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单位的名头可以看出我们是在有的放矢,这和公丨安丨局线索征集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需要的是破案方法和思路,并不指望着一个百货商店的售货员,或者看过几本阿加莎的推理爱好者,纯粹是因为“好玩”,给我们提供经不起推敲的逻辑。
除了这些专家对案子提出的独到见解,我还有一部分工作是甄别这些见解的含金量。除了内容,自然还包括他们的身份,我可以通过上述的那套系统,对他们进行一次基本调查,教育背景、以往案例、研究项目、发表的论文等等,总而言之,以他们的这些“软实力”来判断其价值。毕竟这是个 “差之毫厘,将会谬以千里”的工作,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必须谨慎论证。
李舒然在本案中引起我的兴趣,是我居然不知道他是谁?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很正常,可对于我来讲,就像自己的家有了“来过人”的痕迹,你却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而且是在“家”的四周还架着最先进、最全视角的监控摄像的前提下。
他来去自如,并且留下了对这个案子的看法:
1966-1973年出生,有社交障碍,特别是与女性。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长期从事夜班工作,比如屠宰场工人,太平间夜间守护人,工作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外界会认为这是一个孤僻怪异的人,不懂得如何交流,但不缺乏上进。1990年之前是个处男,1990至1996年有性无能治疗史。1996至2000年之间,经济条件有显著改善,拥有一套独立的住房……
日期:2011-1-12 16:44:00
这些对嫌疑人的描述,和J市公丨安丨局在几年前对外公布的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我想,就算李舒然事先没有看到过这些公告,只要基本有一些犯罪心理学的常识,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现场报告来看,嫌疑人对凶手的伤害,远超过受害者致死的程度,换句话说,屠杀那些手无寸铁的女子并不全是凶手的本意,更多的原因,是他在宣泄一种现在还无法准确描述的对女性的仇恨。
将受害人的上衣推至颈部,裤裙剥至膝盖,甚至全裸,暴露女性**官,这样的犯罪现场,原本就是羞辱女性的表现。我以为,用性原动力,在这来解释嫌疑人的行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嫌疑人不是在报复某个冤家,而是把所有的女性都当成了自己的仇人,归根结底的原因,正是嫌疑人的性无能,无法正常宣泄自己的**。这在96年之前的案例中,并没有性侵害,就已经得到了印证。
嫌疑人初次性经历的失败,是导致他杀人的最重要的刺激源!
全中国的性无能数以千万计,但上升到这样无差别疯狂杀人的凶手,仅此一例,势必还有其他的原因。我能够想到的,也是他和女性有严重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他的自卑感。这是一个父母早夭的孩子,在他的童年时代,一定会有一个对他意义非凡的女性,有过辱骂、殴打甚至虐待的经历。这个女性可能是后母或者孤儿院的管理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女性就成为了恶魔的象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正常的生理需求又促使着他对异性产生好感,他交了一个女朋友,在性经历失败之后,对方有意无意的嘲讽或埋怨,彻底激怒了他。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为。
从J市的“开化”程度,以及第一起案例发生的年代,可以大致推断,那个地域和时间阶段的男女青年,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在18至25岁的青年期,在他作案之前应该没有成功的性经验,之后,自然会有治疗的病史。
从作案的细节来看,嫌疑人作案几乎都在白天,而且是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和选择,才最终决定的行动的对象和方案,一个正常白班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从2000年起,他开始有了肢解尸体的行为,而把这些肢解的器官带回家,一定是一个私密的地方,所以认为他是独居……
除却上述的分析,还有几个未解之谜,凶手第一次作案后的“冷却期”,长达六年之久,而在十年之后的2000年,集中爆发了四起,那一年究竟又有什么刺激到了他?而在2003年之后,又是什么促使他停止了屠杀?
各方意见均不统一,有人认为他因为别的犯罪行为获捕正在狱中,有人认为他病逝了,不管怎么样,此人被民间称为中国最有名的连环杀手,并不为过。
看完李舒然的分析,小组内新进的负责媒体联络的张凡双,推门走了进来,我问她有没有结婚?
“什么?”
我说我没什么意思,如果你结婚的话,我就想问问结婚会不会对人产生根本的影响。
因为李舒然认为嫌疑人之所以停止屠杀,不是坐牢或者生病,而是他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
日期:2011-1-13 13:38:00
3
张凡双26岁。2002年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沈阳人,四年之后升入本校传播学院就读传播学硕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检查风云》报任记者、编辑。在校期间入党,2009年,只身潜入上海某传销集团内部,搜集大量违法证据,为警方破获新世纪以来上海最大的传销案立下汗马功劳。
“悬案清理”工作组,面向全国公务员及相关部门,征调适合人选,张凡双被《检察风云》的主编力荐,进入工作组,担当媒体联络的工作。
她在进入工作组的第三天,我得知其没有结婚,但有个男朋友,在法国留学。
想象力才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这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过来的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理学博士的知识积累,绝不会亚于当年的爱因斯坦,但发明相对论的,只此一人。知识的积累只是个学习的过程,能否学以致用,就成了判断他是否真有能力,还是书呆子的标准。这其中淘汰了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理论,便成为了凤毛麟角的真正的精英。从无到有的想象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李舒然认为嫌疑人是因为结婚,才让他停下屠杀的脚步,而且照这个推论,现在他就在我们身边,没准就是你的丈夫,父亲,姐夫或者女婿,他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隐藏在你我的身边,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我在网上给他留了言,并且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地址,希望能够进一步与他沟通对这件案子独到的见解。李舒然当时在A部门网上的ID是三个英文字母:XYZ。
那天晚上我请张凡双吃饭。尽管她没有结婚,但我仍然不死心,既然“从无到有”我做不到,但我可以通过观察来稍作了解。比起我这个单身,正处于热恋中的张凡双,总比我要有更多的感触。
出了A部门的大门,车一个大转,就可以驶入这个城市的主干道。大城市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各地的人才蜂拥而入。下班高峰时期,车排成了长龙,我们夹在中间犹如脊椎骨的一节。
要去的饭馆不远,过四五条马路,就是一条美食街。但这段路程还是花了四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像蜗牛一样,终于蠕动到了目的地,好运气眷顾过来,一对刚吃完饭离开的年轻情侣,让出了车位,我们停在一家美食广场的门前。
在广场的二楼,我们进了一家越南餐馆,我点了一份咖喱牛肉,罗宋汤,芋艿煲,两份牛油面包,为她要了一杯奇异果汁,自己则是啤酒。
她在我的面前既不矜持也不活泼,我不说话,她就保持着沉默。
我深知这一类优秀分子的心理。从童年时期开始,他们就属于老师和家长口中的标榜。始终处于谈论的焦点,这无疑有让他们从自信滑向自大的危险。他们自始自终都俯视着同龄人,即使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永做第一”也是不变的信仰。如果你问起他,他一定会谦虚的说这并不是他的本意。真正的自大者,往往会时刻表现出自己的谦逊。然而即使伪装的再好,这样的人也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孤傲,事实他们确实是这样的,如果还是个长的不错的女生,这种距离感就更为明显了。
他们在骨子里是不会允许自己落后于别人的。
为了印证我的这个观点,我决定在她身上做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这是我第三天见她、第一次和她坐在一张桌子上交流,于公于私,加深彼此的了解总不会是件坏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