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34节作者:
卯兔追心 朱棣从建文元年七月造反,到建文三年十一月,虽然屡有战绩,夺城数次。每次发兵打仗,朱棣都亲自上阵,冒着敌人的炮火,身先士卒,经常落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城池打下来,离开的时候又被朝廷的兵马占据,打了三年,朱棣只占据北平、保定和永平三个城池。
刚好此时有在朝中被罢黜的官员说京师守备空虚,如果攻打,一定能打下来。朱棣动了心,这样打打杀杀不是办法,不如一局定乾坤,能打下建文帝都,就打下来,打不下来,战死也无妨,说明我朱棣不是皇帝的料。
于是燕王慨然说道:“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挥师南下,直奔京师。
2011-9-8 14:12:00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在整个南下的过程中,比较有决定性意义的还是在南京北大门江淮之间的战事。建文四年四月丁卯,何福、平安败燕兵于小河,斩其将陈文。甲戌,徐辉祖等败燕兵于齐眉山,斩其将李彬。李彬为右将军,相当于五虎上将之一,而陈文则为前副将军,也是重要的将领。这个损失,给朱棣的军队极大的心理威慑。
很多将领都打算收拾东西回北平老家,想回小河东休息观望。朱棣一开始还按捺住性子说教一番:敌人打了那么久,又饿又累,赶紧截断他们的粮道,困死他们很容易,你们现在都打算渡河回家算怎么回事。又命令愿意渡河回家的站在左边。差点把朱棣的屁给气出来的是,诸位将领蜂拥向左。
朱棣愤怒了,说:“你们爱去哪去哪吧!”这话一出,各位将领害怕了。皇帝,将来皇帝朱棣的龙威一发,军纪肃然。如果这是建文帝,没准刀锋就架在脖子上了。可朱棣是从疆场上杀出来的帝王,没哪个降临敢在他面前耍大刀。
恰好当时建文帝听信谣言说朱棣已经撤兵,便召回了徐辉祖,这让朱棣得意在淮河一带的决战中,从不利的地位,转向有利。何福和盛庸的军队相继被朱棣打败。燕兵得意渡过淮河继续南下。
关于南下的目标上,有部下建议朱棣打凤阳和淮安,也就是他们的老家。朱棣考虑到凤阳那地方的军队整肃,不易攻克,而淮安则粮食很多,如果陷入持久战,对他们远离大本营作战的孤军来说,不是个福音。
朱棣的意思是,直取扬州,而后剑指仪真,不仅可以震慑凤阳和淮安,就连京师也陷入孤危之地,到时候一举拿下京师也不是不可行。于是拿下扬州,江防都督佥事陈瑄带着水师投降。六月乙卯,朱棣率兵渡江,在江上和盛庸大战,打败了盛庸,攻克了镇江。渡江成功,兵临京师便容易多了。
六月庚申,占领龙潭。当月乙丑,打到京师金川门。建文帝得罪的王公大臣太多了,直接导致了谷王朱橞、李景隆等开门迎接朱棣。京师不战自破。建文皇帝见大势已去,便在宫里放了一把火,趁着火乱逃走,从此匿迹江湖。史上说,很可能去当了和尚。
朱棣顺利的当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比较有意思的是,朱棣金兵京师,与当年朱元璋打集庆的线路有很大不同,一个是走上游,从采石矶过江,而后占领太平,后攻入集庆。而朱棣则是从扬州过江,攻克镇江后,挥师西进打下京师的。
为何两次陷落南京的战法有如此之不同呢?
实际上,这完全是当时的情势不同造成的。朱元璋之过江攻打集庆,属于在母体内脱胎而出,逐步占领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在当时,朱元璋属于革命队伍,叛军。他过江也好,不过江也罢,四处都会遭遇元朝军队的挤压。因此,过江必须谨慎,在队伍不够雄壮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保留军队的战斗力和有生力量,避免江未过而人先亡的局面。因此,朱元璋过江,是采取了最为容易的方案。即便如此,还是借助了新来大将常遇春的英武表现,才得以成功。
而朱棣渡江的性质则不同。他不用担心北面跟踪的大部队。因为北面是他的老家。经过耿炳文和李景隆两个败家子前后领着八十万大军给燕王祸害之后,建文帝的家底也并不怎么丰厚了。
再加上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变,属于清君侧,在说法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对于那些王公大臣来说,尤其是其他藩王来说,朱棣领兵来袭,是解放他们的。而且很多人也都知道朱棣曾经带兵北战异族的光辉历史,抵抗的底气不足。并且朝中齐泰、黄子澄之流,多数的老人们也看不过眼,导致建文帝的部下面和心不合,打打就投降。对于他们来说,叔叔和侄子打架,拉架尚且不易,何况是跟着打呢!是建文帝当皇帝,还是燕王当皇帝,都姓朱,对他们没多大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用兵南下,选择进兵路线上,风险要比朱元璋当时小的多。这也是燕王一路打过来,队伍一路壮大的原因。但不管如何,燕王赢了。
从形式上看,燕王赶走建文帝,属于一次僭越,有臣强嫉主之成分,也显示了南京作为帝都的一贯特点。但从朱元璋的整体安排上,燕王当皇帝,无论是朱元璋指派,还是燕王自己上位,都是同样的效果。子承父业,千秋一代。
燕王朱棣取得政权后,并不想在南京立都。这个在他赶走建文帝当了皇帝之后就表现了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