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生灵——黄金面具传奇》
第32节

作者: 李玉_海琳娜
收藏本书TXT下载
  能编造的答案他都编造了,实在做不了的,他就空着。回到容川后垂头丧气地向肖文报了丧。结果……他通过了,据说考得不错!他当然合不上嘴,天上掉馅饼的事终于轮到他了,阅卷老师八成是那天中了彩票,老天开眼啊!
  下一次考试在两个月后,苏秉全知道天上再掉一次馅饼的机会十分渺茫,这次只有靠自己了。
  趁着苏秉全学习的功夫,江怀川偷偷取出了信封中的东西:两页英文报纸的复印件,一张红黑两色的名片。
  名片正面写着:安德信调查公司,副总经理:迟志强。附有一个手机号码和公司地址。名片的背面有两行数字,第一组是卷宗号,由十三位数字组成;第二组是查询号:是七位数字。
  江怀川拿着电话进了卧室,顺手关上了门。按照名片上的号码,拨通了电话。

  打完电话,他回到客厅。苏秉全仍然认真地看着手里的东西。
  夜深人静时,江怀川想起了乔新和。尘世中的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死亡,死亡将世间碌碌众生联系在一起,他和乔新和也不例外。
  日期:2011-2-16 12:29:00
  16.7
  傍晚时,江家老宅里的两个女孩子相约去了井水巷附近的崇平寺。夕阳余辉洒在寺内的古松上,大殿内诵经之声单调空灵。暮色晚钟,殿前青烟缭绕,真让人有世外之感,可以忘记俗世的烦恼了。
  两人闲逛了一会儿,便在寺院里吃了斋饭。霍小安平时无肉不欢,第一次吃全素餐,豆腐土豆做成了肉样,觉得非常新鲜。郁菲儿只吃了半碗饭,三样菜各蜻蜓点水式的吃了点,便放下了筷子。

  霍小安知道郁菲儿讲究养生,晚上这一顿极为清淡,所以也不客气,自个儿大快朵颐起来。吃完饭后,她又提议去西廊桥那边坐一会儿。郁菲儿性子温和,见她兴致这般好,没有反对。
  西廊桥边多酒家,入了夜,人就多起来了。
  蜿蜒的长亭建在湖水畔,里面摆着一长溜圆桌,亭里的木椽上挂着一色仿古的宫灯,快到八点时,长亭里已坐了许多人,大多是外地来的游客,赶在“五一节”前享受假期的闲暇。劝酒的女孩儿穿梭于桌子间,都穿着逶迤的汉服,走起路来婆娑有姿。
  霍小安点了两瓶啤酒,郁菲儿则要了可乐。没坐到十分钟,就来了两个男人搭讪,听说是做媒体的,都把自己打扮得特有文艺范儿。霍小安今晚不想揍人,三言两语把这两人打发了,倚在长亭的柱子上看着喝酒的人。
  九点半一过,长这里人头攒动,湖岸边的高台上隐隐传来歌声。这是西廊桥的特色,不用流行歌曲,只选唐诗宋词,配上传统丝竹之声,婉转地唱了起来。这时就该放河灯了。河灯是为了祈福,酒客们在挑选河灯,郁菲儿也买了一个莲灯,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点了蜡烛,然后将它放在水上,看着它慢慢漂走。

  郁菲儿的面容在烛光里朦胧美丽。
  霍小安愣了一下。在古宁生活了四个月,她第一次注意到郁菲儿其实是一个很美的姑娘。为什么此前没有发现呢?
  “小安,你先坐着,我去河边走走。”
  “嗯,别走太远,注意安全。”霍小安心里仍然在想着刚才的问题。
  郁菲儿点点头,她知道霍小安的意思。
  今天早上考古队的通知,两天前,古宁警方在宁梓河岸边发现一名年青女子的遗体,女子死前遭到强奸,身上有多处伤痕,凶手下手极为残忍,令人发指。这是半年多来的第三起类似凶杀案,考古队接到通报后,不敢再让女学生们冒险走夜路,便给她们放了假。

  霍小安注视着郁菲儿的背影,郁菲儿似乎拿出了手机,拨打起电话。她想,郁菲儿的莲灯是为谁放的呢?正想着,郁菲儿已经从她的视线里消失,霍小安看见了另一张熟悉的面孔。
  年文道和另一个人坐在西廊桥另一侧的长亭里,那里地势略低,又靠着歌台,格外热闹。年文道正在接电话。电话似乎没有带来好消息,他面色不善。霍小安立刻对那个电话产生了浓厚兴趣。
  放下电话。年文道脾气未消,和对面的人争论起来。那人背对着霍小安,又戴着帽子,霍小安看不到他的长相,只知道这人身材高大。从手势看,这人脾气也不小,但最后还是年文道占了上风,那人耸耸肩,不吭声了。
  霍小安还想再看一会儿,郁菲儿走了回来。她似乎情绪有些低落,于是二人便一起走回家。快到江家老宅门口时,霍小安问起了今晚与年文道一起喝酒的人是谁。
  “是阿文•史密斯。”郁菲儿随口答道。

  “原来是他。”
  提示一下:这一段里一共打了两个电话……
  日期:2011-2-17 12:04:00
  开始更新!
  第十七章 尘世中的每一个人

  17.1
  4月24日
  在中国生活十余天后,杨博宁开始对自己有了新认识。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动荡的人。生在塞内加尔,长在肯尼亚,父母去世后,他没有回到台湾,父亲的世交把他带到埃及。每年假期时,他又会回到肯尼亚,在肯尼亚国家公园打一份零工,有时也做些私活,带着盗猎者去更偏远的草原,或是引领探险者穿过危险的雨林。他也为国际医疗队担任向导,很多部落的人都熟悉他,称他为“兄弟”,他也不负所托,为他们带来食品和医疗用品。

  最近这些天,他睡着时总会做同样的梦。他又回到了非洲,像儿时一样和伙伴们奔跑在土路上。非洲的空气里郁积着了疾病、贫穷、腐败和战争,但他的根仿佛就扎在那里,无论身在哪里,梦里总会回到非洲。
  他曾经以为,他永远也不会离开非洲。
  十八岁时,他决定不再读书,他要回肯尼亚。在机场,有人拦下了他。
  “我们来谈谈你的未来吧。”科波夫•沙夫朗和蔼地说。他常到埃及看望杨博宁,身后跟着两名戴着墨镜的保镖。
  半个月后,他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开始了大学生活。科波夫为他提供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的大学生活既不奢侈也不拮据,与家乡的朋友保持联系,有放纵的日子,也有一段浪漫的罗曼史,后来平静地分手。
  再次见到科波夫则是在大学四年级时。科波夫问他能否从非洲某国武装力量手中救出四名被绑架的人质,他想了想,说声“没问题”。五天后,人质安全抵达开罗。他看见科波夫脸上满意的笑容。
  “我为你自豪,孩子。”科波夫说。

  他感激科波夫的养育之恩。
  当董事会指定由他来完成基金会项目时,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科波夫的兄弟安德烈。离开德国前,他去见了科波夫,谈及自己的顾虑。
  “不用担心,博宁。”科波夫给他倒上了一杯威士忌,“你应该能够理解安德烈的情绪,董事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很难不让安德烈担心自己目前的处境。但也不必过虑,安德烈不会因为现在的状况而故意为难你。他很清楚,如果是因为他的原因导致合并计划失败,后果大概比你的成功更加让人担忧。”
  这段谈话很像父子谈心。离开科波夫的办公室时,他察觉到科波夫眼中一丝犹豫,这让他重归理智。无利不起早,科波夫是个理智而冷酷的商人。他理解科波夫,尊敬他,但却从不盲从。干他这一行的,得有主见。这话也是科波夫说的。
  所以,有些调查他不能让公司知道。
  日期:2011-2-17 12:06:00
  17.2
  杨博宁和晏小轩一起吃了晚饭,他坚持这么做,一是为了感谢她的帮助,二则是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个姑娘。有一天——或许这一天确实会到来——无论她是否情愿,她将成为基金会的主席,如果那一天到来,杨博宁必须确认,她会听命于公司的安排。

  晚饭地点选在容川大学附近的一个餐馆里,杨博宁支持要了包间。服务员匆匆为二人倒上两杯茶水,又递上餐牌。晏小轩点了四个菜,都是本店的招牌菜,两人吃,略有些多,但也不算浪费。她做事很有节制,杨博宁观察着她的举动,当然,也很有主见,虽然她表现得相当含蓄,有时甚至会显得羞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