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宁在图书馆里已经待了一天,他最近接手公司安排,着手处理公司合并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基金会一事。
这是一件让人琢磨不透的合并案。
原因之一,合并案的动议开始于两年前,由公司副总裁安德烈•沙夫朗亲自负责。两年来,合并案一拖再拖,几无进展,前期进展报告上列出的唯一原因只有寥寥数语:对方拒绝,谈判无果。拒绝者是基金会主席雅克•阿多沙,他一手创办基金会,又是一个垂暮老人,情感上不能接受也可以理解。但是,阿多沙已经去世一年半,合并案仍然看不到半点成功的影子,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安德烈或许有些刚愎自用——上了年纪的人总是有些固执——但他向来做事不择手段,生意场上的事,无所不用其极,怎么会在基金会这件事上循规蹈矩起来?
原因之二,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医药与高端电子技术研发的公司,沙夫朗兄弟公司平时也资助各类文化研究机构,但斥巨资收购一家远在北京的公司,实在毫无必要——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都有大量研究机构,热切地向沙夫朗兄弟公司这样的财团伸出友谊的橄榄枝。基金会似乎得到了公司特别的关注。
原因之三,杨博宁素有“清道夫”之称。所谓“清道夫”,清除障碍,打扫麻烦。做这样的事需要冷静和果断,最重要的是,面对困难,为了达到目的,不必拘泥手段。那么,眼前的事,杨博宁琢磨着,是需要他为合并案打开一个新局面,还是需要为已经出现但并不为他所知的麻烦划上句号?
杨博宁站起身,松松筋骨。图书馆里人很少,今天是圣诞节,大多数人已经放假回家。
他回想着今天看到的资料,上百份文件列在终端显示器上,后面附有标签,说明文件的存取权限。所有文件都在他的阅读权限内,他为无法带离的文件做了详细的摘要,又提取了将近十份文件,要求传至他的电子邮箱,大部分是财务报告和法律文件。关于基金会的背景介绍只有三千字,都是些蜻蜓点水似的官样文字,但也让他对这家国际文化机构略有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基金会成立于中国香港,九十年代后期,迁址于北京。创立者为法国人雅克•阿多沙和他的朋友卡尔•扬,前者一直担任基金会主席,后者于八十年代中期去世于马来西亚。
基金会主要从事中国上古文化的研究,资助中国各大研究机构的重要考古项目,在很多出版的学术文献里,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同时,它还兼顾中亚与东亚地区的文化考察项目。从文件引用的材料看,基金会在南美和大洋洲也有考古项目,均由其在法国的办事处出面协调。
杨博宁调阅了相关文献,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两年来,基金会参与的几项南美洲阿兹台克文明的考古项目都因故中止。更奇怪的是,在网络上找不到任何相关新闻报道,似乎有谁将事件一手抹去。
他在拍纸薄上记下这件事,在下方重重划上几条波纹线,然后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边闹哄哄,有笑声,有孩子的尖叫声,还有嗡嗡的谈话声和欢快的圣诞音乐。
“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基金会?”电话那边的中年男声顿了顿,“你等等,我到另一间房间接电话。片刻后,电话里安静下来。
“你那边很热闹,抱歉打扰了你的聚会。”
“别放在心上,你知道,艾琳喜欢这一套。怎么会想到问基金会的事?”
“公司的事,我猜你那边一定听到风声,关于合并案。”杨博宁走到书架后,避开监控摄像头。
对方“嗯”了一声,“我听说过,安德烈•沙夫朗负责,但一直没有成功。真没想到,他这样的人还有干不成的事?你不应该接他的活儿,这不像你的作风。”
“董事会的要求,我必须服从。你曾经在东亚待过一段时间,应该知道这间机构的一些情况吧?”
“没错,我在日本待过几年,有些人脉。基金会在东亚和中亚研究上投资巨大,尤其关注上古史的进展,据说基金会文献室里藏有大量罕见文献和珍本古藉,最吸引人的则是著名的小格朗利厄日记。你听说过这本日记吗?”
“没有。”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是欧洲人探险中国西域最集中的时期,前后发现楼兰古国遗址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后有揭开敦煌面纱的英国人斯坦因和汉学家伯希和,很多人怀着热情和雄心壮志前往亚洲,为了探寻那个神秘的国度……见鬼,我忘记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了。”
“我在非洲长大。”杨博宁说。
那人笑了笑,又说:“小若埃尔•格朗利厄,法国人,这一时期被激情冲昏头脑的探险者中的一员。你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上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曾经深入亚洲内陆腹地长达三年,并且详细记录了他的旅行生活,这就是小格朗利厄日记。”
“这本日记很特别?”
“准确说,不是一本。大概没有人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本小格朗利厄日记流传。据我所知,日本一些财阀愿意出巨资购买这本日记,哪怕只是日记的片断残本。几年前的开价是一千万美金,但我最近听说已经涨价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没听说有人真正见过这本日记,而且,关于这本日记的事也只在很小的圈子里传播,这就是你为什么从没听说过它的原因。”
“为什么?”杨博宁问。一本日记价值不菲,总会有一个原因。
“说来荒唐,有人认为小格朗利厄在亚洲某处山地中上找到了永生不死的秘密,还有人说他带回了绘有史前远古人神大战的石板,可以把人类的历史再上推几万年。这些都是捕风捉影的事,但总是有人相信。”
“是啊。有些人痴迷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基金会的文献室不对外人开放,即使是内部研究人员,也会在研究之初签下协议,保证在未得到基金会允许的条件下,不会公开研究成果。如果沙夫朗公司想要收购基金会,文献室就是基金会最重要的资产。你应该懂得我的意思。”
杨博宁当然懂得话语背后的含义。如果想要知道公司合并案的真实意图,就要抓住重点。
挂断电话后,他在电脑里输入了查询关键字: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基金会,文献室,小格朗利厄日记。
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了几秒后,出现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深蓝色图标。图标轻轻地闪动,他将
日期:2011-1-17 15:24:00
1.4
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了几秒后,出现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深蓝色图标。图标轻轻地闪动,他将鼠标移到图标后,出现了一个对话框:
“是否调阅海洋研究所存档?是,不是。”
他顿了顿。以前他曾偶尔听说过有这样一个数据库存在,但从未见过。它是禁区,正如庄园地下三层一样,闲人不得入内!他的目光从显示屏上移开,向周围望了望,室内十分安静,只有头顶灯管发出的“咝咝”的电流声。
“杨先生,您还需要咖啡吗?”图书馆资料员出现在走廊上,站在书架的旁边,咖啡壶里盛放着新煮的咖啡。
杨博宁吓了一跳,但脸上一如往常。“不,不用了,我大概还要再待上二十分钟。”他说。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资料员笑了笑,转身离去。
他重新回头看着那个对话框,好奇心驱使他选择了“是”。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变化,蓝色的图标变大,闪烁的图案更加清晰,界面焕然一新,堪称华丽。他进入了海洋研究所的数据库。
档案编号:EUR1880-F913-03#
主题:“小格朗利厄日记”。
关键词:小格朗利厄日记;永生;诺维家族;吸血者。
他无法看到全文,只能读到相关的部分摘要,但其中并未提到“诺维家族”和那个莫名其妙的“吸血者”。摘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其人生平,一部分关于他的旅行日记,即通常所言的“小格朗利厄日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