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30节

作者: 卯兔追心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康茂才是朱元璋进攻集庆获得的元朝降将,被朱元璋打败多次才投降的。他与陈友谅有旧交,朱元璋便利用了康茂才这层关系,让康茂才伪装成内应,要与陈友谅内外合击,一举搞定朱元璋。
  设定此计,也是迫不得已。当时的情势是,陈友谅邀请张士诚夹击应天。朱元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必须尽快将陈友谅引入应天一战,单独对付陈友谅。只有这样,胜算才大。如果等到陈友谅和张士诚两方面军队同时进攻应天时,朱元璋的气数就差不多了。
  因此,朱元璋与陈友谅一战,朱元璋要比陈友谅更急于开战。要让陈友谅上钩,必须让他觉得有机可乘才行。因此,朱元璋才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旧交,让康茂才修书遣使告诉陈友谅,要做他的内应,一举歼灭朱元璋。并告诉陈友谅,康茂才守卫的是江东木桥。
  江东木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陈友谅用水军攻城,在秦淮河上岸,那朱元璋很可能就此惨淡了。因此,必须让陈友谅主动放弃水军攻城的想法。因此,康茂才特地告诉了陈友谅,他把守的是江东木桥,是木桥,木桥。
  陈友谅记住了木桥,朱元璋却命部下连夜将木桥修成了石桥。当陈友谅带着大军,开着战舰到了江东木桥处时,大吃一惊,怎么是石桥。本来听到的是木桥,看到的却是石桥,常人的第一念,便是中埋伏了。赶紧喊老康,老康却杳无音信。这就更加增添了诡异的气氛。
  陈友谅害怕了,一个嚣张不可一世的家伙害怕了。害怕来源于未知。如果他把前来攻打应天的骄傲气拿出来,你有石桥,我就炸你个石桥,你有城墙,我就打你个城墙,或许会赢。但是陈友谅多疑的性格以及来得不是时候的胆怯,让他退兵了。退到龙湾这个地方登陆,准备进攻。
  朱元璋设置好的口袋,陈友谅钻进去了。一个打仗不合兵法的陈友谅,最终被按照兵法行事的朱元璋装进了口袋,一通猛打,直打的落花流水。朱元璋没有强大的水军,但却可以将他们引上陆来杀个痛快。
  最后陈友谅大败而归。这一战,朱元璋亲自在狮子山督战,当陈友谅进入伏击圈的时候,各位大将已经等不及了,想出战。但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计策,等下雨再战。下雨?说下就下么?对,刘基早就知道了。
  没多会,雨就来了。于是,朱元璋在大雨中一举定乾坤。随即,朱元璋发兵光复太平,后又在鄱阳湖一战彻底打击了陈友谅,陈友谅在逃跑途中中箭而死。西部的主要危险分子平定。朱元璋的江南大计基本成型。

2011-8-26 13:16:00
  而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扫平淮东,而后又南下清理了张士诚的老家,活捉了张士诚。两翼的威胁扫除了,接下来便是北进中原了。南方的剩余分裂分子,基本上不堪一击,随便派个小兵小将也就收拾了。
  从在应天打败陈友谅,到基本平定江南主要军阀,朱元璋用了七年时间。这七年时间,不仅让朱元璋的地盘扩大到江南大部,还锻炼了一支铁军,能征善战。北伐提升到日程之上。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朱元璋这一路的过程。朱元璋起事地点在濠州,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得到了锤炼。后和徐达等走定远,攻滁州。这里特别提一下,无论是濠州、定远还是滁州,都是江淮一带,地处南京的北大门,是历朝历代再次建都王朝与北方势力的主要战场。这个战场的胜败,直接影响到南京王朝的存亡。
  朱元璋在这一带活动的时候,与其他朝代没有任何分别,直接面临北部元兵的直接进攻。元兵第一次进攻,朱元璋打了个伏击,赢了。但是,人家的主力部队还在,士气还在,再打伏击,恐怕没那么容易了。朱元璋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打,向元兵示好,让他们撤了兵,保存自家实力。
  这是朱元璋英明之处。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不能太过张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占领了和州之后,朱元璋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是元军在江淮一带独大,还是刘福通韩林儿在此地称雄,都没他朱元璋的好日子过。那两个家伙,在当时他根本就惹不起。
  况且江淮一带是当时起义军和元军的主要战场,生存的几率很低。因此,下江南,以长江为屏障,在江南谋求立足之地,是当时的上策。因此,朱元璋瞄准了南京,当时叫集庆。因此,朱元璋在得了廖永安、俞通海的水军,并意外获得大将常遇春的加盟之后,顺利渡江,占领太平,进而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建立大本营。

  接下来是巩固大本营。朱元璋先将应天府的左青龙镇江和右白虎位太平一带进行清理,又逐步扫平了朱雀名堂,也就是宁国、建德一带,建立了根据地。这个策略,基本上符合南京帝都风水地理的布局。
  而后朱元璋又荡平白虎位的大患陈友谅,后平定青龙位的隐患张士诚,随后灭掉江南诸军阀,朱雀一片祥舞。
  如果朱元璋和其他很多在南京建都的帝王一样,偏安于江左,那面临的局面肯定和六朝无别,最后等待北方出现明主能臣,被人一举荡平而灭亡。历史没有重演,一方面是历史上引以为戒的故事很多,朱元璋这个主子都看得到。再加上朱元璋的野心并不止于江南,加上元朝在刘福通前期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如此坐收渔翁之利的好事,为何要放弃?
  不仅可以吞并天下,更可以巩固应天的北大门江淮一带,玄武低头。那岂不是很好?因此,朱元璋趁着锋芒犀利之时,趁着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大将还健在时,兴兵北伐,也就势在必行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