边的徐寿辉和陈友谅。

  徐寿辉(1320—1360),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湖北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1352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兵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1355年,势力复振。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部众归属陈友谅。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原姓谢,渔民,湖北沔阳玉沙(今湖北监利)人。这和徐寿辉也算是老乡了。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因战功升元帅。
  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其杀害。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
  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陈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被流矢命中而死。
  陈友谅不善于抓住战机,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
2011-8-4 16:14:00
  应该说,在徐寿辉执掌兵权的日子里,并没有对朱元璋构成什么压力,反倒给朱元璋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只是到了陈友谅时代,开始攻打朱元璋时,才对朱元璋的生死存亡构成重大威胁。鄱阳湖之战,便差点终结了朱元璋时代。
  但历史是容不得改写的,多行不义之人,不能团结部署之人,不能抓住战略时机之人,是无法完成统一各部使命的,等待的只有灭亡这条道路。或早或晚而已。
  所以,从整个形势地图上来说,当时西部的势力是对朱元璋有一定威胁的,但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不是轻易便可被消灭的。
2011-8-4 16:30:00
  再看看东面的张士诚。
  张士诚,字确卿,乳名九四。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1354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1355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1356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1357年,败于朱元璋军。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   
  1363年,派吕珍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   
  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从实际的作战形势上看,张士诚的处境很是不利。北方与元军交接,南方受方国珍的骚扰,西部还要受朱元璋的打压,再加上自身的很多误判以及进取心问题,导致了张士诚没有抓住时机发展为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直到1357年,才与朱元璋部有所接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