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段婚姻的渣男,看了“拒绝玻璃心”的帖子,有话要说》
第22节

作者: zhidao5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就是正常人群,智商值也大致在80-120之间浮动。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人是不同的。
  而且,智商并不仅指聪明与否。有的人不善于言语,但善于数理。有的人拙于书写,但长于推理。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人形象思维能力强。

  而且,智商很大部分程度上,我认为是天生的。如果后天有影响的话,也应该是在小时候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成人,比如长到8岁,15岁以后,基本定型。(当然,这个只是我的个人观察结论)
  大家也应该发现不同的人也有兴趣上的差异。虽然可能同样都是5岁的孩子,有的可能喜欢音乐,有的可能喜欢书写。有的则爱好绘画。
  所以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古人,就悟出来,要“因材施教”。不能用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可是, 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却束缚了这种思想。因为处于稳定统治或者洗脑的需要,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被禁锢到儒家的思想文化圈中去了。读死书,死读书。目的是把“天下读书人一网打尽”。
  我们的古人悟出了"因材施教"这个道理,但我们几千年都没有认真的实践这个真知。

  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大学更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过去是长期的计划经济。国内很多大学就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升学,高考,受历史的影响,更有计划经济的影子。
  所以才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励志名言”。
  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的儒家教育方式,再结合到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独秀于”世界的教育模式————世界上最严格,甚至是摧残人的中小学教育。和世界上最烂的,和经济第二大国远远不能匹配的大学教育。
  前面我说了,今天很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都是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比如一夫一妻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再比如就是上边讲的我国的“独秀于”世界的教育模式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我们今天在课堂中设置的什么音乐,美术,体育,地理,历史,这些,都是受西方教育的影响。100年以前,中国的中小学课堂上基本是没有这些课程的。
  西方人设置这些课程的本意是尊重孩子天然的智力差异,兴趣差异,从而通过这种多科目的教育,培养引导孩子的“天赋”。孩子幼儿时期的“兴趣爱好”,最终可以发展成为成人之后的“工作爱好”。成为地理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学家…………
  所以,你们看书店里写的最好的,卖的最好的什么这些关于绘画,音乐、自然,,生理,科学的书籍(幼儿或者成人),基本都是外国人写的。
  我大女儿的科普书很多。像《法布尔昆虫记》《西顿动物记》之类的书,都经历一个世纪的时间了。但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依然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为啥?读过的朋友应该有感受————没有强烈的兴趣,没有对自然的爱。不可能写出那么有感染力的关于自然与动物的故事。
  (题外话,我们的科学研究,基本都是瞄准欧美的,美国人搞个什么出来,我们就接着搞个什么出来。美国的科学家基本是兴趣主导,我们基本是功利主导。所以,我们注定不可能走在美国人前面,所以我看到在强国论坛里瞎嚷嚷的就好笑。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注定了在最先进的科研与探索领域中国人只能跟在美国人后面,只能山寨)
  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引入了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中的“绘画,音乐、自然,,生理,科学”等科目,却没有引入别人的教育思想。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赋差异。更不是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的教育还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读书是为了考学,考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好收入,好地位…………和古时候,封建皇帝通过科考取士从而禁锢思想多么神似啊…………
  考学主要考数学,语文,英语,那么我们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学习,去补习这三个主要科目。从小学到高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后,等一旦考上大学了,或者工作了,曾经在高中里挥洒汗水,整的死去活来学到的知识,又似乎都丢弃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然后工作。然后再把学习过的知识忘却…………悲催……。

  所以,我们有世界上最苛刻的高考制度,最摧残人的中小学教育。但听话的孩子,被鞭策的孩子终归要长大,要进入大学,脱离父母老师的管制。会有自己的思想,会寻求释放自己多年来被压抑扭曲的心灵。所以,我们就有了世界上最烂的大学教育。和我们世界第二经济体远远不能匹配的大学教育。
  我们也自然拥有了很多在毕业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与社会是脱节的。我甚至可以预计,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严重,除非从小学,中学就改变我们的教学思维模式与教学方法。
  如果说在计划体制时代这种教育模式还可以让大部分年轻人混到一个好工作。而在今天,或者未来,该模式注定是要走入死胡同的。这种方式也培养不出来未来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所以,在这种大气候下,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家庭,还应该能够独善其身。学校里做不到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里积极引导。学校里给的学习压力过大,家里要减压。
  我们不能按照父母,或者邻居给我们的建议教育孩子。我们要想象一下,未来20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子的人才。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先天智力天赋,兴趣爱好来引导他(他)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
  我相信,社会在变革。未来需要更多类型的人才。美发师一样受人尊敬,设计师一样有高收入,画漫画可能也是成才的一条路径。

  我们更要理解,人生就像是一场巴黎——达喀尔拉力赛。尽管旅途总充满了变数,但提前规划好行程,才能安全的到达终点,而不在于开始跑的有多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