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云》
第45节

作者: 茶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最先是苏联驻华大使馆提议,由苏军总参谋部与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协商,建立了中苏情报合作所。所长由中方的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杨宣诚兼任,副所长中、苏各一人,中方为军令部第二厅副厅长、军统局主任秘书郑介民。由军统局具体操作,主要侦收和研究日军电讯密码。苏方提供了大批电讯器材。该所设于重庆城内来龙巷庆德里一号,另在南岸黄山上设有电讯侦测电台,南岸汪山上建有供苏方人员住宿的两幢宿舍。

  成立不久,因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东顾而渐少过问。军统局也认为苏方提供的电讯器材不够先进而失去合作热情。该所建立约三年后撤销。
  接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上海遭到日本人监视的英国驻华情报首脑门德内哥罗,由军统局辖下的游击武装忠义救国军借偷运日货之机将其藏在卡车中护送逃到重庆,他以英国大使馆商务参赞的名义提出与中国合组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进行情报交流,英方并表示愿意援助武器装备和派专家帮助中国组建、训练一支敌后游击部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决定这支部队开赴东南亚战场配合英军作战)。

  于是,军统局在1941年9月进行了研究,不久即在重庆近郊沙坪坝红槽房建立起了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1942年1月又在沙坪坝小龙坎成立了军统局属下的别动军司令部,中英合作所主任及别动军司令均由前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周伟龙担任。戴笠以军统局原混城队为基础,加上军统局人员,组成了别动军七个纵队。原拟开赴东南亚作战,因此第三纵队徐光英部已集结于桂南待命。

  后来,军统局在援助及训练等问题上与英方意见严重分歧。
  在1942年夏,流亡的法国戴高乐政府也曾派代表来中国,与军统局谈判建立中法特种技术合作所,主要是为了侦译法国维希傀儡政府的密电。但法方代表对所谈事项外行,军统局方面对这一流亡政府又不大看得上眼,最终未能谈妥。
  真正合作成功的,是中国与美国联合建立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据参加起草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的军统局军事情报处少将处长鲍志鸿回忆,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
  同时,中美合作所还建立起了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这些气象情报在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惟一情报来源”。

  除去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进行了一些对日心理战、经济战方面的工作。如收听日伪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展开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日军民斗志;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协定》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则发给三个月薪金资遣。
  不过,因为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负责人是在国民党内外名声都不大好的军统局负责人、特务头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乐斯又不顾美国当局禁令竭力介入中国国共两党冲突的内政,再加上该所训练的作战人员、丨警丨察和特工,获得的美式武器与设备器材,后来都被国民党当局用到了反共内战中,因此,该所便有了一个“扶蒋反共”的恶名。
  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在其原址及其附近发生的监禁、虐待和屠杀政治犯的罪责,也被算到了它的账上。特别是在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时发生的对被关押政治犯的集体大屠杀,更被视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使“中美合作所”声名狼藉,成为后来反美、反蒋(国民党)宣传中的一个重要靶子。许多人不再清楚它当初究竟是个什么机构,而只以为它是一个血腥恐怖的集中营了。

  其实,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并不是一回事。
  说完历史事实,回过头来再说小乔和安晓蝶。
  北上刺杀行动已经完全宣告破产,眼下,对小乔的网已经收紧。
  安晓蝶此行的唯一目的、也是战略情报局赋予的使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小乔营救出大陆。
  凌芊妃的小洋楼绝不能再回去,那里实际上已经暴露在公丨安丨军的监视之中,那位党通局的潜伏特务落网也是时间问题。

  小乔和安晓蝶藏在海滨公园的一隅等待着天黑。
  远处的大街上不时传来警笛的鸣叫声,看样子,城里开始戒严了。
  夜色浓重,海面上起了大风。
  安晓蝶和小乔趁着夜色潜行到了海边的乱礁石丛里,从事先的藏匿处取出了潜水装具。
  小乔有点惊讶“我们……就这样游回去?”

  安晓蝶是真不明白了,怎么保密局尽出些这样的怪物。
  福州离金门最近,但是游泳过去,在那么大的风浪里可是要送命的……
  安晓蝶懒得理会眼前这个有点絮叨的男人,边往身上套潜水服边用微型无线电向海上发信号。
  稍倾,一个黑糊糊的东西从靠近礁石丛的海水下面冒了上来,安晓蝶忙拉着小乔朝那个东西跑过去。
  待跑到近前才看清楚,原来是一艘小型潜艇,双排座位,敞开式座舱,是战争期间美国人从德军手里缴获并改进的那类。
  容不得他们多想了,背后远远的传来了军犬的咆哮及手电光束的晃动……

  这一回,公丨安丨军的速度稍慢了一点,小潜艇已经快速的潜入了水中,朝着海峡对面的金门岛急速逃逸。
  海边,潘晓站在那里,望着波涛中时起时沉的小潜艇,嘴角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
  海的另一边,刀客亲自从台湾跑来迎接仓皇逃回来的小乔。
  在小型的压惊酒会上,小乔意外地见到了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面孔!
  对方微笑着举着酒杯,慢声细语地问“还记得巴伐利亚的春天么?”

  日期:2012-4-20 6:52:00
  放跑小乔是潘晓的主意。
  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尽管有些冒险,但长期的对敌斗争经验使得潘晓敏锐的嗅出了事件背后的味道,她甘愿冒这个险,如果她错了,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放下抓特务的活,咱们还是说说茗香居吧。
  小环境中往往能体现出大环境的复杂,随着中苏关系的急遽恶化,部分茗香居
  的业务也随之中断,首先就是那些有着俄罗斯风味的菜肴从挂牌上消失掉,然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审查。
  老侯首当其冲。
  调查组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老侯与黄亮的关系。
  老侯想通过乌鸦了解黄亮的情况,未料想乌鸦那里也是焦头烂额,所有与黄亮有过接触的人都遭到了盘查……

  潘晓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到,这通突如其来的盘查大抵上和黄亮在苏联呆过的那段时期有关……
  好铁不怕烈火淬,调查了一个够,最终还是没查出个子丑寅卯,老侯等老特工出身的人都深深为黄亮叫好,人家那活做的,就是滴水不漏。
  1958年,全国大兴练钢铁之风,茗香居也未能幸免,除了做饭需要的炉灶外,一切被认为可以再生产的金属都被拉出去回了炉子……
  总之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这股子风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初期才算是偃旗息鼓,草草收场。

  今天的青年人对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全无感觉,老一辈的人却记忆犹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