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冉父亲的生平,是充满着辛苦操劳的一生。方父在十四岁时的一个饥荒年代投奔了他在外省的叔叔,离开了他自己的父母。在方云冉叔爷家里,方父基本是作为儿子在承担他叔叔的家庭重担。方父年轻时受过很多生活的苦,关于方父的苦难,多年前他曾和方云冉略微说过一二。方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温饱无法自足,这倒不是因为叔爷克扣他食物,而是在那样食物贫乏物质匮乏的年代,叔爷一家也在很多个日日夜夜里与饥饿相伴。方父说他们吃过树皮。这些方云冉后来在小说中看到过的情节,方父都曾体验过。方父非常能够吃苦耐劳,他曾在寒冬腊日里穿着薄薄的棉裤出去打柴,在天寒地冻中挑着扁担去很远的地方给家人们挑水,他做过很多方云冉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没有做过的事,吃过很多方云冉和欧亚宗甚至欧嘉义这几代人所没有吃过的苦。
方父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着,他非常珍惜能够专心读书的日子。方父说那时一根铅笔、一个作业本对于他来说都很稀奇很珍贵。方云冉小时候家境虽然也不富裕,物质并非像现在这样极大丰富,但是至少她没有为一根铅笔一张作业纸发愁过。可是方父亲那时上学期间,从来没有用过一根完整的铅笔。有条件稍微好些的同学,用完的铅笔头,快要扔掉的时候,方父就把铅笔头收集起来用。铅笔头通常都很短,方父和其他家庭贫困些的孩子采用的方式是用一根可以套住铅笔头的硬塑料管套住铅笔头,这样的话就不至于手握不住那截短短的铅笔头了。
欧嘉义这一代人,是完全无法想象他的姥爷当初是如何生存、如何求学若渴的。当方云冉偶尔对嘉义提起他的姥爷当年如何用铅笔的时候,嘉义会张着用一张小嘴巴显得非常惊讶。看到嘉义瞠目结舌的样子,方云冉会稍微有一些安慰。没有和先辈以及别人的比较,嘉义如何懂得生活的艰辛呢?
日期:2012-07-07 22:14:53
9. 在几千米的高空中追忆父亲(二)
方云冉的父亲在学业上勤奋努力,后来考上了邻近某市的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方父也算是知识分子了。叔爷那时是把方父当做儿子抚养的,他看中了方父的聪慧、踏实、稳重和懂事,也期待着方父能够像长子一样将来能养老送终。叔爷限于家庭的经济困境,考虑到没有太多的路费供给方父,因此从各方面情况来讲,这个师范学校对于整个家庭和方父的前途而言,确实是一条很现实还算不错的出路。可是生活的重担还时时压迫着父亲,父亲在师范学校并没有成功的拿到毕业证就提前辍学了。辍学的原因绝非是因为方父贪玩或者其他,方父的那个年代那种生活条件还不允许他去打游戏去谈一个自己能相中的女友。方父的辍学纯粹是生活所迫。
父亲辍学之后,依然顺利地在本地的一个乡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那时方父还只是一个民办教师,因为他没有拿到正式的中专学位。但是即便如此,父亲仍然在当地被看做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小知识分子。方云冉看过很多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年轻的方父很瘦,五官也称得上英俊,因此虽然个头不到170cm,但仍显得挺拔飒爽。所以,他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个帅哥呢。
之后父亲回到老家,依方云冉爷爷奶奶之命见了方云冉母亲一面,因为第一印象都觉得对方很入自己的眼,因此这个婚姻就顺理成章地被促成了。方父匆匆和后来的方母订婚之后,就回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后方云冉的父母办理了简单的婚礼,方母也从千里之外来到了方父身边,夫妻二人开始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1年多之后,方云华出生,之后的几年,方堃、方云冉和方显相继出生。
方云冉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反反复复地唠叨说,“那时候你爸爸的工资才三十一块九毛八分钱”。如果说作为女儿,方云冉在生活条件比父母当年稍好的年代中,尚能理解父母的肩膀上要为5口人的吃饭问题承担那么多的担子的话,嘉义这个年代的人,一定是远远理解不了方云冉的父母们在当年是如何度日如年地辛苦的。相隔一代人,接近六十年的岁月流失间,中国各地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方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虽然工资很低,但是他基本摆脱了要承担体力活的困苦。可是方母的知识水平仅小学肄业,她远远达不到去找一份悠闲的工作的高度。当年方母曾经和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下地干活吃大锅饭辛苦地挣着每一个工分。母亲甚至修过渠干过一些男人的体力活。虽然方云冉对工分这个东西自始至终没法彻底地理解,但她知道当年每一个工分都对母亲、对于这个六口之家都很重要。
方云冉小时候,乡政府被称作公社。父亲当了几年人民教师之后,因为笔杆子过硬,被公社的某领导看中,进入“机关”里当了“干事”。方云冉真不知道干事是什么职位,方云冉现在找不出什么职位能和这个不是官职的官衔挂上钩。但是显然从父亲任干事之后不久,家境好了许多。也从那时开始,方父脱离了农村生活,吃了“商品粮”。方父通过一些人事活动和运作之后,母亲不久就在公社的招待所找到了一个比之前轻松很多的闲职,主管招待所的卫生和其他杂事,有时如果公社食堂里厨师的人手不够,母亲还会被抽调去食堂帮忙。
虽然方云冉的母亲知识层次不高,但方母从小生活在一个“财主”家庭,小时候方母的家境比方父的要优越很多。方母的父亲,方云冉的姥爷,在当地是一个很有名的木匠,算是手艺人,多少也算是德高望重吧。方母说小时候她总是不缺花生啊大枣啊核桃啊这样的零食。方母还说她从小学辍学并非是因为学习不好,相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曾经是名列前茅的。实际上方云冉对母亲小时候放弃学业的解释是,在母亲那个年代里,人们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姥爷对于母亲成绩如何并不关心,也无所谓她是否成为风华绝代的才女,所以之后便对母亲求学之事不那么坚决支持了。方母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放弃了学业,年龄很小就待字闺中做些刺绣针线之类的女子手工活。若说方云冉的母亲没有很多才气的话,也不尽然。方母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若干年前的是非恩怨,若干年之后母亲还会对方云冉几兄妹们津津乐道娓娓道来,让方云冉无限惊讶于母亲有限的知识层面下巨大的脑容量。
日期:2012-07-08 08:29:21
10.在几千米的高空中追忆父亲(三)
父亲在方家几个孩子的眼里,一直是威严的。方云冉几兄妹小时候吃饭时,原本叽叽喳喳说着话,父亲一坐上饭桌,桌子上便悄无声息了。因为父亲曾经说过:“吃饭不要说话!”
记得父亲在乡政府当干事的时候,有一天方云冉正在家门口玩耍,父亲下班回来,就给了她一个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梨这样的水果在渔木市还很稀有。)并顺手把她抱起来走进了院子里。母亲看到这一幕,嘀咕说:“你爸今天遇到什么喜事了啊,平时都很少抱孩子的。”父亲面带喜色,哈哈地笑着说:“是有喜事啊,明天我就是乡长的秘书了,专门负责给他写材料呢。”
父亲生前给方家和方母的很多亲戚都提供过大大小小的帮助。堂哥方明就是其一。方明在方云冉们只有几岁的时候便来到渔木市投奔了方云冉的父亲。方父像对待亲生子一样,让方明在家中吃住多年,替他找到一份出体力的工作,并且从介绍、相亲、订婚、结婚,一手操办了方明的终身大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