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段婚姻的渣男,看了“拒绝玻璃心”的帖子,有话要说》
第16节作者:
zhidao518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人家里我都去过。家里一团糟,还是农民的生活习惯,还是那么邋遢。
另外一个,就是骄纵子女,一个大市场里的子女,我在那里的几年里。几乎没有读书读出来的。都是初中、高中毕业,或者上个垃圾大学,就回家了。然后享受父辈创造的财富了。多惬意啊,有豪车可开,有羡慕的眼光追捧。比在外面打拼强的太多。
他们的未来会如何,他们再成立家庭养育的子女又会如何?相比大家可以预计的到。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一大堆。都是发生在身边的。
中国有句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应该的意思就是人如果一直穷的话,就会思变,就要想要富裕,但一旦富裕,又会陷入骄纵子女或者孙子女的怪圈,从而导致家庭的败落。
日期:2013-07-08 09:41:42
这样看来,如果想维持家族的荣誉,也为了让后代生活的更幸福。为了让后代继承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保证后代的情商一直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遗传。更不要不要陷入穷—富——穷的怪圈。
(我理解的-------其实穷与富,都是表象,内在的东西决定了一个家族是会穷,还是会富裕。所以不需要刻意的去挣钱。而应该提高的是修养与素养。该来的自然来,该走的自然走)
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
日期:2013-07-08 10:26:16
古代人怎么办的呢?
通过家训.
春秋时代就有家训了,不过那个时候比较凌乱,还不成系统。有先知之明的家庭也开始重视教育的作用了,也意识到环境的作用。传下来的千古佳话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就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好孩子,不惜搬家多次,以求找个好的环境。
现在考证比较早的而且成熟的家训是《颜氏家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距今大约1500年以前。颜氏家训里就以儒家思想来教育子弟,比如如何学习,如何修身,如何处世等等。
这里列举几则: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厮,久而自臭也。
就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阐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2、用人治理而忘人之功,不可。
就是教导子弟,不要过河拆桥,要感恩图报。
3、巧为不如拙诚。
意思就是奸滑而狡诈不如笨拙而诚实。
大家看看,是不是都和今天对情商高低的理解很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步丰富了家训的内涵。发展到后来,基本是名门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训。比如江南钱氏家训。比如合肥包氏家训,等等,太多太多了。
归纳起来,还是不外乎,求学,修身,治家,处世。当然也少不了说道几句封建统治需要的“忠与孝”。
这里我列举一个宋朝,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大家共赏。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同亲重。
礼仪勿疏狂,邻里敦睦生。
敬长与怀幼,孤寡贫同情。
谦恭尚廉洁,戒骄伴终生。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情。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事行八德,修身耀祖宗。
儿孙要信守,全家乐融融。
有心的朋友可以仔细揣摩,除了开头的“忠孝”倡议宣言。是不是通篇要求的价值观,生活观。为人处世的方法,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日期:2013-07-08 11:14:00
欧洲人怎么办的呢?他们那里的贵族啊,皇室啊,也有家训,不过相比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说,就太幼儿科了。
(原谅我没有提到美洲人,澳洲人,因为他们都是欧洲人的后裔。更原谅我没有提到非洲人,因为他们还处于原始状态)。
欧洲人凭借的不是家训,他们主要凭借的是宗教——基督教。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有一些基本的:
比如,神,天堂、人间与地狱。信原罪,信救赎。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自省,守斋,倡导扬善惩恶。一夫一妻制,对婚姻的忠诚。爱上帝,爱世人,普世价值观。等等。
了解基督教的知道,信仰基督教的教徒,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有严格的要求,即使今天已经世俗化了,依然是养性修身的方法之一。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的确产生过世界上最灿烂的火花。家训,弟子规,都是其中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都一一被我们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欧洲文明的历史,比我们短的多的多。但凭借基督教的强大生命力,成就了今天的伟大的物质文明,也建立了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价值观。
因为基督教是如此强大,更早已深入到欧洲人,及其移民的血液中。
不可否认,基督教在历史上也走过弯路。甚至为了传播教义,而且用剑与火强行推广。用十字军进行东征推广。
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内在有最质朴的关于人本质的诉求,所以,它才能在2000年的历史中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大。
小布什写过一本自传,《抉择时刻》。这本书我仔细的看了,小布什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在美国,最有智慧的科学家也不会放弃对宗教的信仰。最后权力的政治家更不会没有信仰。为什么?
他们不知道没有上帝吗?
当然知道。他们是最聪明的人。
但他们更需要树立一个标杆,给社会道德稳定的基石,给自己心灵一个港湾。为自己,为家庭,为子女确立一个思想与行为的规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