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云》
第46节

作者: 茶炉
收藏本书TXT下载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1960年,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并发生饿死人的事。周恩来写信给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要求查明情况后复函  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以克服困难,渡过灾荒。中央并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推荐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杆麦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若干代食品。方法主要是发动城乡大小食堂,土法为主,自己动手,自做自吃。一大把作为人民大食堂,当然是身体力行,率先开始了一系列的烹饪改良。那个年头,只要能勒紧裤腰带吃饱肚子,有什么法子出什么法子,各种稀奇古怪的招数都来了……超声波熬稀饭、蒸馒头便是那个真实年代的特殊科技产物。

  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亲自上门示范如何用超声波设备快速熬制大锅稀饭和蒸出高质量的发面馒头……那个热闹劲,绝不亚于当年公私合营时敲锣打鼓的场面……彩旗招展,大喇叭里唱的是斗志昂扬的革命歌曲……
  老侯戴着老花眼镜,守在大锅边上,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同样戴着眼镜的技术员在熬粥,几个小家伙兴奋地围着大锅跑着……
  从琰围着围裙在一边招呼小学生们上小饭桌……
  超声波做饭法确实快,可就是,做出来的饭因原材料的问题,并不能填饱人们的饥肠,反倒激起了更严重的饥饿感。
  很快的,连熬粥的大米小米也没有了,人们不得不勒紧裤带去周围的山里找寻可以果腹的食物,苦的是那些还没成年的孩子们……
  日期:2012-4-20 6:55:00

  重庆,位于西南三线前沿。
  大三线,也曾是远在中南海的老毛忧心忡忡。
  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
  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早在4月就已制定了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37号作战方案”的美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
  6日清晨6点,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的一个多年宿愿:骑马沿黄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诗情驱动,又有现实的经济目的,可惜就此中断。

  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
  于是,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再度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三线”,成为当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新名词,向各个方面部署和宣讲。
  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将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对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的专门报告退回给罗瑞卿、杨成武,批示说:“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他还关切地问道:“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说:我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开了会,会议决定:(一)在国务院成立专案小组。建议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十三人组成,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

  (二)各个方面的防备措施,除作战部提的四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
  各有关方面,都必须按照主席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原则,尽快进行研究,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2)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报告将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参加专案小组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应的工业、国防、农业、教育、铁道、城市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纳入明年计划和“三五”计划。报告还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谢富治任秘书长,日常工作由公安部负责。同时,恢复北京地下铁道建设筹备处,积极准备北京地下铁道的建设,并考虑上海、沈阳两市地下铁道的建设,通由铁道部负责。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关于三线建设,中央和国务院曾经发出过多种文件,但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的第一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报告确立了今后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建设的战略方针。其次,报告制定了一线的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最后,报告提出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

  9月5日,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主要内容是:(一)三线建设要落实。铁路建设队伍要在9月底到达工地,计委、经委成立落实小组,楼堂馆所要利用起来为三线建设服务。
  (二)三线的调整要立即行动。留下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提高产量。
  (三)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四)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成立铁路指挥部、西南筹建处、后方支援小组,要什么给什么。西南建设以攀枝花为中心,重庆周围搞成一个小体系。在后方搞的厂子,一定要采用新技术。
  以上这些指示表现出,中央书记处已经彻底放弃了6月试图将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并重的最后努力,不遗余力、急如星火地把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

  阵阵袭来的战争阴云,使祖国广袤的西部地区,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占有空前的重要位置。
  才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中复苏的国家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