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31节作者:
卯兔追心 2011-8-29 15:46:00
朱元璋决定北伐,还是很舍得下血本的。整个大明创业时代,最牛的大将,莫过于绍荣、徐达、和常遇春了。可惜绍荣造反被处死,剩下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朱元璋就都用上了。
用他们北伐,朱元璋怕他们打的没章法,败在敌手而丧失发展的大好时机,便问他们北伐要如何个伐法。
常遇春要要直捣元朝的老巢大都,而且是破竹之势。朱元璋一听就吓坏了,得亏问问。这要是任凭他们自己去打,那还不得吃大亏啊。朱元璋对诸位北伐将领的教诲,再次体现了朱元璋对中国风水地理的深刻认识及其战略布局的才能。
朱元璋说:元朝有百年的历史了,京都的守备肯定很完善,如果我们孤军深入,万一我们的粮草跟不上,又陷入他们援兵的围困之中,那就危险了。我建议先打山东,撤除进攻元都的屏障,而后在挥师攻打两河地区,打掉元朝的藩篱,再拿下潼关,把元朝的西大门也占领了。这样一来,从地理上,我们就占据了优势,而后再进攻元都,元都必定会因失去救援而不战自克。而后一鼓作气,便可以拿下云中、九原、关陇等地。
诸位大将一听,果然是妙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于是徐达常遇春便依朱元璋之策,向北倾覆了大元朝。
从朱元璋平定各军阀及推翻元朝的历史进程上看,他是充分运用了南京这个帝都的风水地理的特性,以先建立根据地,后向两翼拓展,解除威胁,而后清理应天北大门江淮之地,而后撤除元都藩篱后推翻大元统治,其做法符合南京帝都的地理要求,是一次非常科学的应用地理特征为军事行动和建都立业参考依据的历史事件。
朱元璋不仅在南征北战上运用应天的风水特征,还在建都和稳定帝都政治环境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迷信手法,对大明王朝的统治进行巩固。
2011-8-30 13:55:00
比较出名的风水案件有两个,其一是鞭牛首,其二是斩龙尾。
牛首,是指的南京南面的牛首山。其他山对皇城都作拱伏来朝状,只有这个牛首山,牛头是朝南看,没有回头北顾。在风水上,审察龙脉的吉凶,有一条叫:去者要回头。不回头视为凶,回头视为吉,为有情。所以,这个牛首山头朝南看,不回头,也就是对南京成为的帝王不加理会,从迷信的角度则是帝王统治的王土上,有异志的政治势力。
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下令鞭打牛首山一百下,并且在主峰上,也即牛鼻子上,穿上了钢筋铁索作为缰绳,以驾驭牛首山。现在的牛首山在大炼钢铁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双阙山已经成为独角兽了。
第二件事就是斩龙尾。所谓的龙尾,实际上也并非什么龙的尾巴,而是钟山西南麓的花山,在贵山附近。这个花山也不太听话,从形态上看,有“腾去”之嫌,历史上记载为“钟山西南一冈,势若飞走,每视即与旧形不同”。
我们先不说山会不会飞,即使一座山有变化,也不会如此之快,相信古人说此事,也大致说此山属于风水上忌讳的“腾去”、“无情”之龙,属凶。
朱元璋在南京这地方落地生根,当然希望千秋万代、长治久安。他相信风水,因此也就相信了花山无情之说,便采取了厌胜的手法,在花山埋了数丈的铜钉,你不是要飞走么?我给你钉牢。还破例让百姓到花山打柴,弄他个毛突。并且将山头凿去,于其上修筑城墙。
这两个手段不管有没有起到作用,起码朱元璋都按照风水治理的手段下了毒手。但对于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来说,手段更科学、手笔更庞大的要数皇城新址了。
2011-8-30 14:41:00
当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心里便有了底,以后江山平定只是假以时日,而不是能不能平定的问题,建都立国就上升到层面。
根据大臣们的建议,当然要建都在他的福地应天。但是应天府经过多少年的战争破坏,以及这些风水大师的勘定,都认为原来六朝古都的皇城旧址不适合作为皇家宫殿的建设地址,需要另行勘定。
于是朱元璋派自己最得力的风水大师兼重臣刘基督办此事。刘基等人对南京重新进行了一番堪舆,以便避开六朝之气运。他们认为应天四象完备,左有青龙钟山,右有白虎石头山,北有玄武湖为玄武,南有秦淮河为朱雀,秦淮河南岸一带逶迤的小山岗为案山。
但是有两个不足之处,使得六朝气数不够:第一是背后靠着玄武湖,湖是水,阴气太重,背后生凉,而且长江位于南京的北边,南京属阴,阴气过重。第二是水口朝外,秦淮河从内流到外,泄了金陵之气。
要克服这两个弊端,首先要把城建于山之南,不能背靠长江,所以他们定穴于钟山之南,目的是取阳胜阴,使新宫城成为阴中之阳。根据天象,东部正处于“主生”的南斗的范围之内,他们就不再沿用从聚宝山到玄武湖的六朝旧城轴线,而另筑新宫城于旧城东部,使中轴线对准富贵山的山脊即背靠钟山之趾,以引钟山的灵气入宫。而关于秦淮河泄金陵之气的问题,新宫城就重新规划了河道,引秦淮河水入新城,这样就可以把所泄之气再留住,被引入新宫城的水名曰金水河,从燕雀湖前弯转流过,形成金城环抱之势,从而留住了金陵之气。
至于具体的宫城选址,堪舆家认为长江从南京流过时,发生了向东的折向,水脉在此结为一穴,六朝时定此穴为鸡笼山之南。刘基重新堪定后,认为穴应结于富贵山之南的燕雀湖。于是朱元璋下令填平燕雀湖,在那上面重建宫城。但是按照古代一向的风水常识,《管子·度地篇》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说的都是低洼之处不吉,隆起之处吉利。积水之地,无论你怎么填埋,在地气上,都是属于低洼之地,宫城建在低洼处,犯大忌。而事实上由于新宫城建在燕雀湖上,入住不久,即发生地基下沉,形成北低南高的地势,不吉得到验证,使朱元璋很生气。
既然应天作为帝都有宫城之扰、朝山之困,朱元璋为何还要呆在应天而不迁都呢?
实际上,朱元璋不是没有打算迁都,而是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迁都地点。
朱元璋曾经考虑过宋朝的都城汴梁为都城,但因为那个地方久经战乱,民生凋敝,再次建都也不容易,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朱元璋深知建国之初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兴土木。如果走那条道路,很可能会走上隋炀帝的覆辙,这不是朱元璋这个大英雄需要的。
因此,汴梁被否决。
朱元璋还把另外一个地方纳入都城的视野,那就是他的家乡濠州。他派李善长负责回家勘定建设。这充分显示了朱元璋是多么的热爱家乡,发达了也不忘记给家乡带点实惠,准备将家乡建设为大明的都城。
但是,朱元璋将濠州建设为都城的梦想被刘基的一句话就给浇灭了。刘基说:“那只是皇帝的老家,不可建成都城。我们不能小看王保保。”这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濠州地处江淮之间,很容易受到北兵的侵扰。而当时王保保还带着队伍与朱元璋对抗,天下还没有平定。如果建都濠州,只要王保保兴大兵进攻濠州,一旦被拿下,那不等于说大明亡国了么?
朱元璋知道这期间的厉害关系,而且他在起兵之初被元兵打的屁滚尿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不想亡国,不想丧失胜利的果实,因此,在濠州建都的事儿也就搁置了。
2011-8-30 15:22:00
朱元璋以汴梁作为精神上的北京,以应天为南京,实际的京城,而以濠州为中都,还有另外一个大臣提出过意见,此人便是御史胡子祺。
他说:“普天之下,地理上占有优势可以作为首都的地方有四个,黄河东岸(山西襄汾)一带地势高,可以控制西北一带,尧曾经在那个地方建都,但是那个地方苦寒;汴梁这个地方背靠黄河,南望淮河,宋朝曾经在这个地方建都,但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过平坦开阔,没有什么险要之处可以守卫;洛阳这个地方是周公占卜得来的,周朝和汉朝都曾迁都洛阳,但这个地方的嵩、邙一带,又没有殽函、终南山那么险固,而周围的水流比起长安周围的也差很多;能够占据大江大河的上游,又能占有气势雄浑的地带,威慑诸侯,莫过于关中之地长安了。”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便下诏皇太子,也就是后来追封的兴宗孝康皇帝朱标,说天下山川险固者,莫过于秦国之地,你去考察考察那边的民风民俗,慰劳一下那边的百姓,打打基础。
从这个诏谕上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处事是多么的老练圆融。在应天称帝,可以说是在老家门口,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沟通起来也方便,语言也基本相通。
但是到了关中,西北的风俗和语言都与这边不同,贸然迁都到那里,百姓适应起来还得有个过程。与其迁都过去再适应,不如先打个预防针,取得认同后再迁都,那样要稳固的多。
于是太子奉命考察西都长安。说来也凑巧,太子出行,多有不顺。太子出行渡过了长江往长安进发,但是赶上应天东南方雷声滚滚,又有一旬之久阴天却不下雨。朱元璋让手下占卜,说这雷声代表着大明天朝的威望响彻天下,有威震之兆;但连阴不下雨,则有阴谋在酝酿,便派人告诉太子一路上要小心谨慎。
太子去了陕西,旅游观光了一圈,又画了张陕西地图,作为此行考察的重要成果,汇报父皇朱元璋。可回来没几天就病了。在病中的皇太子还没忘记向父亲建言在长安建都的方略。如果不是第二年四月间太子死了,朱元璋迁都就提上日程了。
但历史不能篡改,皇太子还是死了。去秦地考察了一遍,太子就生病死了。无论你说长安那个地方多么适合建都,没有什么打击比这个来的更快更直接。想去秦地称霸王,让你死个继承人看看,谁来让谁死。
所以,朱元璋决定暂不迁都。史上有话为证。1392年,朱元璋在一篇名为《祭光禄寺灶神文》的文章中写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是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这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迁都的希望本来是落在太子身上,太子又病死,只好“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太子之死,让朱元璋放弃努力,听天由命,这是朱元璋迷信风水的直接后果,也导致了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变,大明王朝最后还是被迫迁都北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