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32节作者:
卯兔追心 2011-9-1 11:33:00
朱元璋放弃了迁都的想法,并不等于大明朝就不会迁都。朱元璋当政之时,做出的另外两件事,让大明迁都得以成行。
第一件事,分封儿子为王,建立诸王属地。洪武三年春,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樉为秦王,㭎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巳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朱元璋为何要分封诸王?做这件事之前,他曾经征求过大臣的意见。
按照大臣们的意思,不适合封王。如果封王,国家将会像周朝一样,陷入诸侯割据、兵戎四起的局面。他们普遍支持像始皇帝那样的郡县制。但朱元璋有自己的考虑。在打江山画地图的时候,就有心腹大将绍荣造反,又有股肱朱文正怀有异心,这让朱元璋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来源于那些名将大臣。
他们的能力越强,表面上朱元璋很喜欢,尤其是在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之时。但是,一旦消灭了主要的敌对势力,新的危机将会来自内部,也就是这些功臣名将们。如果哪一天他们不爽了,完全可以起兵造反。如果朱元璋在,这个事情还好说。在那个年代,像朱元璋这样有文韬武略的人很少,能与之匹敌的人也很少。
因此,他并不担心自己在位的时候会有人挑战他的地位,并灭了大明。但是他担心身后事。一旦作古,继承自己王位的儿孙没有自己的文韬武略,那只要大臣想篡位,则易如反掌。为了避免江山旁落,必须有自己的骨肉在外带兵割据。一旦朝中有事,便可进京勤王。
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此,朱元璋出于避免政权旁落异姓的考虑,分封儿子为王。
那么他就不担心诸王叛乱逼供,将自己钦定的继承人赶下台么?不怕诸王混战带来新的灾难呢?秦始皇有治平天下的理想,有千秋万代的想法,但不得法。可朱元璋想的是朱家千秋万代,至于天下是否太平,则在天命了。只要这江山在他朱家多呆几年,剩下的事情他就不管了。
2011-9-1 13:35:00
封王可不是信口乱封,将来要带兵到属地去,对外可以保卫疆土,对内,可以威震朝臣,保护帝王。在当时,大明王朝的主要敌人来自北方,除了元蒙残余势力外,便是关东的金朝后裔。因此,在封王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了考察判断,觉得朱棣这个孩子可堪卫戍北部边陲的重任,因此封他为燕王,王治所在地为北平。
选择最为得力的儿子卫戍北平,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上的考虑,那就是平定北部疆域,赶走元蒙政权后,镇守北平的是大将军徐达。常遇春耿直忠良,但却早死。因此,对于朱元璋来说,让徐达这个有勇有谋威震天下之人戍守北平,晚上睡觉总会做点噩梦,影响心情。尽管他知道,徐达其人对其很重臣,但总觉得还少点什么。
因此,朱元璋挑选出四子朱棣,最得力最欣赏的儿子,分封为燕王,与徐达共同守卫北平。即便这样,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太妥当,又与徐达联姻,让燕王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
这下好了。徐达不仅仅是魏国公,还是燕王的老丈人,皇帝朱元璋的儿女亲家,这地位、尊荣已经盛极一时,真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正是这样的利益捆绑,朱元璋才对徐达的忠诚感到了一些放心。
洪武十一年春,又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改封吴王橚为周王。
到了洪武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丞相胡惟庸造反,幸而发现及时,全部被朱元璋干掉,同时扫荡胡惟庸余党。朱元璋一气之下,废掉丞相职位。同时做出另外一个重大决策,即让燕王朱棣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从燕王11岁被封为王,到前往自己的封地就职,前后十年,也让曾经的小王爷长大成为一个威武四方的王爷。
这是朱元璋一步重要的棋子。既然朝臣怀有异心,就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长大的已经分封为王的儿子就应该到属地上去,发展壮大,威慑朝中大臣。一旦有变,便可以进京勤王。
所以,作为最为得力的儿子,燕王奉旨就职北平。
从燕王就职北平,到他开始带兵征战,又花了十年时间。这期间主要是老将带兵清剿元蒙残余势力。
洪武十四年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摆出超豪华将军阵容北征,讨伐乃尔不花。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威慑蛮子的一员大将陨落,给了那些想骚扰大明王朝的元蒙残余势力和塞外各部以称王称霸的梦想。
是年四月,思州蛮子叛乱。汤和为征虏将军,周德兴为副将,率师讨伐。汤和,这位老将再次出征。
到了七月,五开蛮叛乱。到了八月,朱元璋便派大将冯胜、傅友德、蓝玉备战北平。可见朱元璋是多么重视北部边疆和这里所面对的敌人。
到了十月上,朱元璋再次派汤和率师讨伐五开蛮,次年正月班师回朝。
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冯胜分兵守备边疆。
洪武二十年正月,便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等为副将,征讨纳哈。六月,纳哈投降。八月上,便收了冯胜的将军印,由蓝玉统兵。到了十月,冯胜就被罢免了。为了给点面子,允许他秋季入朝。
二十一年六月,汤和回了凤阳。老将死的死,罢的罢。
到了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决定启用自己的儿子晋王㭎、燕王棣帅师征讨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后齐王榑帅师加入,连傅友德这样的老将,都要听燕王节制。燕王朱棣不负众望,在三月上逼得咬住等投降,大获全胜。
在这次征讨中,充分表现了王与王的差别。晋王胆小怕事,燕王有勇有谋,最后得胜而归。朱元璋非常高兴,自己的儿辈里有像自己一样威武的人物,是他渴求的,这要比下面的大将威武来的实在的多,安全的多。因此之后又多次派燕王朱棣率师征讨,大将们都要听燕王调遣,边疆部队要听燕王号令。
因此,燕王朱棣的名号响彻行伍,震撼边疆市朝。随军打仗的,哪个将领哪个兵卒不想跟着这样英明威武的元帅打啊,不光打的赢,活下来的几率还高出许多,那岂不是又能锻炼身体,又能获得战胜的奖赏呢?
勇武有胆略,因此获得死心塌地的追随。因此,在诸王之中,燕王朱棣是最为强大的一个。
从诸王与京师的格局上看,诸王势力崛起,以北部燕王朱棣为最。朝中势力,在朱元璋健在时,威武依旧,号令如初。但到了朱元璋驾崩,势力的天平迅速向北倾斜,朱棣在大明地图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2011-9-1 14:14:00
年事渐高,朱元璋的心病也越来越大,让胡惟庸的案子也搞的心神不宁。后来又连着三年杀大将。洪武二十五年,杀周德兴,二十六年杀蓝玉,二十七年杀傅友德,二十八年杀冯胜。同年八月,汤和病死。汤和死的很是时候。如果他不是因为早病回归故里,恐怕下一刀就会落到他的脖子上。
刘基早死,而李善长也在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一案满门抄斩。这些老将大臣的先后陨落,给朱氏王权的稳固带来了一丝曙光,也让朱元璋入土入的更加轻松些。
但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最后发布的遗诏中,他还是不让诸王进京奔丧,再次说明,他对诸王与新皇帝之间,以及新皇帝与大臣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感到担忧。
诸王不入京奔丧,就避免了新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袭杀诸王。诸王不在京师,就对朝臣有二心者以震慑,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定。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深谋远虑。正是因为诸王不入京奔丧,才给了燕王以机会,尽管他是被逼上梁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