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35节作者:
卯兔追心 2011-9-9 12:56:00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登基不到三个月,便下令迁徙山西没有田地者到北平,并给这些迁徙者钞票。这是直接以人口充实北平的重要举动。到底迁移了多少人口,这个没有明确的记录。但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信号:朱棣在苦心经营北平,准备迁都到自己的老窝。
朱棣为何要将大明帝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实际上,如果从历史的脉络来考察,我们便很容易得出结论。
朱元璋早有迁都之图,可惜未能成功,将此重任留给子孙后代。京其实本来就不是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首都之选。因为南京的地理位置偏南,不符合当时文人心目中“君天下者宜居中土”的传统观念,再加上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几个王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寿命都不长,作为一国新君的朱元璋对此十分忌讳。最初也有大臣向他建议定都开封,但是他考察后觉得开封的环境四面受敌,无险可守。
1392年,朱元璋在一篇名为《祭光禄寺灶神文》的文章中感慨地写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是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这充分说明,朱元璋想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宫城的设计上有缺陷。
上面说的是迁都之起因。建文帝登基之后首要任务着重于削藩,将迁都之事搁置,结果却死在削藩之上,值得玩味。朱棣上台,迁都也是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朱棣,不是迁都与否的问题,而是迁都到何处,如何迁都的问题。
至于迁都的地点,再往南方,连想都不要想,等于背井离乡了。自古以来,作为首都的著名城市有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地。开封和洛阳,在他父辈已经被否决了。对于长安这个地方,是好地方,天下公认。但对于朱氏江山,上面有一个浓重的阴影,跟肺结核晚期似的。那就是朱标,第一任太子前往陕西考察,为迁都做准备工作后不久便去世。应该说,这朱标的病,谁都知道是去了陕西染上的,只是挨了年把才死掉。
朱棣作为朱标的弟弟,不可能不知道实情。关中在用一种近似凶悍的方式拒绝朱氏称霸关中,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放弃了,他这个朱元璋的后代,威武不及老子,哪里敢造次。因此,长安作为迁都的目标,已经不被纳入视野。
北方能迁都的地方,古代名都都被否认了,只剩下个自打金朝以来的北平,尚且保持着帝都的王气,加上朱棣从北平起家,最终登上大宝。如果从迷信的观点,这是北平的王气所致。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迁都北平则是首选。如果从地理位置看,对于朱棣这样一个马上皇帝来说,坐镇北平不仅可以坐北朝南,称霸中原,一统天下,更可以威震边疆,震慑北部蒙古、匈奴诸部,确保大明江山稳如泰山。
因此,诸多的好处诱惑着朱棣迁都北平。但如何迁都?如果他像建文帝一样,心里想着削藩,一上台便不顾一切的削藩,招致亡国灭身的惨祸,那样他朱棣的江山会保得住么?
但朱棣就是朱棣,不是什么朱允炆,那个乳臭未干的家伙。朱棣心里确定迁都,但一开始在迁都问题上只做皮毛功夫,比如迁移点山西的闲置人口去北平啊之类的。登基之后的首要问题是要一统江山,消灭异己。
朱棣不仅把齐泰、黄子澄之流的建文帝死党铲除殆尽,便连铁铉、盛庸这样的忠臣也不放过。花了几年的时间搞定异己之后,朱棣便在迁都上加快了脚步。
2011-9-9 13:50:00
永乐元年八月,发配流罪以下的罪犯到北京垦荒种田。同月,迁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充实北京。永乐二年九月,迁徙山西百姓上万户充实北京。永乐三年九月,再次迁徙山西民众上万户充实北京……
有了人口,便好做事。永乐四年闰七月,下令明年五月开始建设北京宫殿,派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宫殿所需木头。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朱棣派人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建材的源源不断的供给,为建设北京皇城出了大力气。
北京宫殿建成之后,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
有意思的是,朱棣迁都后不到三年便驾崩了。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但仁宗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大明便在北京扎根了,南京则被摘了夫人的桂冠,连个妾都算不上了。
从我们对历史的脉络分析来看,整个大明江山最初的五代帝王,除了不断的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外,对于都城,一直摇摆不定。朱元璋知道南京历史上的六朝都很短命,这是所有当皇帝机会的,且其皇宫风水很差,一直琢磨离开南京。
本来打算迁都众望所归的关中宝地长安,派了个得意的太子过去打前阵,却把命搭上了,很是不吉利。这迁都暂时作罢。传位皇太孙朱允炆,这孙子又不识好歹急着削藩,最终被赶下台,不知所终。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四子上台,便努力实现父亲的遗愿。
经过苦心经营,迁都北京。而朱棣的儿子跟朱标的儿子没多大区别,还想搬回南京那个他爷爷担惊受怕的地方,可在位不到一年就死翘翘了。换上朱棣的孙子上台,这明都北京的历史就定下来了。
再度总结一下:朱元璋想迁都,没选到地点;朱标选地点死,压制了朱元璋迁都的想法。建文皇帝不迁都,朝代更迭,生死未卜。朱棣迁都,基业百年;其子仁宗高炽谋归,成为短命皇帝;其孙宣宗朱瞻上台,在位十年。
历史就是历史,不容二写。明朝的政治中心是北京,不是南京,不管朱元璋在那多少年,心却不在。这不得不说,在帝王的心目之中,南京的帝都风水,无以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再加上明朝最初的几代皇帝的巧合事件,也就逼迫大明的主子们,老老实实的呆在北京,君临天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